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精编

上传人:1824****985 文档编号:278356917 上传时间:2022-04-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精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精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精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精编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精编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精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精编(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 难点 3明确写景手法的提问方式,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 野望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教师教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提问 1 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 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2、 提问 2 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明 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 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 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 和苦闷。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 提问 3 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 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 心情。 提问 4 请从?景?与?情?关系的

3、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 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提问 5 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提问 1 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诗文? 明确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 提问 2 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明确生 1 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

4、鹉洲?。 因为这句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现这么一幅令人 陶醉的画面。 生 2 我也喜欢这一句。 ?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 3 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这句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提问 3 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提问 4 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 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 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 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

5、一股 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提问 5 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 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三、板书设计 第 2 课时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学习目标 1朗读古诗,把握情感。 重点 2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 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这些有不少被写进了古人的诗篇之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 使至塞上。 二、教学新课 使至塞上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王维,字摩诘,唐代

6、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 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的艺术特色。 开元二十五年 737 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 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 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3全体学生配乐齐读,并感知诗歌内容。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概括内容 提问 1 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颔联和颈联的 画面。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 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

7、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 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提问 2 这是一首律诗,你能分别简要概括每一联的内容吗? 明确首联叙事,颔联写景且蕴含感情,颈联描绘出一幅经典的画 面,尾联叙事。 目标导学三赏析诗句,把握情感 提问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 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 感。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 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 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 圆的是落日,线

8、条简约,物态毕现。 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 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 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 前。渡荆门送别 目标导学一译诗,解说内容 提问 1 请结合文中注解自译全诗。 提示我驾轻舟一叶,顺流而下,一直远渡到荆门之外,来到楚地 游览。 山峦从我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 腾而去。 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变幻多姿。 还是故乡的水好啊,它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 目标导学二评说,深入赏析 提问 2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

9、了什么? 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提问 3 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 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 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提问 4 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明确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 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 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提问 5 本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清代诗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 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你有什么看法?明确诗的尾联的妙处在于

10、诗人明明有离乡惜别 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 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 蓄、更有诗味和情趣。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 友的离情别绪。沈德潜认为?送别?二字可删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钱塘湖春行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正音正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3学生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 目标导学二感悟全诗,质疑释难 提问 1 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11、从哪里看出来的?明确早春。 从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浅草看出。 提问 2 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通过哪句诗看出的? 明确骑马。 从?浅草才能没马蹄?看出。 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 提问 3 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 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才看得出来,试诵 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明确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到最后湖东的白堤。 提问 4 在所有的景物中,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呢?品读末尾两句 明确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 相比较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 忍离去

12、,诗人不禁赞叹道这才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对西湖的赞美 之情溢于言表。 三、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云水生春意 游春 行贾公亭莺燕争春光 踪踪踪 白沙堤花草竞春荣 西湖早春图最爱诗人赞春情 教学反思 唐诗五首教案二 1了解五首诗歌创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情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 风格。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 力。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第 1 课时野望黄鹤楼 一、导入新课 中国自古以来

13、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 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 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和价值。 今天,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五首。 二、野望 1资料助读 王绩约 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 谱,注有老庄。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 风。 王绩爱好广泛,最突出的成就在诗歌。 他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以真率疏浅之格,入初唐 诸家中,

14、如鸢凤群飞,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 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王绩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 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的诗歌, 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基础知识 东皋 徙倚 犊 东皋地名,诗人隐居的地方。 皋,水边高地。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薄,接近。 徙倚徘徊。 犊小牛。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相顾相视;互看。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 薇而食,最后饿死。 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3诗歌赏析 1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高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2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 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 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