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范本

上传人:1824****985 文档编号:278356299 上传时间:2022-04-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6.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范本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范本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范本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范本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范本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范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范本(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课题第1课魔幻的颜色总课时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三原色。 2.过程与方法:观察两个原色调和之后产生的色彩变化,说出由两原色调出的 第三个颜色(间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调出预想的色彩,并用它们涂抹成一幅绘画作品。教学重点 三原色的认识及间色的调和 教学难点 用调出的颜色进行绘画创作 课前准备 红、黄、蓝等绘画工具,色彩卡片、图片、范作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备注 课时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三原色。 2.过程与方法:观察两个原色调和之后产生的色彩变化,说出由两 原色调出的第三个颜色(间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调出预想的色彩

2、,并用它们涂抹成一幅 绘画作品。 一、引导阶段 1.游戏:分小组利用两种颜色,互相混合,调出颜色并把颜色涂在小板上。 2.小组展示作品并介绍怎样用两种颜色调出其余的色彩?导入课题并板书。介绍原 色及间色知识。(红黄=橙红蓝紫黄蓝绿) 3.考考你。设计小游戏,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色彩的变化。 二、发展阶段 1.欣赏大师的作品:看一看给你什么感受?请几名学生谈一谈。 2.分小组用自己涂的色块拼贴一幅作品,并展示到黑板上。 3.欣赏美术书中的作品,看到这些画,你联想到什么?在生活中能不能找到这些色 彩?这些作品用什么方法创作出来的?请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4.欣赏示范作品,看看这些作品是怎样利用三

3、原色创作出来的?利用准备的工具, 小组研究,你们能用什么方法,用三原色变化出美丽的花纹? 5.学生讨论,创作,教师辅导。 6.展示作品,请同学结合作品,谈一谈你有什么收获? 7.小结:在生活中还有许多这魔幻的颜色,平时要多注意留心观察,我们制作的作 品也可以装点我们的生活。 三、课后拓展 继续做调色练习,看看还能变化出什么颜色。尝试用所调出的颜色表达感觉、心情、 天气等等。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课题第2课万花筒总课时 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万花筒的图案是对称的,并能描述它的对称方式。 2过程与方法: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式表现类似于万花筒的图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试着按自己的设计来

4、表现色彩。 教学重点 能否表现对称的图案。 教学难点能否用“先设计一个花样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具:一些有万花筒图案的图片,中心对称的图案。示范用的纸。 笔,剪刀,胶水等工具。 2. 学生准备学具:有万花筒的学生将其带到课堂。带好彩色纸,剪刀,绘画 笔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备注课时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万花筒的图案是对称的,并能描述它的对称方式。 2过程与方法: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式表现类似于万花筒的图 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试着按自己的设计来表现色彩。 1.引导阶段 让学生看看万花筒然后讨论:万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点?主要引导学生观 察万花筒的

5、花样是如何对称的。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中归亮的那个六角形图案,它 是由六个三角形组成的。其中有一个三角形的花样是真实的。其余五个都是镜子反 射出来的,它们都是相同的并且围绕一个中心点对称。 2. 发展阶段 首先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思路:我们要创作一个:“真实的”三角形花样,可 以剪,可以画;再制作其余五个“镜子里的”花样,组成要做的图案。 然后让思考用什么方法使图案对称。(将纸叠在一起剪,用印的方法来画) 学生很难将对称表现得精确,这并不重要,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只要能表现出万花筒 的图案就可以了。 色彩也是考虑的一个方面,可以让学生再一次观察万花筒,将其中认为最漂亮 的一个色彩组合记住。并且将它表现

6、出来。 3. 收拾与整理 学生应该已经习惯将剪下的纸屑放在纸篓中。那么结束时只要再检查一下周围 是否有纸屑就可以了。 万花筒: 一种光学装置。由几面镜片组成,能使人从其中窥见由彩色玻璃碎片拼成的对 称几何图形;转动装有玻璃碎片的部分即可显示出变幻无穷的图案。由布鲁斯特于 1816年前后发明,1817年取得专利权。简单的万花筒包含两片楔形条状反射镜, 成60度或45度相连,也可用一片明亮的铝片折成。镜片装在筒内,筒的一端装有 可转动的玻璃盒,其中放置彩色玻璃碎片,金属箔或圆珠。有些万花筒不装玻璃片 盒,而用反射镜片反映远方的物体。如在窥孔上装一目镜则效果更佳。 在万花筒中归亮的那个六边形图案的外

7、面,还有无数个三角形花样,所以,我 们才叫它万花筒。不同的学生看“万花筒”,得到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建议学生 试着用多种外形来概括万花筒的形状,表现它的缤纷。试着做一个万花筒。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课题第3课大人国与小人国总课时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充分利用联想与比较,培养学生敢于冲破常规,自由大胆快乐 的想象与表现,能够举例说明大小是通过比较才可以体现出来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创新的能力,并绘画 (制作)“大人国”或“小人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美术学习活动的乐趣,在创作中激发其探 索欲,培养个性。 教学重点利用灵活的比较,启发

8、多种奇妙的联想,力求创新。 教学难点造型表现时能否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显画面主人公的“大”与“小”,注意合理的色彩组合等。 课前准备 动画短片、各种生活用品及绘画工具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备注 课时目标 1.知识与技能:充分利用联想与比较,培养学生敢于冲破常规,自 由大胆快乐的想象与表现,能够举例说明大小是通过比较才可以体 现出来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创新的能 力,并绘画(制作)“大人国”或“小人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美术学习活动的乐趣,在创作 中激发其探索欲,培养个性。 一、启发: 1. 激趣:同学们,你们看过卡通片小人国吗?故事讲的是

9、海上的风浪打翻了一艘轮船,水手格列佛漂流到了一个神奇的小岛,这个小岛就是小人国。你们知道格列佛在小人国看到了什么?遇到了那些奇怪的事情么? 2. 谁有能变大又能变小的本事,使学生联想孙悟空并述说所见。 二、探索方法: 1. 游戏一:比眼力 出示准备的材料用具放在不同的背景前,让学生说说感受并讨论:是什么原因使同一物体看起来有时候显得非常大,有时候显得非常小,请学生举例说明。 2. 游戏二:比自己 让学生自己出来站一站,比一比。 3. 游戏三:说一说 学生运用自己带的物品摆摆,探索说说大小是怎么看出来的。 三、发展欣赏: 1. 欣赏教材学生作品,让学生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并谈感受。 2. 比比

10、谁的创意好。你想表现大人国还是小人国?你想用哪几样物体的大小反差来表现主人公来到大人国还是小人国?会有哪些主体物?会用什么来衬托他的大或小呢?请学生畅谈一下。 四、教师示范 1. 出示范作欣赏让学生谈谈色彩、构图、创意等各方面的感受。 2. 学生总结:色彩组合要突出主体。 构图要合理。创意要新颖。 五、创意作业,教师随机指导。 六、欣赏评价: 1. 自我评价 2. 教师评价 七、拓展: 你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来表现大与小呢?例泥塑、纸雕等。同学们可尝试一下 啊! 五、收拾与整理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课题第4课前前后后总课时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

11、的物体会 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体会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 前后关系的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觉远近造型的艺术特点,体会透视带来的审美趣味, 培养学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近大远小?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正确表现物体的前后透视关系 课前准备(1)具有明显透视效果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2)让学生课前观察路两旁的树、电线杆等有明显透视现象的景物。 (3)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剪刀、浆糊、彩色纸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备注 课时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 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过程与方

12、法:能够运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体会或拼贴一 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觉远近造型的艺术特点,体会透视带来的 审美趣味,培养学生观察的好习惯。 1. 让学生观察、欣赏图片等影像资料,并让学生讨论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近大远小) 教师问:同学们以前有没有看到过类似的现象呢? 学生回答:长长的马路,看向远方,变得越来越窄。一排排的街灯,往远处看去会越来越矮了。飞机是很大的,升上天之后就变得很小了。教师总结,肯定学生们都说得非常好。 2. 带领大家走出教室到校园中找一找,我们的校园里有没有类似的现象呢?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寻找,看哪个小组哪位同学观察的最仔细。小组汇报观察结果。 3. 图片展示、动手操作:把一张卡片放在另一张卡片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总结:同样的物体离我们近了就会感觉大一点,而离我们越远就会变得小了一些,这一?近大远小?的规律就是美术学所说的?透视。 4. 让学生找一找在生活中存在的这一现象,并运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进行了实地观察,考虑两个问题: 你们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 绘画过程中先画什么比较合适? 学生讨论,自主命题,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绘画、拼贴或两者结合)。 整理作业展评。 课后拓展: 寻找、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名画,并用简单的语言加以书面评论。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