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物化学教案1

上传人:奇异 文档编号:278348727 上传时间:2022-04-1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8.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生物化学教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运动生物化学教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运动生物化学教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运动生物化学教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运动生物化学教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生物化学教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糖:糖是一类含有多羟基的醛类或酮类化合物或通过水解可以产生多羟基醛或酮的物质的总称。2 .蛋白质:是含氮的一类有机化合物,是由氨基酸组成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3 .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E工酶:可以催化同一化学反应,但催化活性和理化性质均有所不同的一类酶。5 .糖酵解:糖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经细胞液中一系列酶催化,最后生成乳酸的过程。6 .糖有氧氧化:葡萄糖或糖原在氧气供应充足的条件下氧化分解,生成CO2ffiH2Q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7.底物水平磷酸化:代谢物分子的高能磷酸基直接转移给ADW成ATP的过程。8 .呼吸链:线粒体内膜上一系列递氢体、递电子体按照一定顺序排列,

2、形成一个连续反应的生物氧化体系结构。9 .脂肪酸B-氧化:脂酰CoA进入线粒体后,经历多次B-氧化作用而逐步降解成多个乙酰CoA每次B-氧化作用包括脱氢、水化、再脱氢、硫解四个连续过程。10 .超量恢复:在一定范围内,运动中消耗的物质运动后恢复时课超过运动前数量的现象。11 .运动性疲劳:由于运动训练引起的机体体能水平下降、难以维持一定的运动强度,经过适当的休息后又课恢复的现象一12 .酮体:肝脏细胞内脂肪酸氧化不完全,生成的乙酰CoA有一部分转变成乙酰乙酸、B-羟丁酸和丙酮,这三种产物统称为酮体。13 .乳酸阈训练:即以乳酸浓度达到4mmol/L时所对应的运动强度作为训练负荷。14 .氧化磷

3、酸化:代谢物脱下的氢经呼吸链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同时伴有ADP磷酸化合成ATP的过程。15.三竣酸循环:在线粒体中,从乙酰辅酶A的乙酰基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开始,再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最好生成草酰乙酸,再重复上述过程,形成一个连续的、不可逆的循环反应。由于循环的起始物是具有三个竣基的柠檬酸,故称三竣酸循环,又称柠檬酸循环。16.乳酸循环:血乳酸经血液循环运送至肝脏,通过糖异生作用可合成肝糖原和葡萄糖,再进入血液补充血糖的消耗或被肌肉摄取合成肌糖原。问答题(一)、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有:1 .底物浓度,当酶浓度高于底物浓度时,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度增加,二者成正比例关系,但底物浓度再增

4、加时,到了一定程度,反应速度就与之不成正比,但是反应速度整体速度加快。2 .酶浓度:当底物浓度高于酶浓度时,增加酶浓度也可以有效的提高反应速度。3.PH:在酶促反应体系中,环境的PH会影响酶分子中某些基团的解离程度,或不同程度改变酶分子的空间结构,从而影响酶的催化活性。在一定PH下,酶表现出最大活性,此PH为该酶的最适PH此时反应速度最快。4 .温度: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催化反应的速度加快,但过高温度会破坏酶分子的空间结构,使酶失去催化能力。5 .激活剂和抑制剂:激活剂能加快反应速度,抑制剂减慢反应速度。(二)、运动对血糖浓度的影响:|血糖浓度正常空腹时约为4.4-6.6mmol/L

5、。1、安静时肌肉吸收血糖的量不多,运动时血糖的变化取决于肝脏输出葡萄糖的速率及相关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量,主要是由工作肌的摄取利用量来决定。2、进行1-2min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时,骨骼肌主要依靠肌糖原酵解功能,血糖浓度基本上无明显变化。3、进行4-10min全力运动时,血糖明显上升,甚至可超过肾糖阈,达到10-11.1mmol/L,出现尿糖。4、进行15-30分钟全力运动时,血糖浓度由原来的明显上升到回落,仍显着高于安静状态,大约在7.2-7.7mmol/L之间。5、进行1-2小时长时间运动至疲劳时,血糖浓度显着下降。6、进行2-3小时运动至疲劳时,如没有外源葡萄糖的补充,会出现低血糖,严重时会

6、出现低血糖休克,运动3小时以上血浆葡萄糖水平可降至2.5mmol/L。因此运动时血糖浓度与运动强度、持续时间、营养、训练、情绪及补糖有关。(三)、运动对脂代谢的影口限运动对脂代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脂肪代谢,对脂肪酸利用以及对血脂代谢方面:1、运动时脂肪的代谢:运动可使骨骼肌、血浆以及脂肪组织中的三酰甘油的消耗量明显增加。2、运动时脂肪酸的利用:运动过程中,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升高,而这些血浆游离脂肪酸参与各组织器官的氧化功能,研究表明,中等强度运动时,血浆游离脂肪酸利用明显。3、运动对血脂代谢的影响:运动对血脂含量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上,一般认为急性运动对血浆总胆固醇含量的影响不大

7、,而长期有规律的耐力训练可使血浆总胆固醇保持在较低水平,中低强度有氧锻炼有利于血浆三酰甘油的降低和肝三酰甘油的转运,对预防和治疗脂肪肝有积极作用。(四)、耐力训练影响脂代谢的机丽口耐力训练可提高脂肪的分解代谢水平,提高运动员耐力运动能力。其机制有:1、运动训练可促进儿茶酚胺的释放,进而激活腺甘酸环化酶,细胞内CAMP勺含量升高,通过CAM刚节使脂肪组织中的脂肪酸的活性升高,脂肪动员的速度加快,血液中游离脂肪酸的浓度上升,脂肪酸供能比例升高。2、耐力训练能引起骨骼肌局部毛细血管密度增加,使毛细血管内皮表面积增加,骨骼肌氧气供应充足,有利于脂肪酸的分解代谢。3、耐力训练使肌细胞内线粒体的数目增多,

8、体积增大,线粒体中的各种氧化酶活性上升,细胞色素的含量有明显增加,使骨骼肌细胞在运动时能够更加快速高效的氧化脂肪酸,释放能量。4、耐力训练可改善心肺功能,增加心输出量,为脂肪氧化所需的氧气提供保证。(五)、葡萄糖-丙氨酸循环的意义:1、丙氨酸在肝脏异生为糖,有利于维持血糖稳定。2、防止运动肌丙酮酸浓度升高而导致的乳酸增加。3、将肌肉中的NH3以无毒的形式运输到肝脏,避免血氨浓度过度升高,对健康及维持运动能力有利。(六)、糖异生的意义:|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作用,其意义为:1、弥补体内糖量不足,维持血糖相对稳定。2、乳酸异生为糖有利于运动中乳酸消除。3、协助氨基酸的分解代

9、谢。4、有助于维持酸碱平衡。(七)、女子在运动中普遍存在的营养问题:1、能量摄入不足2、维生素摄入量不足3、脂肪摄入过少或过多4、糖补充不足5、铁摄入不足6、钙摄入量不足。(八)、女子月经期间运动的注意事项匕由于经期生殖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充血,韧带松弛易使子宫位置改变和经血过多,因此经期体验锻炼应避免:1、跳跃、速度和腹压力加大的体育锻炼,以免造成月经量过多或引起子宫位置变化;2、运动负荷不宜过大,因为大运动负荷引起肾上腺素大幅度增加,进而引起正常脉冲式释放的促黄体酮生成素中断释放而导致月经紊乱,肾上腺素还能使睾酮分泌增加,过多的雄性激素直接对抗雌性激素或反馈作用于下丘脑于垂体,引起内分泌失调,

10、继发月经紊乱。(九)酮体在人体代谢中的意义口一1、酮体是人体内能源物质转运输的一种形式;2、酮体参与脑组织和肌肉的能量代谢;3、酮体参与脂肪酸动员的调节;4、血、尿酮体浓度可评定糖储备状况。(十)运动过程中补充支链氨基酸的意义:|支链氨基酸是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缴氨酸的总称。补充支链氨基酸一方面可以直接用作细胞燃料,参与长时间持续运动的能量供应,减少耐力性运动时肌肉蛋白质的降解速率;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游离色氨酸进入大脑的速度,减少5-羟色胺的生成,维持大脑正常兴奋性,延缓中枢疲劳的出现。(十一)无氧低乳酸训练的方用.无氧低乳酸训练即发展磷酸原供能能力的训练,提高磷酸原系统的训练方法可采用间歇训练

11、或重复训练:1、间歇训练法是指在一次练习之后,严格控制间歇时间,在机体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就进行下一次练习的训练方法,间歇训练要求运动强度最大,运动时间应控制在5-10S,休息间歇应在30秒左右。2、重复训练法是指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按一定的要求反复进行某一练习,而每次练习之间的间歇要使机体基本恢复的一种方法,可采用最大强度的专项或专门练习5-10秒,运动时每次练习的休息间歇不低于30秒,成组练习之后,组间歇息间歇不能短于2-3分钟,通常在4-5分钟,同时也应根据运动员训练水平及运动负荷适应情况灵活掌握。(十二)血乳酸在教学与训练中的应用:|1、血乳酸的测试能帮助我们阐明和了解训练的原理,调节和

12、控制训练强度,评定和预测训练水平2、训练水平可影响运动后血乳酸浓度,这一特点可用于评定运动员训练水平或选材3、可根据运动后乳酸的消除速率来了解人体的代谢与恢复能力。(十三)无机盐的生物学功能;一|人体无机盐包括宏量和微量元素,一般以离子状态存在,故称为电解质。体内一定浓度的电解质是完成各种生理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其生物学功能表现在:1、维持体液的渗透压2、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3、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4、维持酶的正常活性。论述:(一)、儿童少年体育教学与训练中适宜运动负荷的生化分析:适宜的运动福尔和是迅速提高机体体能和运动能力的重要手段。一、运动负荷和强度,适宜的运动负荷的安排,从生化特点上应注意

13、:1 .由于运动时间的不同,体内能源物质的消耗数量和代谢特点不同,因此必须根据运动项目特点选择最适宜的运动时间。2 .同一时间的运动要注意强度的掌握,使机体产生最明显的超量恢复,以达到预期训练效果。二、休息时间:休息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恢复速度,评定恢复速度用半时反应,即指在恢复期中,恢复到运动时消耗该物质量的一半所需时间。1 .磷酸原恢复是迅速的,儿童少年CP恢复速度比成人快。2 .肌糖原恢复,肌糖原消耗量取决于运动时间和强度,恢复与运动方式和膳食有关。3 .乳酸的消除,乳酸消除速度受休息方式影响,且在40%Vo2ma运动强度时,乳酸消除最快,由于儿童少年运动后磷酸原的恢复和乳酸消除速度比成人快

14、,因此儿童少年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可以通过适当的缩短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增加运动密度的办法来提高运动负荷。为提高其体内的糖原储备量,增强心脏功能,发展有氧工作能力,适应安排一些耐力训练,但是时间和距离要短一些。三、训练的内容安排:准备活动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最适宜,在这时进行速度训练,肌肉收缩强度打,对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和灵活性要求很高,所以速度性的练习不能安排在耐力练习之后或机体感到疲劳情况下练习,吧耐力练习安排在课后半部分的好处在于经过速度力量练习,呼吸血液循环,物质代谢等系统的机能已经得到提高,有利于完成耐力练习,因此应先进行速度练习,无氧代谢产物乳酸和肌酸、二磷酸腺甘等在练习后的积累有

15、利于提高有氧代谢过程,从而有利于耐力练习进行。(二)运动疲劳产生的原因及恢复方法: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主要有:A衰竭学说认为疲劳是由运动过程中体内能源物质大量消耗且得不到及时补充而产生的。B.堵塞学说认为疲劳是某些产物,如乳酸、氢离子、钙离子等物质在肌组织中堆积而产生IC.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认为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组织器官保持最佳功能状态的基础前提,长时间剧烈运动,由于组织器官某些代谢产物的堆积,导致体内代谢性酸中毒,血液PH下降,搞渗性脱水等引起疲劳的诱因,使内环境稳定性遭破坏。D.保护性抑制学说认为运动性疲劳时,大脑中ATPCP水平明显降低,糖原含量减少,r-氨基酸水平提高,这是中枢神经系统出现保护性抑制的重要因素。F.突变理论认为疲劳时,在能量物质和兴奋性不断丧失的过程中,存在一个急剧下降的突变峰,使兴奋性突然崩溃,这可避免能量储备进一步下降而产生破坏性的变化。E.自由基损伤学说认为大强度运动产生过量自由基,可提高体内脂质过氧化水平,时细胞膜、线粒体膜损伤,从而影响氧运转和微循环的灌注,阻碍体内呼吸链产生ATP的过程,影响肌纤维收缩的能量供应及其他一系列病理变化,从而导致疲劳的产生。.恢复方法:A.劳逸结合:放松活动,慢跑、呼吸体操,肌肉和韧带的拉伸,充足的睡眠(成人8-9h青少年10h)B物理措施:温疗浴、桑拿浴,按摩,吸氧和负离子吸入C补充糖蛋白质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