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语言的研究中“测试框架”的类型、效度及方法论初探

mg****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9.50KB
约14页
文档ID:278315942
语言的研究中“测试框架”的类型、效度及方法论初探_第1页
1/14

.语言研究中测试框架的类型、效度及方法论初探 本研究获安徽大学“博士科研启动经费〞工程〔编号:02303319-0228〕资助本文修改正程中承蒙本刊匿名审稿专家提出了珍贵的修改意见,特此致谢文责自负 摘 要 文章对语言研究中的测试框架从形式和逻辑关联上进展了分类,即形式上分为单项测试、组合测试和多项测试,逻辑关联上分为逻辑标记型和逻辑索引型在此根底上,文章分析了框架测试的本质及其效度,指出了影响测试效度的因素最后从方法论角度论述了研究测试框架的意义关键词 测试框架;形式类型;逻辑类型;效度;方法论语言研究中常常需要对研究对象进展定性,在定性过程中,有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法,比拟常用的方法是运用定义法,直接说明对象的性质和特征还有一种方法,是运用一些可观察的语言成分或框架,来测试鉴定对象的性质,如用“A和B→B和A〞来测试“和〞的介词和连词用法,通过测试那么为连词,否那么为介词这类测试框架类似于化学中测试酸碱性的ph试纸,通过这些测试框架,我们可以“按图索骥〞,明确测试对象的性质。

在测试中,有的是以词语形式出现的,如鉴定字,另一局部是框架的形式,如上面说的测试连词框架,我们认为词语测试与框架测试在本质上一致的,都是对象的分布环境,而分布也是框架所以下文的分析都统一称为“测试框架〞一 测试流程及类型1.1测试流程所谓测试流程是作者在运用测试框架测试对象属性的操作步骤,其程序可以图示如下:②Z(测试框架)①X〔测试对象〕 ③Y(测试属性)上图从①-③可描述为:把需要测试的对象X,如“看〞,输入到测试的框架Z如“〔来/去〕+V自主+〔O〕+〔来/去〕+{祈使}①〞中,如果能通过测试,如“去看!〞,那么它就具有了Y(自主属性),即“看〞为自主动词当然,上面的测试隐含了作者设计框架的过程,即作者首先需要对测试属性Y本身进展定性,如对“自主〞的定性为:“能表示有意识的或有心的动作行为…….即能由动作发出者做主,主观决定,自由支配的行为〞,然后设计相应的框架Z,如上面所说的“自主〞框架,再把相应的对象X输入到框架中进展测试简言之,框架测试背后实际上隐含了由Y到Z再到X的过程1.2 测试框架的类型测试框架可以从形式和逻辑关联两个角度进展分类。

1.2.1形式类型根据测试框架与测试属性之间的形式对应关系,可以把其分为:单项测试、组合测试和多项测试1.2.1.1单项测试这是指用框架测试属性时,框架和属性之间是一对一的,或者在测试某个属性时,有几个框架可供选择,这些框架之间是在一个层面上的,没有层次之分,可简化为:Z Y或者Z1/Z2/Z3 Y如用来测试时体的“了/着〞,分别对应着“完成/进展〞这一组属性,它们与需要测试的属性之间是一对一测试的同时测试“进展〞体属性的可能还有“正在/在〞等框架,但它们和“着〞之间是平行的,不存在先后之别相似的测试如:刘丹青〔1999〕提出了测试类指主语的谓语框架,即同“多、少、丰富、稀少〞等表属性的谓语同现的主语,其在指称上都是表类指的这里需要测试的属性只有一个,即主语的类指性,但可供选择的测试词语不止一个,但他们之间没有先后之别,都是在一个层次上的又如王灿龙〔2008〕通过“看来〞测试“S(有生)非VP不可〞是否为“言者视角〞〔看来他非去不可〕;张伯江〔2002〕通过副词“实实在在〞测试施事行为的具体性〔门坎儿实实在在绊了我一个跟头〕、用状语“冲着我〞测试施事行为的方向性〔那狗直冲着我咬过来〕、用“一阵阵〞测试施事行为的可控性〔风一阵阵把门吹的又开又关上〕等。

1.2.1.2组合测试这类形式的测试从宏观上看是指框架与属性之间是多对一的,即一个属性用几种框架来测试,并且这些框架之间是有层次、先后之分这类框架在测试时有两类:第一类组合框架是“排外〞的,即通过设计组合框架来排除属于测试属性边缘的成员,缩小测试对象的范围,从而准确锁定所要测试的属性,可简化为:Z1→Z2→Z3 Y如张国宪〔2006:19-21〕鉴定性质形容词与非性质形容词时用了三个的句法框架:{最/很/比拟/稍}+------;和相应的两个次框架:“NP1+比NP2+ 〞和“ 定+NP中〞第一个用来鉴定典型的性质形容词如“大、小〞等,第二个用来鉴定大量的非典型性质形容词,如“珍贵〞可以进入“这张照片比那张珍贵〞,第三个是用来筛选一些进入框架二的非性质形容词,如“宽阔〞不能进入“宽阔大街〞 又如袁毓林〔1998〕分别运用“包孕测试〞〔即让待测试的句子作宾语:地铁直达苹果园→我知道地铁直达苹果园〕、自指测试〔通过在句子后面加上“……的时候/地方〞等变成自指偏正词组:王师傅用芹菜包了饺子→王师傅用芹菜包了饺子的消息〕和删除测试〔把根底句中不影响句子合格性的介词构造删除:我妈妈在院子里晾衣服→妈妈晾衣服〕等形式操作来确定原子句,其中前两个测试用的测试框架是“宾语/定语从句〞,是对根底句的筛选,最后一个是把根底句中与论元关系不大的成分删除,成为原子句。

第二类组合框架是“对内〞的,即通过设计组合框架来筛选测试属性内部的次类成员有些测试属性有其下位类型,且这些下位类型之间也是处于上下位关系的,因此需要设计不同的框架来逐一进展筛选从宏观上来说,这类组合框架都是测试某一个上位属性,只不过为了筛选其不同次类的下位属性而进展了组合,可简化为 :Y Z1→Y1→Z2→Y2→Z3→Y3如邵敬敏〔2001〕在测试动态名词的次类时,依次运用了“一+动量词+名词〞、“名词+方位词〔之前/之后〕〞和“N正在进展中〞三个句法框架,分别筛选了其中的“动量动态名词〞、“时间动态名词〞和“进展动态名词〞这三类名词都是“动态名词〞的下位类别,同时他们之间也分别是上下位关系,即时间动态名词是动量动态名词的一局部,进展动态名词是时间动态名词的一局部1.2.1.3 多项测试前两种测试可以说是单项的,即只针对某一个属性进展测试,形式上是一对一或多对一,但多项测试那么是指一对多的,即一个框架有可能被用来测试不止一种属性可简化为:Z Y1 Y2典型地如运用进入从句的能力来测试句法构造的性质石毓智〔2000〕根据能否进入从句〔定语从句〕的能力测试句法构造的标记性。

而袁毓林〔1998〕那么运用从句来测试最小的论元构造〔原子句〕当然,从更高的一个层面来说,这种测试也可以纳入一对一类,即从句框架对句法构造的测试1.2.2 逻辑类型根据测试框架与测试属性之间的逻辑关联,可分为:逻辑标记型和逻辑索引型1.2.2.1逻辑标记型该类型是指测试框架是测试属性的标记,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论证,呈现一一对应的逻辑关系如用“了/着〞等来测试对象的“完成/进展〞体范畴;用“不/没〞来测试“连续〞和“离散〞两个语义范畴〔徐通锵,1997;石毓智,1999〕了/着〞的时体属性在学界已经得到较为充分的论证②,即分别是“完成/进展〞体范畴的标记,因此能通过它们的测试,自然就具有了相应的时体属性不/没〞作为“连续〞和“离散〞范畴的语义标记,徐通锵和石毓智等都有较为充分的论证,因此,“不/没〞与“连续/离散〞属性之间也是一一对应的逻辑关联标记型测试框架并不是很多,这是因为该类测试框架往往是语言中某个语法、语义范畴的形式标记,如“了/着〞等是汉语体范畴的形式标记,“不/没〞是“离散/连续〞范畴的形式标记,但像这类论证较为充分的标记在汉语研究中并不多见,还有哪些类似的形式标记那么有待研究者的进一步挖掘和论证。

1.逻辑索引型该类测试框架可以视为测试属性逻辑推导的一个线索,但不一定是唯一的线索,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固定的如上文举例的王灿龙〔2008〕通过“看来〞来测试“S(有生)非VP不可〞是否为“言者视角〞,作者对“言者视角〞的定性是:表示说话人的主观推断,而“看来〞正蕴含了主观推断的意思,因此能加“看来〞的句子也就具有了“言者视角〞但我们知道,蕴含主观推断的词语不只有“看来〞一例,还可以有“我认为/我觉得〞等等形式,但作者在这里只选了这一例,其他有蕴含主观判断的词语并未充分论证又如张伯江〔2002〕用状语“冲着我〞测试施事行为的方向性〔那狗直冲着我咬过来〕这里选用“冲着我〞作为测试施事行为方向性,从词语本身的语义来看,“冲着我〞确实具有方向性特征,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具有方向性特征的词或短语除了“冲着我〞,还有诸如“向着我/对着我〞等形式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逻辑索引型的测试框架往往并不具有唯一性,或者说并不是唯一能够逻辑推导出测试属性的,还有其他隐含的框架成分逻辑标记型和索引型的共性是都基于测试框架本身蕴含了所要测试的属性,区别在于蕴含的程度上有所不同,即标记型要强于索引型1.2.3小结当然,测试框架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一步划分,如从测试框架的语言形式来说,有的是虚词性的,如“了/着〞或者“{最/很/比拟/稍}+------〞类,有的是实词性,如“一阵阵、丰富、稀少〞等,有的是句法成分或构造形式,如包孕测试〔即让待测试的句子作宾语〕或定语从句等。

因此,本文对测试框架的分类并不想面面俱到,而是列举其中的典型类型进展分析二 测试框架的本质及其效度2.1测试框架的本质作者之所以设计一定的测试框架进展测试,其背后的理据在于:测试框架本身能够逻辑地推导出相应的属性,两者具有逻辑蕴含关联,即测试框架是属性的充要条件具体来说,在运用框架测试时,测试框架与测试属性之间的逻辑蕴含关联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相容〞关联,即测试框架本身的分布语义与测试属性的语义是相容的如马庆株〔2004[1988]〕用“〔来/去〕+V自主+〔O〕+〔来/去〕+{祈使}〞来测试动词的“自主〞与“非自主〞作者认为鉴定自主动词的框架提供了含自主义的动词出现的典型环境,这个框架的意义是“表示请求、劝告或命令别人执行说话人的某种意图,或者表示说话人的方案、打算〞,而“自主〞的属性为“动作发出者主观决定、自由支配的行为〞可以看出,这一框架的语义与“自主〞属性的语义是相容的另一种是“对立〞关联,即测试属性与框架之间的语义是对立的,这种测试可以通过否认框架义来反证测试属性如金立鑫〔2003〕运用疑问测试法来测试“起始〞体的“S了〞〔句尾“了〞〕的时体属性,在检验句子是否具有“现在起始〞的时体特征时,使用了“还+疑问语气〞的测试框架,如:〔1〕A:他还是医生吗? B:他不是医生了。

运用这一框架是基于“现在起始〞体的根本意义和“保持原有状态〞〔“还〞的框架义〕相对立通过否认“还〞的框架义,从而肯定了句尾“了〞的“现在起始体〞属性 当然,这两种逻辑关联形式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基于测试框架蕴含了相应的测试属性2.2测试效度确实定与举例效度〔validity〕是教育测量学中的概念,指一项测试测量到了其所想测量到东西的程度〔关丹丹等,2010〕,反映的是测量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语言研究中,用测试框架测试对象属性这一过程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测量,因而也存在测试效度问题,即运用测试框架对测试对象定性的有效性,效度越高,测试框架对对象定性的有效性就越强效度上下确实定主要基于框架对测试对象的测试是否“对内具有普遍性,对外具有排他性〞,即:所有通过Z的X是否都具有Y高效度的测试应该是能通过框架。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