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福建工程工学院校史

leixi****n202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41MB
约44页
文档ID:278313878
福建工程工学院校史_第1页
1/44

G2-613组长:朱莹苗(广设1103班)成员:付迪 李欢 曾莘芳 陈雅倩 刘慧芳(广设1103班)我知我校福建工程学院福建工程学院是福建省属全日制公立本科院校,学校于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与福建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办学历史溯源于1896年清末著名闽绅林纾、末代帝师陈宝琛创办的“苍霞精舍”,解放前为享有盛誉的“福建高工”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2008~2015年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院校,也是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高校学校简介:(一) 基本资料(二) 社会影响及作用(科学研究)(三) 校标校训(四) 历史沿革(五) 本部院系(六)名人佚事(七)民间传说(八)代表性成品图基本资料  学校校训:真、诚、勤、勇   学校性质:福建省直属工科大学   英文名称及简称: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闽工院、FJUT(简称)   旗山校区:校本部福建工程学院旗山校区 (含闽台科技学院)   鳝溪校区:国脉信息学院(校企合作)   软件园校区:软件学院(校企合作)   校园面积:总占地面积2254亩,其中大学城旗山新校区1608亩。

  专业设置:我校现有本科专业39个,涉及工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理学、经济学等六大学科门类,基本形成了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   学科建设: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特色专业项目3个,省级重点学科14个,省级精品课程22门另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科研机构10个,校级科研机构19个   党委书记:吴仁华男,汉族,福建人,党员,教育学博士   校长:蒋新华男,汉族,湖南人,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影响及作用(科学研究)  福建工程学院是福建省人民政府举办的以工为主,涵盖工管文理经法等多学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2008~2015年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院校,也是首批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高校   福建工程学院是福建省人民政府举办的以工为主,涵盖工管、文、理、经、法等多学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于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与福建职业技术学院福合并组建办学历史溯源于1896年清末著名闽绅林纾、末代帝师陈宝琛创办的“苍霞精舍”,解放前为享有盛誉的“福建高工”。

办学以来,已培养了12万多名面向基层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校友遍及海内外,许多人成为建筑、机械、电子电气行业的业务骨干和管理骨干,被称为福建“建筑业的黄埔军校”、“机电工程师的摇篮”继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步入一本之后,与集美大学、漳州师范学院成为本二批次第一梯队    工程学院校园景色办学以来,已培养了12万多名面向基层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校友遍及海内外,许多人成为建筑、机械、电子电气行业的业务骨干和管理骨干,被称为福建“建筑业的黄埔军校”、“机电工程师的摇篮”   设施齐全 条件优良   学校位于福建省省会福州市,占地面积2254亩,其中大学城新校区1608亩,已投入使用的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另有鳝溪等4个校区占地面积646亩,校舍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亿元,馆藏纸质图书万册,电子图书8276GB(折合)万册建成覆盖校园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各项配套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各类教学、生活、运动等设施齐全,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先进   学科专业 以工为主   学校传承“大机电、大土木”优势,构建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五大专业群,即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和高新技术产业、建筑类产业、交通运输和物流业、文化产业专业群。

现有交通信息与控制、机械电子工程、材料加工工程、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等14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校级重点学科10个 设机电及自动化工程系、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土木工程系、建筑与规划系、环境与设备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工程管理系、文化传播系、法学系、数理系、外语系15个系部及继续教育学院另有3个经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校企合作”办学机构国脉信息学院、软件学院、闽台科技学院普通全日制在校生23649人,其中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9418人本科专业39个,工学类专业23个,占59%,工学类专业本科生占%,是福建省内工科专业比例和工科专业在校生比例最高的本科院校   师资队伍 素质优秀   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1048人,其中高级职称40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70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9人,省杰出科技人才奖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省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6人,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名师10人,省高校新世纪创新人才2人,省杰出青年科技奖2人 美丽工院学校聘请美国工程院院士林幼堃、两院院士沈志云、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钧、中国工程院院士阮雪榆、刘宝琛、陈一坚、陈清泉等以及国内100多位知名专家为兼职教授、名誉教授、客座教授。

  教学改革 卓有成效   学校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全面实施教育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7个,省教育改革试点项目8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24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0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三年来,获得福建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项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共获得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5个,省级质量工程项目52个;列入“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2部;参加“十一五”国家课题“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参与教育部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组”课题研究   人才培养 硕果累累   学校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线,大力开展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2005年以来,学生参加全国和全省各类学科竞赛,共获得国家级奖项414个, 其中全国一等奖48个,二等奖122个,三等奖219个;省级奖项787个,其中全省一等奖174个,二等奖248个,三等奖365个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连续三年初次就业率均在96%以上,位居福建省高校前列   科研产业 紧贴海西   学校紧贴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需要,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产学合作紧密。

现有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研究中心等8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科研机构29个,校办企业12个与253家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形成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三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80项,主持和参与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3项 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和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其中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合作交流 前景广阔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扩大对外交流和合作与英国、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相关大学开展合作交流近年来与台湾多家科技类大学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我校与台湾云林科技大学与台湾明道大学开展闽台教育合作与交流项目,该项目2010年已招收第一届学生310人,开设建筑学等5个分段对接专业我校是进入平潭综合改革实验区教育改革试点的首批4所院校之一科研现状  1.科研项目与成果   2009年,我校获得科研项目301项经费2416万元,其中,纵向科研项目173项经费1718万元,海西重点建设项目11项经费1000万元,省部级重点项目10项经费420万元,行业技术创新重大专项1项经费200万元,科技创新平台项目1项经费70万元等获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

发表科技论文667篇出版科技专著2部申请专利18件,获授权专利6件   2002年至2009年,我校纵向科研项目934项总经费5362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29万元,省部级重点项目37项2744万元(重大专项4项1545万元)获省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5项;发表各类论文6673篇;出版科技专著26部;申请专利50件,获授权专利22件   2.科研定位与特色   面向福建省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向地方历史文化遗产和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加强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重视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主要从事“三新”研究与“四技”开发,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 科研机构  省级科研机构   1.福建省汽车电子与电驱动技术重点实验室   2.福建省模具技术开发基地   3.福建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先进制造技术分中心   4.福建省模具技术研究中心   5.汽车关键零部件试验平台   6.材料制备及成型技术重点实验室   7.绿色节能环境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8.福建省新能源汽车控制系统技术开发基地   校级科研机构   9.福建绿色节能环境材料工程中心   10.福建工程学院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应用研究开发中心   11.福建工程学院电动汽车试验研究中心   12.福建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研究所   13.福建工程学院控制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14.福建工程学院材料成型与模具技术研究所   15.福建工程学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   16.福建工程学院城市与建筑研究所   17.福建工程学院建筑文化研究所   18.福建工程学院工程管理研究所   19.福建工程学院环境保护研究所   20.福建工程学院法学研究所   21.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技术与安全研究所   22.福建工程学院专用车辆与专用设备研究所   23.福建工程学院燃气与节能技术研究所   24.福建工程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   25.福建工程学院企业管理研究所   26.福建工程学院林纾文化研究所   27.现代烟草机械研究所 校标校训校徽福建工程学院  释义:   1.标志主体图形构成“人”字造型,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2.以学校前身创始人之一林纾的手迹作为标准字,传递百年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3.标志左右以线条进行组合,向中间汇聚,象征着学校两校合并,不断融合、发展、壮大;   又构成台阶的图形,寓意学校不断前进,稳步向上发展   4.标志主体图形构成造型,体现出学校的土木、建筑、机电、电子电气等学科背景   5.六个“L”线条汇聚,体现出学校以工为主多学科发展的特点   6.标志以蓝色作为主色调,稳定、沉着,具有蓄势待发的力量,又能体现出工科为主的特点 校训(此校训从1932年确定的福建高工校训变化而来)释义:   1、真:真实、真理、真心、认真;   2.诚:诚实、诚恳、诚信、忠诚;   3.勤:勤奋、勤俭、勤学、勤政;   4.勇:勇气、勇敢、勇于开拓、勇于创新   整个校训体现我校“以人为本、以工为本、以本为本”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求真务实、学以致用、开拓创新的大学文化和校园风貌,师生员工在做人、做事、做学问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体现了志功兼顾、知行合一的实践准则以及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历史沿革  历史悠久 桃李芬芳   福建工程学院于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与福建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

办学历史溯源于1896年清末著名闽绅林纾、末代帝师陈宝琛创办的“苍霞精舍”,解放前为享有盛誉的“福建高工” 2002年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福建职业技术学院合并升格为福建工程学院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