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过程中外来人口融入情况与研究综述

上传人:yh****1 文档编号:278312197 上传时间:2022-04-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化过程中外来人口融入情况与研究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城市化过程中外来人口融入情况与研究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城市化过程中外来人口融入情况与研究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城市化过程中外来人口融入情况与研究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城市化过程中外来人口融入情况与研究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化过程中外来人口融入情况与研究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化过程中外来人口融入情况与研究综述(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城市化过程中外来人口的融入情况研究综述*班 *号 *前言 9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市进入一个较快的开展时期,人口规模迅速增长,城市空间不断扩展。城市的快速扩张过程中,本地常住人口与外来流动人口相协调开展的问题愈益突出。21世纪的今天,城市化过程中外来人口的融入依然亟待有效的应对措施以解决社会的失衡。此次综述的目的为总结、比拟目前社会学针对城市中外来人口这一群体社会融合度的研究。在以下论述中,笔者将对外来人口、社会融合进展界定,综述既得的研究成果、未解决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等。研究城市化过程中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情况,有助于社会安定和谐,促进民主的完善和提高我国城市化的水平。关键词:城市 外来人口

2、 融入 社会矛盾主体近年来,流动人口如何融入城市社会,已经日益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重视。下面笔者将简要综述。一、 相关概念及理论根底1、外来人口:一般外来人口的定义是现住地与户口登记地不一致的人,指那些现居住在本市半年以上,但其户口登记在外省市的人口。在当前的人口管理体制下,伴随着户籍变动的居住空间变动称为人口迁移。居住在城市,不管常住还是暂住,如果没有本地户籍,仍被界定为流动人口。这些流动人口从开场进入城市,到其中的局部人口逐步在城市沉淀下来,在城市定居、生活和开展,成为事实上的城市移民,是我们所界定的外来人口。2、社会融合:社会融合是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

3、应的过程,并以构筑良性和谐的社会为目标。朱力(2002)认为融合与适应不是简单地等同于同化,它比同化具有更加主动积极的意义。田凯(1995)提出外来人口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实际上是再社会化过程。外来人口社会融合包括3个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心理层面或文化层面。这3个不同方面是依次递进的,经济层面的适应是立足城市的根底;社会层面是城市生活的进一步要求,反映的是融入城市生活的广度;心理层面的适应是属于精神上的,反映的是参与城市生活的深度,只有心理和文化的适应,才说明流动人口完全地融入于城市社会。3、城市化:城市化也成为城镇化是由第一产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第二产业和效劳业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

4、业和信息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构造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4、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是由塔菲尔和特纳等人提出的,,强调的认同作用是个体对群体的认同,并且以此来研究群体间的行为。塔菲尔提出了内群体和外群体概念,内群体就是个人所属的群体,外群体就是不是个人所属的群体,但内群体与外群体存在一定的联系。个人凭借自身隶属于某群体而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并将该群体内的典型成员的特征加诸于自己身上,以使自己的特性等同于群体内的典型成员特性的过程,人们会根据自身的情况进展分类,并自觉成为自我所认定的那类群体成员,而对于自身群体的定义有着重要意义。二、

5、影响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的因素1、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从嵌入于社会网络的资源中获得,它植根于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中。在关系资源极为丰富的华人社会,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对外来人口的意义表现得更加突出。外来人口最初进入城市时大多缺乏进入主流社会的渠道,而作为补充资源的社会关系能够促进或者加快外来人口在城市的适应进程,确立他们的生存和开展战略,以到达最有效的融入效果。所以,并非如同化理论所认为,乡土社会网络是非精英移民融入的障碍,相反却是一些非精英移民借以融入的优势性条件。这种以初级群体为根底的社会网络在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支持能使刚进城的外来人口很快适应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其沦为城市化失败者,在另一方面却强化

6、了他们生存的亚社会生态环境,保护了外来人口身上所具有的传统观念和,阻碍着其对城市的认同与归属(朱力,2002)。通过实证分析和个案访谈,曹子玮(2003)的定量研究说明,有无再建构社会网的外来人口,其在城市的收益有明显差异。再建构社会网的个体的收益普遍大于无再建构社会网的个体。然而,社会制度尤其是户籍制度的影响、城市居民的冷漠、加上分割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居住格局,使得外来人口重新建构社会网络非常困难,以初级群体为主的社会网络格局也难以改变。2、社会排斥户籍制度被认为是一种社会屏蔽(social closure)制度,即它将社会上一局部人屏蔽在分享城市的社会资源之外(李强,2002)。户口的差异

7、不仅增加外来人口在城市生存和开展的本钱,同时也因其所内含的不平等因素使得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难度加大。第一,户口及与之相应的用工制度、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政策使农民工某些权利缺失,使其很少能享受到城市的各种公共资源和福利,加大了他们进入城市的本钱。第二,因为户口的差异,城市人有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造成对外来人口的不平等意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了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信心和努力。第三,户籍制度阻碍外来人口这一群体社会地位的向上流动。制度性排斥长期存在的原因也与城市外来人口群体缺乏参与制定规那么的权利有关。理论上来说,外来人口对自我组织有着强烈的需求,因为只有组织起来才能保护自己的利益。目前,城市外来人

8、口没有形成任何可依托的现代意义上的自治社团,没有代表他们的合法民意代表,缺乏充当利益表达的工具,各级人代会或政协都没有代表城市外来人口的代表或委员,城市外来人口假设自行成立组织,往往未经成立即遭取缔。由于没有自己的组织,也没有联系政府决策部门的有效的制度化通道,堵塞了外来人口与城市体系融合和实现自我开展的路径。外来人口还面临与城市居民文化上的排斥。国内学者大多从偏见和歧视的角度研究这一现象。城市人的歧视行为都有可能导致外来人口对城市人的反感和对城市的疏远,无形中化解了外来人口对城市社会参与和融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人力资本多项研究已证明了农民工人力资本对移民的过程及对其经济收入的关系。人力资

9、本对促进城市流动人口开展并非表现出一致的显著性。劳动力市场被制度性地分割会很强地影响人力资本回报率的上下。要使人力资本得以合理地配置,就必须撤除体制上的障碍,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真正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研究者同时发现,城市生活本身具有人力资本再生产的意义,而务农经历可能导致相对消极的影响。因此,流动人口在城市生活本身是通过工作经历增加个人人力资本的过程,并对其向上流动和职业开展产生积极影响。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劳动力市场建立的推进,人力资本对于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地位和开展将变得日益重要。4、劳动力市场状况与社会融合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不是统一的,实际上存在多层次的劳动力市场,

10、如人才市场、城市职工劳动力市场和城市农民工劳动力市场。而后者在相当大程度上与诸如最低工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保护和劳动监察、工会和根本福利等城市制度化管理体系相脱离。外来人口就业的主要特点是以体力劳动为主,收入状况低于总体工资水平。而且,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的付出与回报与城市职工是不成比例的。多数外来人口在非正规部门就业,或者是正规企业的非正规就业形态,这种就业的非正规性使他们享受不到一般正规就业者享有的社会福利,甚至难以获得根本的劳动标准,比方工时、周薪、带薪假、最低工资、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等。外来人口初次职业流动(也就是从外来人口进城务工经商)具有明显的地位上升,但是外来人口在城市再次职

11、业流动根本属于水平流动,很少发生向上的社会流动。同时,外来人口高比例的职业流动,恰恰反映了他们工作的不稳定性。跳槽是外来人口不适应城市环境的表现,也是他们企图寻找更易适应的环境的表现。可以肯定,外来人口从事不稳定性或边缘性工作,对其融入社会具有不利的影响。三、 当前社会外来人口融入城市面临的矛盾和问题1、不合理人口构造与社会开展战略的矛盾。 首先,人口总量大幅超标直接影响建立国际化城市和根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其次,人口构造与产业构造形成巨大反差。目前,局部城市的人口素质与人口构造离规划目标相差甚远。再次,难以转换的大量低素质人口带来的社会问题将阻碍城市开展步伐。早期产业政策鼓励劳动密集型制

12、造业而带来大量低素质人口,上百个“城中村为他们提供低本钱居住空间。2、外来人口权益保护与户籍制度之间的矛盾 新莞人权益保护与户籍制度之间的矛盾,首先表达在就业上与本地户籍人口的竞争关系。外来人口虽然在城市劳动就业方面处于拾遗补缺的位置,但是其就业与本地户籍人口的竞争关系依然十清楚显,特别表达在一些非正规就业领域,竞争关系更是十分剧烈。出于对本地户籍人口利益的保护,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就业政策,原那么上会要求优先安排本地劳动力。另一方面,缺乏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支持,城市许多有利于外来人口融入的政策也无法实施和完善。以外来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为例。由于现行高考制度与户籍制度挂钩,大量外来人口子女教育只

13、止步于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只能选择回家读书。因此,在没有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支持的情况下,外来人口的平等就业、教育及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权益的保护仍然不能真正落到实处。 3、良好的管理、效劳与社会本钱之间的矛盾城市在努力做好外来人口效劳的同时,社会管理本钱也日益提高。为不断适应外来人口规模扩张带来的各种需求,政府不得不一再增加管理中的资源投入,从而使管理本钱不断攀升。一方面是职能部门和管理人员的增多。随着外来人口越来越多,政府必须增加一些职能部门和机构来加强效劳和管理,基层也相应增加对应的职能部门和管理人员,这种由上到下管理层次的叠加,造成城市的执法类机构和人数猛增;另一方面是基层社区的财政负担在增加

14、。同时,在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效劳中,城市政府面临着一些顾虑:担忧良好的管理和效劳会提高企业用工本钱,影响城市经济开展大局,比方,连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是否影响企业;担忧完全由政府来解决外来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大量流动人口涌入,这可能成为城市规模失控的潜在因素。 4、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和外来人口自我管理的矛盾 现阶段,城市外来人口管理中是以政府作为管理的唯一主体,缺乏外来人口自治组织与社会中间组织的参与。在社会转型时期,外来人口管理中过度依赖集体或政府,其管理和效劳难以到位,而外来人口自发形成的准社会组织又不被社会管理体系所接纳,缺乏其自治组织与社会中间组织的参与,政府过于强调“防范式的管理思路,

15、容易形成政府与外来人口之间的对立。调查中发现,很多外来人口在权益受到侵害时而往往会寻求老乡或工友的帮助,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表示会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有人甚至选择更为激进的方式(比方网络上发表批评意见、上访、集体示威)来到达解决问题的目的。四、 促进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的措施1、要树立以权利与义务对等思想为原那么的管理理念 对外来人口各种权利的认可是尊重和保障其权益的重要根底。对具有谋生能力和居留愿望的外来人口,理应赋予他参与城市建立和社会经济开展的权利和享受聘任权、子女教育权、就业培训权、社会保险权、住房保障权和社会救济权等;义务(或称奉献)涉及的范畴应包括无犯罪、依法纳税、个人信用良好、体面的

16、居住条件、较高的文化素养、投资能力或自我负担能力等。因此,推进外来人口融入城市应该坚持“权利与义务对等思想。依居留时间梯度整合的制度安排不仅表达了社会对外来人口的接纳和包容,也符合公平性和城市开展的可持续性原那么。 2、社会政策配套改革与利益导向机制相结合 一要注意社会政策配套改革。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的核心是户籍制度改革,但是外来人口融入城市是个复杂的多因素问题,它既是经济问题,还涉及到社会、政治体制,它的核心是户籍制度改革,但还涉及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卫生制度等在内的一系列制度改革。二要纵向整合政策和统一政策规定。城市要积极会同中央有关各部门、外来人口流出地和相关的专家学者,共同商讨、制定跨部门、跨地区的社会政策体系,规定外来人口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