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四川盆地米仓山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相研究开题报告

wd****8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3KB
约7页
文档ID:278310292
四川盆地米仓山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相研究开题报告_第1页
1/7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 目: 四川盆地米仓山地区 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相研究 学生姓名: 院 〔系〕: XXXX 专业班级: XXXX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201X年X月 X日 . v .. .1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四川盆地米仓山地区油气资源丰富,但勘探程度相对较低,油气勘探潜力很大本文应用现代沉积学方法,结合野外剖面观察、钻井岩心观察、测井和录井资料解释、薄片及化石鉴定等研究手段,对四川盆地米仓山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相进展了深入的研究。

系统地分析了须家河组的沉积环境、沉积相类型及特征、各沉积相及微相的空间展布规律,讨论了研究区内油气的富集规律,对有利区进展了预测,为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可靠地质依据米仓山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一套碎屑岩沉积,厚度400-650余米,底部假整合于中三叠统侵蚀面之上该统地层仅局部出露地表,大局部地区埋藏于地腹,一般北部平缓构造带埋藏深,南部沪州古隆起及外斜坡埋藏较浅由于其沉积环境、沉积相类型及特征、各沉积相及微相的空间展布规律不清,加上钻井、完井、测试及生产等各项作业过程中不完善,须家河组油气勘探一直未取得突破,据区内钻遇上三叠统的1300余口井统计,上三叠统油气显示频繁,钻井直接显示井至少有571口,但试油井少,仅获得工业气井20多口近年来获得了类似南井构造井浅2井、梁董庙构造董10井这样的工业气井,因此,上三叠统的研究和勘探引起了地质学家们的高度重视为了寻找新的油气富集层位,扩大勘探领域,开展对研究区须家河组的沉积相研究可为研究区三叠统须家河组油气藏的勘探及进一步开发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旨在对四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沉积分布及沉积相发育特征有更深的认识,并以此为根底为四川盆地米仓山地区中浅层陆相碎屑岩的早期勘探工作指明方向,提供一些有益的依据。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开展趋势沉积学的概念最早是由Wadell于1932年提出的,当时只是简单地定义为“研究沉积物的科学〞1978年Fridemna等才对其研究领域给予了较为完整的定义,即:“研究沉积物、沉积过程、沉积岩和沉积环境的科学〞1980年美国出版的?地质学术语?(Glossyar of Geolgoy)一书中将其定义为“对沉积物的来源、沉积岩的描述和分类以及沉积物形成过程进展研究的学科〞沉积相作为沉积学最根本的内容,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丹麦地质学家斯丹诺(Stneo,1669)引入地质文献,并认为相是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地表某一局部的全貌1838年瑞士地质学家格列斯利 (Gressly)开场把相的概念用于沉积岩,他认为“相是沉积物变化的总和,它表现为这种或那种岩性的、地质的或古生物的差异〞自此以后,相的概念逐渐为地质界所承受和引用在70至80年代获得了迅速开展近年来,国内沉积相研究主要集中在相标志的识别、沉积相的纵、横向展布规律、沉积模式的建立、沉积微相研究、沉积相控制因素等研究领域,并利用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进展沉积相解释和分布预测 (测井相、地震相)目前国外沉积相研究正向着全球性沉积相比照研究和沉积过程的定量研究方面开展。

碎屑岩成岩作用研究己有上百年的历史,上世纪70年代以前,成岩作用的研究长期不受重视而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50-70年代只限于一些描述性工作,或只是单纯岩石学方面的研究,未能与石油地质严密结合,从而缺乏生机70年代开场,人们逐渐认识到成岩作用对砂岩油藏的重要性,由于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的深入开展,以及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引入,使碎屑岩的成岩作用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最重要的是砂岩中发现大量由成岩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这就否认了砂岩中都是原生粒间孔隙的观点与此同时,砂岩次生孔隙成因机理的研究也有了新进展,在地下深埋条件下,不仅碳酸盐矿物,而且硅酸盐矿物在地下酸性水作用下溶蚀现象非常普遍,并总结出与烃类成熟和运移有关的砂岩次生孔隙形成模式(Schmidt,1979;Sudrma,1989)随着储集层研究的深入对成岩作用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有利孔隙带的发育需要有平面的概念,要确定有利孔隙发育区,需要与沉积相的研究严密配合,因而成岩作用的研究也经历着从点→线→面→更深入研究关于四川盆地米仓山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相的研究,较早的认识(如四川地质局第二区测队,1966)是:须家河组垂向上由下而上,“由以海相为主的海陆交互相→以陆相为主的海陆交互相→纯陆相沉积〞。

以后,大家普遍承受的看法是:除须一段属海相(有化石证据)外,其他各段皆属陆相;须三、五段为湖泊、沼泽相,而须二、四、六段(砂岩为主)属三角洲成因 赵霞飞教授等(2007年)在安岳地区须家河组的工程研究中,通过对合川、广安、华蓥、观音溪、龙洞槽及米仓山等地的须家河组露头进展详细的观察研究,并描述了13口井的岩芯,首次提出须家河组沉积为近海潮汐作用的产物,认为不但须一段为海相,须二至须六段皆为近海成因,属潮汐作用产物历年来,许多学者已对四川盆地(尤其是川西坳陷地区)上三叠统(主要针对须家河组)的地层沉积特征、储层发育特征进展了诸多研究,相关认识亦取得了很大进展相比之下,对蜀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相关研究那么很少见,历年所见成果多是针对中三叠统及以下海相地层的天然气勘探及评价工作,故研究区须家河组的研究工作相对较少、较粗,对其地层沉积、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等方面的认识尚浅近年来获得了类似南井构造井浅2井、梁董庙构造董10井这样的工业气井,因此,上三叠统的研究和勘探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从而使研究区须家河组日渐成为勘探、开发及评价的重要目的层之一上三叠统为四川盆地的主要的产气层之一历年来,许多学者已对其地层、沉积特征及储层特征进展了较多研究。

如梁恩宇、邓康龄等、李书兵等及李华启等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的储层发育特征及储层展布规律等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并逐渐对地层发育及沉积相带特征有了较深的认识认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在盆地内沉积厚度大,砂体横向变化大,总体上呈西厚东薄的特征,储层整体为低孔低渗、特低孔特低渗类型,储层非均质性强,储层发育影响因素复杂,主要为裂缝—岩性油气藏西部地层发育的细粒沉积较多,中东部地层中那么主要发育灰色砂岩等粗粒沉积关于须家河组的沉积相,较早的认识如四川地质局第二区测队,1966)是:须家河组垂向上由下而上,“由以海相为主的海陆交互相→以陆相为主的海陆交互相→纯陆相沉积〞以后,大家普遍承受的看法是:除须一段属海相(有化石证据)外,其他各段皆属陆相;须三、五段为湖泊、沼泽相,而须二、四、六段(砂岩为主)属三角洲成因赵霞飞教授等(2007)在安岳地区须家河组的工程研究中,通过对合川、广安、华蓥、观音溪、龙洞槽及米仓山等地的须家河组露头进展详细的观察研究,并描述了13口井的岩芯,首次提出须家河组沉积为近海潮汐(paralictide)作用的产物,认为不但须一段为海相,须二至须六段皆为近海成因,属潮汐作用产物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3.1 研究内容1〕地层划分与比照以四川盆地大地构造为背景,结合古地貌、古气候、古生物特征,采用邻区比照、旋回控制、厚度参考等方法,划分米仓山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

2〕沉积相类划分及主要特征通过野外露头观察,根据岩石岩心类型、沉积构造及构造、古生物、沉积旋回,结合测井、录井等资料划分米仓山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沉积相,并进一步划分沉积相直至沉积微相,详细刻画各沉积相特征3〕沉积体系特征、沉积微相相带平面展布规律研究根据岩石类型、沉积构造、古生物及化石、沉积旋回、综合利用测井、钻井、录井资料及岩心观察等手段,分析米仓山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主要沉积体系,沉积微相特征,恢复各沉积微相带平面展布规律研究3.2 技术路线依据研究内容,拟制定技术路线如下:1、以现代沉积学研究为根底,以岩心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进展资料调研工作,收集整理研究区内探井及评价井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研究区进展进一步的了解,为工程研究做准备2、通过岩心观察、录井、测井资料分析,确定本区有利砂体的分布同时岩石类型、沉积构造特征、粒度分析、古生物特征、测井相分析、剖面构造特征对四川盆地米仓山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相研究进展沉积相识别〔图1〕区域地质资料岩石资料测井资料料岩心资料古生物资料料前人研究成果吸收与分析沉积相识别与沉积体系沉积相研究沉积微相 测井相剖面及构造特征空间展布图1 技术路线图4 完成工作情况针对本项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任务和要求,通过现场收集资料和开展室内外研究工作,完成工作量由表1所示:表1 工作量统计表序号工作内容完成数量1实测和解释地表露头剖面6条2收集和解释地表露头剖面1条3收集和解释钻井剖面41口4收集和鉴定、描述磨片842片5粒度分析32件6野外露头照相180张〔5卷〕5 参考文献[1]中国石油地质志,卷十,四川油气区,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9:61一69.[2]何幼斌,王文广,沉积岩与沉积相,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1. [3]邓康龄,四川盆地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领域,大然气_l业,1992:12(3).[4]郑荣才,米仓山—大巴山前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侏罗系沉积相及储层研究,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2003.[5]邓康龄,四川盆地上二叠统沉积岩相与油气分布关系研究报告,地质矿产部第一石油普查勘探指挥部地质综合研究人队,内部报告,1982.[6]郑荣才,刘红军,苟宗海,等.米仓山一大巴山前前陆盆地沉积层序及储层特征研究,成都理大学,2003[7]高红灿,川东北前陆盆地须家河组沉积相及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成都:成都理五人学沉积地质研究所,2004.[8]吴世祥,马永生,金之钧,等.米仓山前陆盆地东段构造演化模式与油气聚集,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33(1):14-16.[9]叶黎明,陈洪德,胡晓强,等.川西前陆盆地须家河期高分辨率层序格架与古地理演化,地层学杂志,2006(1): 87-94.[10]李华启,四川盆地西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地层学及沉积体系研究,广州: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3:8-13,71-124. [11]杨克明,叶军,吕正祥,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分布及成藏特征,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5(5):5112516. [12]李学康等,威东〔镇子-安岳〕区块须家河组有利目标选择及井位部署,2001.[13]黄世伟、张廷山、王顺玉,等.四川盆地赤水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烃源岩特征及天然气成因探讨,天然气地球科学,2004,15(6):590一592.[14]刘宝裙等,四川盆地中西部须家河组砂岩的成岩后生作用及其对孔渗性的影响.岩相古地理,1987,[15]董贞环,四川盆地西部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模式,岩相。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