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下册11 种树郭橐驼传 课件

上传人:水*** 文档编号:278308293 上传时间:2022-04-17 格式:PPTX 页数:34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下册11 种树郭橐驼传 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下册11 种树郭橐驼传 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下册11 种树郭橐驼传 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下册11 种树郭橐驼传 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下册11 种树郭橐驼传 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下册11 种树郭橐驼传 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下册11 种树郭橐驼传 课件(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种树郭橐驼传1. 掌握“类、固、致、易”等实词的意义和“且、而”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 学习本文融叙事说理于一体、婉而多讽的写法,把握对举、类比的说理方式。3. 了解“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深刻道理及其现实意义。素养目标素养目标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他出身于官吏家庭,贞元年间中进士,后官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在长期的谪贬生活中,柳宗元接近了人民,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文学上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被

2、列入“唐宋八大家”。他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并重”,强调创作态度必须严肃认真。他的创作可分为传记、论说、山水游记、寓言四种,以山水游记、传记和寓言的文学成就最高。主要作品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黔之驴捕蛇者说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等。作者简介 本文是一篇关于脊背高起像骆驼一样的郭姓种树人的传记。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人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这篇寓言体的传记,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的作品。题目解说写作背景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的情况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税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社会生产破坏严重,政令频出,

3、民不聊生。我们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也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征重赋,人民不堪负担的情形,“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作者柳宗元不但揭露出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这一社会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那就是清肃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得以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知识卡片寓言 寓言,是一种带有劝谕和讽刺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篇幅短小,情节有趣。寓言作品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植物或物品。它的主题思想大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言总是通过夸张、比喻的方式,使简单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宝贵的生活经验,给人们以

4、智慧、启发、训诫,给丑恶者以无情的讽刺。寓言的内容多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看法,对某种社会现象作出批评,或对某个人有所讽刺和箴诫。它的故事情节虽然是虚构的,但又总是集中概括了人类社会的某种现象,因而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课文探究1.第二段作者从哪两个方面点出橐驼技艺的高超?最后一句有何作用?一是他种的树或移植的树没有不成活的;二是他种的树枝繁叶茂,早熟多果。最后一句从侧面指出别人无法仿效他,增强了玄妙色彩。2.“凡植木之性 ,其本 舒 ,其培欲平,其土欲故 ,其筑欲密 。”请说说四个“欲”字有何作用。 四个“欲”字,既概括了树木的本性,又揭示了种树的要领。郭橐驼正是顺应了树木的天性栽种,保护了它的生

5、机,才收到“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内容小结主题归纳 这是一篇寓言式传记,以种树之道喻治民之理。作者借写郭橐驼种树能够采取正确的方法,顺应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因而使树木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又早又多,警诫官吏为政应顺应百姓的生活需要,符合他们的劳作规律,让百姓休养生息,揭露了当时“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阐发了作者“养民”治国的进步思想。深入探究1.郭橐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是怎样写他种树业绩非凡的? 第一问:郭橐驼是一个不知名字,身份卑微,平凡朴实、豁 达,身残而自信的种树人。“不知始何名”“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身份卑微及形象特征。“甚善。名我固当”,残疾者多忌讳他人言其残疾,

6、此人却坦然接受“驼”名,还自谓“橐驼”,可见其坦荡明达,不因病偻而自卑,其言行中可见“顺天致性”之意。 第二问:文章从雇用者、树、他植者三个角度,侧面写其种树能力非凡。从雇用者来看,“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从“树”来看,“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从他植者来看,“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2.郭橐驼和他植者的种树方法、态度和结果有何不同?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能够养活树木的本质是什么?(1)作者整体上从两个方面运用了类比: 种树与治民相类比,种树道理与为官治理百姓的道理相类比。郭橐驼提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和“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类比。种树“其莳也

7、若子”类比对百姓要关怀爱护;种树“其置也若弃”类比不要打扰百姓,让百姓休养生息。 “他植者”对树“爱之太恩,忧之太勤”,类比“长人者好烦其令”。表面上是说种树的道理,实际上每一个种树的道理都类比着一个治国养民的道理。(2)作用:作者通过如此层层类比,环环相应,说透了种树的原理,也就把治民的道理讲清楚了。3.文章是怎样运用类比手法的?起到了什么作用?观点一:树木与树人的道理是相通的。教育儿童的根本方法应是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应按照规律教育儿童,不能太过或不及,更不能束缚或戕害儿童的身心,应从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入手,不可拔苗助长,也不能恨铁不成钢。观点二:种树要顺应树的天性,开发自

8、然资源,更要顺应自然的规律。比如海啸,正是由于人们不能理智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顺应自然规律办事,对沿海地区进行过度开发利用,比如搞建筑、开发旅游项目等活动,破坏了沿海的红树林和近海的珊瑚礁,致使海岸线上失去许多对海浪袭击具有阻挡作用的天然屏障,所以使海啸造成巨大的灾难。4. 在现实生活中,郭橐驼的“种树经”能给我们什么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观点一:苏武的忠诚不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和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为了不引起汉与匈奴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牺牲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国家的和平、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

9、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不贰,这种忠诚表面上看起来是对汉武帝的,但实际上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6.什么是真正的值得提倡的忠诚?晏子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于国家、人民,而非忠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牺牲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病偻(l) 橐驼(tutu) 勖(x)尔植 硕(shu)茂 木寿且孳(z) 早缫(so)而绪 窥伺(kus) 早织而缕(l) 鸡豚(tn) 莳(sh)也若子 飧饔(snyn)重要字音基础知识梳理 不抑耗其

10、实而已 古义:它的果实。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其实害之 古义:那实际上。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古义:小民。今义:指人格卑鄙的人。)若不过焉则不及 (古义:不是过多。今义:用在后半句的开头,表示转折,对上半句话加以限制或修正。)古今异义 病偻,隆然伏行 (动词,患病、得病) 故病且怠 (形容词,困苦) 君子病 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动词,担心,忧虑)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形容词,疲累,倦困) 甚善。名我固 当 (副词,确实)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名词,险要的地势)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动词,巩固、

11、安定) 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动词,坚守)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形容词,顽强) 少年固强之 (副词,坚决、坚持)一词多义固病 其本欲舒 (名词,根) 兵弱于外,政乱于内,此亡国之本 也(名词,根源,根本原因) 卫律者,父本长水胡人 (副词,本来,原来) 抑本其成败之迹 (动词,推原,探究) 汉本其故号,言大月氏云 (介词,按照,根据)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 (连词,表让步,尚且)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连词,表递进,而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副词,将要)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副词,姑且)本且 早实以蕃 (连词,表递进,而且)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连词,表目的,来

12、)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连词,表修饰) 其乡曰丰乐乡 (代词,他的) 其本欲舒 (指示代词,那)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代词,它、它们) 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表推测语气,大概) 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连词,那么) 若不过焉则不及 (动词,就是) 他植者则不然 (连词,却)以其则(1)名词的活用名我固当 (名词用作动词,称呼) 早实以蕃 (名词用作动词,结果实) 旦视而暮 抚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名词用作动词,用指甲抠、掐)根拳而土易 (名词用作动词,拳曲,伸展不开)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驼业种树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业)词类活用(2)形容

13、词的活用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非有能硕茂之也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大茂盛)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多结果)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蕃,使繁盛;安,使安定)(3)动词的活用鸣鼓而聚 之 (动词的使动用法,鸣,使发出声音;聚,使聚集)(1)判断句理,非吾业也 (“也”,表判断)(2)宾语前置句不知始何名 (“何名”即“名何”,叫什么)故不我若也 (“我若”即“若我”,如我)吾又何能为哉 (“何能为”即“能为何”,能做什么)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何以”即“以何”,用什么)文言句式(3)省略句移之(于)官理,可乎 (省略介词“于”)

14、然吾居(于)乡 (省略介词“于”)而卒以(之)祸 (省略宾语“之”)传其事以(之)为官戒也 (省略宾语“之”)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1)第一人称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如:我: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余: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予: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古人为了表示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主要有“愚、臣、仆、鄙人、不才、某、小人(古时男子对地位高于自己者或平辈自称的谦词)、寡人、不穀(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孤(君主自称)、妾(女子自称)”。但谦称是名词,而

15、不是代词。如:文化知识不才: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报刘一丈书)小人:小人实不才。(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寡人: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见蔡桓公)不穀: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穀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2)第二人称主要有“尔、汝、女、若、乃、而”等。常用的是“汝、尔、若”。如:汝:汝是大家子。(孔雀东南飞并序)尔: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若: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古汉语中有时以尊称代替第二人称,主要有“公、卿、君、子、阁下、陛下、足下”。但尊称不是代词,而是名词。如:卿: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君: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扁鹊见蔡桓公)子

16、:子何恃而往?(为学)(3)第三人称主要有“彼、之、其、厥、他、渠”。常用的是“彼、之、其”。如:彼: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之:公与之乘。(曹刿论战)其: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课堂巩固训练 1.下列加色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号之“驼”(称) 名我固当(恰当) 硕茂(高大) 早实以蕃(茂盛)B. 移之官理(治) 长人者(统治、治理) 烦其令(让人厌烦) 若甚怜焉(怜爱)C. 而卒以祸(造成了灾祸) 促尔耕(你们) 勖尔植(勉励) 早缫而绪(丝头)D. 字而幼孩(养育) 遂而鸡豚(成、养好) 故病且怠(生病) 以为官戒(鉴戒)答案:C解析:A. 蕃:多。B. 烦:繁多。D. 病:困苦。2.下列加色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故乡人号之“驼”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B. 其乡曰丰乐乡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C. 他植者则不然 有穴窈然D.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敛赀财以送其行答案:D解析:A. 故:连词,所以 / 名词,原因。B. 其:代词,他的 / 副词,难道。C. 然:代词,这样 / 形容词词尾,样子。D. 以:都是表目的的连词,来。3. 下列各组句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