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王安石的理财思想和措施

wd****8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2KB
约23页
文档ID:278304857
论王安石的理财思想和措施_第1页
1/23

.毕业论文〔设计〕学术承诺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展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存在抄袭情况,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他人或其他教学机构取得研究成果作者签名: 日 期: 毕业论文〔设计〕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了解并遵守山西财经大学有关保存、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存、向国家有关部门送交毕业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局部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 日 期: . v .. .目 录中文摘要 I英文摘要 II一、王安石的生平及措施形成的历史背景 1〔一〕王安石的生平 1〔二〕王安石所处的时代背景 2二、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思想 3〔一〕强调财政与生产并重的思想 3〔二〕主张节约财政支出的原那么 4〔三〕主张财政组织机构改革的思想 5〔四〕超前的理财思想 6三、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 6〔一〕实行市易法的措施 7〔二〕实行均输法的措施 7〔三〕实行青苗法的措施 7〔四〕实行方田均税法的措施 8〔五〕实行免役法的措施 8〔六〕实行农田水利法的措施 9四、王安石理财思想与措施的意义及教训 9〔一〕王安石理财思想与措施的积极意义 9〔二〕王安石理财思想与措施的教训 11五、王安石理财思想及措施的借鉴价值 12〔一〕改革应全方位,同时要大力开展生产力 12〔二〕转变政府职能,重视商品流通 13〔三〕调整社会再分配,关注贫富差距问题 14完毕语 15参考文献 16致 谢 17. v .. .论王安石的理财思想和措施 摘 要:王安石是北宋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力主变法改革,而其变法核心那么是“为天下理财〞。

主持了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中,王安石几乎所有的变法措施都与财政相关,都表达了一定的财税思想王安石理财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欲富天下那么资之天地〞,王安石变法具有丰富的经历,也有深刻的教训分析王安石“理财〞 的思想,不难发现其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与历史价值关键词: 抑制兼并;均输法;青苗法 On the financing thought and measures of WangAnshiAbstract: As a famous politician in the Song Dynasty,Wang An—shi strongly advocated refoITns with the core of“managing wealth for all people〞which still has great realistic significance and historical values.In that vigorous reform,nearly all his reform measures wer{e related tO finance and embodied the thoughts of finance and taxation at acertain extentThe papersystematically analyzes WANG An—shi’S economic thoughts from 4 aspects namely the righteousness,principle,methods and essence of wealth management and holds that we shall take some rational factors for reference.Key words:Inhibition of mergers;All transport method;Beanstalk method. v .. .一、王安石的生平及措施形成的历史背景〔一〕王安石的生平王安石(1021-1088),字介甫,晚号半山老人,杭州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

父亲王益是祥符八年(1015)进士儿子王秀是治平四年(1067)进士五十余年,王家三代八人进士,可谓“科甲鼎盛〞之旺族 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答司马谏议书[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59仁宗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进士及第,初任地方官多年,他勤政爱民,廉洁守法,尤能不趋奉媚上,革除弊政,为民兴利嘉佑三年(1O58)王安石由知常州府移任提点江东刑狱,在进京述职时,他向当时的仁宗皇帝上了著名的?万言书? 李祥俊. 王安石学术思想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天下的财力日益穷困的现实情况,第一次向最高统治者提出“理财〞的主张;尽管这一重要的经济思想未引起仁宗重视,但“理财〞观念一直贯穿于王安石的整个仕宦生命毫无疑问,王安石的变法是我国历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伟大的革新运动,这场改革,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我国历史上变法运动罕与其匹综观王安石变法中所推行的一切措施与方法,除了改更戎,立保甲二法之外,其余都是理财性质的举措所以,说王安石变法就是“理财〞,一点也不为过在整个封建社会中,在传统儒家“不言财货〞的思想统治之下,一个封建官僚如此竭尽平生心力倡导理财,千古以来,唯此一人! 〔二〕王安石所处的时代背景北宋建国之初并非国富民强,邻边有辽、西夏等国侵袭不断,在外敌入侵、内政不稳的情况下,北宋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和社会危机。

在国内危机重重,周边各国虎视眈眈这样特殊的环境下,北宋在建国之时,没有形成幅员辽阔的强大帝国,这使百年之后北宋王朝出现的一系列的严重弊病1、中央集权的强化庆历年间,各地农民起义与兵变频繁发生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让统治阶级胆战心惊,严峻的形势不断激化了阶级矛盾,而且使得周边各国更是对北宋王朝虎视眈眈为控制此局面,防止兵变、起义,稳固边防,加强军队战斗力,北宋王朝采取了大量征民入伍,来解决百姓在荒年的温饱问题,这使军队数量大幅度增加,虽然此做法有效的控制了饥民数量,但庞大的军费开支使原本就不富裕的国家更是雪上加霜,政府负担极为沉重冗兵造成大量的军费支出的同时,至使农业开展减缓,大量的青壮劳动力都进入了军队,阻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极大动摇了国家根本,财政出现了赤字现象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M ].北京:中华书局, 1959宋朝立国之初为了不让权力集中,增加了许多无谓的机构,扩大科举考试,增加进士人数,使官员数量大幅度增加,冗官现象严重 2、社会矛盾的激化 北宋年间,对内每年的军费开支和官员的奉禄几乎占了全部国家的财政收入对外,北宋除每年给夏国许多银两和物品这外,每年还要给辽国巨额的钱财。

这样冗费数额的扩大给原本已经财政危机的政府带来了更大的财政压力北宋政府不是想措施去解决,而是采取了剥削人民的方法来控制财政赤字,摆脱财政危机这样更加激化了原来已非常锋利的阶级矛盾这时北宋政府及许多官员都想通过改革来解决当时所面临的危机,控制局面、安抚民心,防止人民做出有损国家安危之事变法改革的失败使北宋政府所面临的危机更加严重,形势更为严峻宋神宗登基后他迫于危机四伏的政治形势,日益扩大的财政赤字,也为社会形势得到稳定,财政赤字得到控制,经济得到开展就只有重新制定出适应当时社会的法律法规,这是唯一能摆脱北宋危机的途径就在此时,王安石的以“理财〞为中心兼顾军事、人才等一系列的管理思想正符合宋神宗的改革思路于是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于熙宁二年开场实施了中国历史上规模宏大的改革变法二、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思想王安石变法虽不是直接涉及财税问题,但却无一不与财政、税收相关,他认为财政危机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生财之道,并非“费出之无节〞 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论茶法[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59.因此王安石确定了自己的理财观,就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这也成为他整个改革的指导思想。

〔一〕强调财政与生产并重的思想 1、财政是调节社会生产的必要工具 王安石认为财政是调节社会生产的必要工具,在封建集权制的国家,开展社会生产固然重要,而组织引导社会生产开展的方向,根本是理财所决定的同时,进展社会生产所需的消耗也是靠国家财政收入,所以也必须从整个社会来筹集财物供应生产生活所需他还反对聚财,主张理财与生财并重凭着他丰富的理财经历,认识到要解决财政困难,就应使理财得其道,适其行 2、重视商业在生财中的重要作用 王安石非常重视商业在生财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流通过程虽然不能产生财富,但商品流通能实现商品价值对局部社会财富进展再分配王安石指出,一国之内的相互交易尽管不能增加国家财富总量,但商品流通在创造物质财富中的作用是不可无视的个人财富的变化与国家财富的变化有很大区别,个人可不生产财富,而国家不行所以,国家就得直接生产才能增加财富 〔二〕主张节约财政支出的原那么 1、坚决反对奢侈王安石认为奢侈之源在于京都皇宫及贵族豪强之内,在于他们贪婪享受的欲望所以提出要“宜略依古之王制〞,设立种种法制,给以限制 胡海波. 王安石的理财思想[J ]. 财会月刊, 2000, (22) : 36—39否那么,奢侈会浪费钱物,会消耗人力,导致国破人亡的危险。

因此,节约财政支出首先要从反对奢侈之风入手,只有端正支出的目的,才能使支出发挥效益 2、加强财政管理,以节约支出管理在他认为主要是财政管理,财政管理那么侧重于增加财政官吏,培养廉洁的作风,坚持功禄相适应的思想面临当时宋朝冗官冗员之多的现象,他主张增加财政官吏,给他们以厚禄,防止他们产生贪污贿赂的思想从而使他们的工作与俸禄相适应,又加强法制,致使他们自重,更好的贯彻统治者的指示,既能及时适度征税,又能使支出适宜有效 (三) 主张财政组织机构改革的思想 1、设立新的条例司宋初掌握国家财政的中央机关是“三司〞,三司。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