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播送电视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论述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 姓 名 薄琳 学 院 安徽播送电视大学 所学专业 汉语言文学 学 号 指导教师 夏教师 2013年10月论述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摘要:零余者又称作多余人,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延伸和演变,但中国的零余者形象又带有很鲜明的中国色彩在中国文坛上,对塑造零余者形象成就最大的当属郁达夫了本文重点探讨郁达夫笔下“零余者〞的形象特征,通过联系郁达夫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探究他笔下“零余者〞形象产生的根源,并分析“零余者〞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 零余者 郁达夫 苦闷 矛盾 反封建在郁达夫自传中有这样几段话:“远远地城外河边,有几点灯火,看得出来,大约紫蓝的天空里,也有几点疏星放起光来了吧?大道上断续的有几乘空马车来往,车轮的踱踱踱踱的声音,好似是空虚的人生的反响,在黑暗寂寞的空气中散了我遵了大道,以几点灯火作了目标,将走近西直门的时候,模糊隐约的我的脑里,突然起了一个霹雳到这时候止,常在脑里起伏的那些毫无系统的思想,都集中在一个中心点上,成了一个霹雳,显现了出来‘我是一个真正的零余者!’〞 【1】〔P89〕郁达夫在小说和散文中用抒情的方式塑造出了一位位多愁善感的主人公形象这些主人公就是郁达夫那篇散文中提到的零余者形象他们是五四时期一些迷茫的小知识分子,遭受社会的排挤、无力把握自身的命运但他们不会向社会屈服,而是用自己偏激的态度来应付自身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的问题,比方生活之困难困苦、比方爱情婚姻问题等等不过大都结局悲惨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而不仅仅是零余者自身的悲哀郁达夫对这些零余者形象的塑造,其实是对自身困境的表达作品中的人物其实和作者一样十分清楚自己的境遇,只是他们无力改变所以,作者只能以塑造零余者形象来拷问自己的灵魂。
零余者形象几乎成了郁达夫先生所有作品里的主角,无可非议零余者最初来自于俄国文学,也被称为多余人最早的零余者形象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零余者这一称呼的流行在屠格涅夫?零余者的日记?出版之后而正是郁达夫最早把多余人译作零余者于是开场了他自己对零余者的再塑,他有一篇散文题目便是?零余者?,他的一系列小说的主人公虽未直接被称为零余者,但确是一个个漂泊的零余者郁达夫在散文里这样描述零余者形象,“袋里无钱,心头多恨〞,“过着无聊的日子〞,“我确实是一个零余者,所以对于社会是完全没有用的〞这样的零余者是所有接触过郁达夫作品的人无法忘却的形象提到郁达夫,便不能不提到零余者形象作品中带有自传色彩的零余者已然郁达夫自身的代名词不知从何时起,他与他们早已合二为一一、郁达夫小说里“零余者〞的形象特征郁达夫的笔下,他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零余者〞,如?沉沦?中的“他〞,?南迁?中的“伊人〞,?茫茫夜?和?风铃?等篇中的于质夫,?过去?中的李白时,?迷羊?中的王介成……这些“零余者〞形象在世界文学画廊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将结合郁达夫的小说,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零余者〞的形象特征〔1〕生活困顿,在死亡线上挣扎 经济是一切活动的物质根底,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似乎总是与贫困和厄运联系在一起。
如五四时期鲁迅先生笔下的孔已己,他死掉了却还欠咸亨酒店的十九文钱没有还,魏连姝虽经历了孤独的奋斗,但在失业后只能出卖自己的灵魂郁达夫笔下的知识分子也一样,始终摆脱不了贫穷的阴影郁达夫深信“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他 三岁丧父,家境窘迫,少年时期,在国内多处上学,后又随哥哥到日本求学,生活一直捉襟见肘所以,他笔下的主人公几乎全都是一些生活贫困者从处女作?银灰色的死?中的Y君,到?茑萝行?中的“我〞?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的“我〞到?她是一个弱女子?中的郑秀岳和吴一粟,他们都是在贫困中挣扎的青年知识分子 ?银灰色的死?中的Y君借住在朋友家里,没有火钵,也没有生气Y君深夜里不想回到那里去,只想到上野的火车站去,因为那里生着炉火,可以免费烤火小说中屡次提到主人公在清点自己的腰包:“还有五元钱剩在那里〞几本旧书卖了“九元多钱〞......而吃饭、送礼等具体的事宜就迫不及待地等在那里了而?零余者?这样写道:“啊啊,我读书学术,到了现在还不能做出一点轰轰烈烈的事业来,就是这几块钱……还是昨天从母亲那里寄出来的,我对于母亲有什么用处呢?我对于家庭有什么用处呢?……甚至于面对凄苦善良的陈二妹,“我〞也只能表现出经济上的无助。
还写道:“我的劳动成果,第一次得来的五块钱已经用去三块了,连我原有的一块多合起来,付房钱之后,只能剩下二三角小洋来,如何是好呢?〞 [2] (P 23)?茑萝行?中的主人公“我〞面对严峻的现实,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我〞“身边值钱的衣服器具已经典当尽了〞;“我〞在贫苦中竭力要保住给妻子事先买好的装相片的架子,但在最后穷极了的时候,也将它当了几个微钱做了路费 ?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的“我〞因为房子租价忽涨,不得不“拖了几本破书〞搬来搬去,最后定居在贫民窟里一间小小的房间里因为天热没有单衣裤,“我〞不敢出门,只有在晚上人静之后,才可以一个人到马路上去“游行〞她是一个弱女子?中的郑秀岳和吴一粟结婚以后,经济状况每况愈下,吴一粟失业,日军来侵,郑秀岳又旧情重温、被流氓教师张康凌辱折磨,生活的困难和心灵的痛苦祸不双至,给了这个在风雨中飘摇的小家以泰山压顶的消灭性打击…… 总之,合上郁达夫的小说,萦绕在眼前的是一个个生存困难,活着不易的人物的鲜活形象,它叫人心里总翻动着酸酸的同情如今,我们的生活已经远离了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时代,读“零余者〞的生活,总给我们以震撼它带给我们的,不是消极、不是鄙夷,只有惊叹和发奋,惊叹他们在困境中仍有生活的勇气,像他们一样努力。
二、时代的苦闷,在痛苦中徘徊 零余者们总是在“社会的苦闷〞和“生的苦闷〞的时代中苦苦的挣扎,这群患着时代病的零余者们就像是被命运操纵的木偶一样,自己的一生,实在是一出毫无意义的悲剧,而这悲剧的酿成,实在也只可以说是时代造出来的恶戏自己终究是一个畸形时代的畸形儿 郁达夫作品中的“零余者〞,大都从国外的高等学校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他们较早地承受了西方进步的思想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怀着一颗知识救国的雄心回到祖国,梦想将自己的知识奉献给贫穷而落后的祖国但是,在一个庸俗、贪婪、以权贵为中心,视知识为粪土的社会,“中国的社会不但不知道学问是什么,简直把学校里出生的人看的如同野马尘埃一般的小〞(?空虚?)他们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茑萝行?中的“我〞在上海,顶着烈日奔波了几个月,寻找职业四处碰壁,所到之处“不是说我没有声望,就是嫌我脾气太大,不善趋奉他们的旨意,不愿意用我〞,职业没有找到,回乡的旅费又用完了,只得滞留他乡,成为一个有家归不得的无根浪人更深一层的原因在?茑萝行?中表现的更为充分,那就是“汝当衣锦归,否那么永莫回〞这个自以为有精神、有理想的青年,因不善交游,不善钻营,在社会上找不到职业,以至于鼓不起勇气回乡面对他那期望正殷的家人,他的矛盾和心态,在?零余者?里表现得更为清楚:“——啊啊,我读书学术,到了现在,还不能做出一点轰轰烈烈的事业来,就是这几块钱,还是从母亲那里寄出来的,我对于母亲有什么用处呢?我对于家庭有什么用处呢?〞。
除了嗟叹自己羞辱门楣,背负不孝子的恶名外,“我〞和妻子的关系,更使他的矛盾加剧我〞是因妻子的“父母日日的催促,我的母亲含泪的奉劝,勉强应承与你结婚〞勉强的结合给双方带来了痛苦,生性懦弱的“我〞过去在社会上受到的欺辱,回家总要在妻子身上发泄,“你去死,你死了我方有出头的日子我辛辛苦苦,是为什么人在这里做牛马的呀要只有我一个人,我何处不可去,我何苦要在这死地方做苦工呢!只知道在家里坐食的你这行尸,你终究是为了什么目的生存在这世上的呀……〞[3](P 46)然而他的妻子性情温顺,任劳任怨,不置一词的精神,更使他起了强烈的自责和自卑之心他只得尽量逃避,不敢回家,一再称自己为“生那么与事无补,死亦与事无损的零余者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反省自己存在的意义,只是在重重矛盾底下,他们看不到一点儿出路,只感到麻木罢了 郁达夫笔下的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主人公,他们有着比常人更为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观察力在异国的土地上,弱国子民的地位使他们到处受到歧视,受到侮辱正如?沉沦?中的“他〞,当有人问他“你府上是什么地方?〞时,他仿佛是站在断头台上一般,张慌失措,脸红心跳原来日本人轻视中国人,同我们轻视猪狗一样日本人都叫中国人作“支那人〞,这“支那人〞三字,在日本,比我们骂人的“贱贼还更难听〞。
正因为如此,他生活在异国“觉得孤独的很〞主要原因是他深切地感受到祖国没有地位,因而自己在各方面的愿望都得不到满足,他甚至觉得学了知识也没有用处,他经常感慨:“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富起来,你怎么不强大起来〞直到最后,他心力交瘁,决定沉沦于海的时候,还发出了满腔的悲愤,面对隔岸的故国喊到:“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吧!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6]表现了主人公对祖国孱弱的忧心和焦急这种对祖国很深切的感情也表现在其他作品中又如?杨梅烧酒?中的“他〞,在国外学的是应用化学,只想学成回国后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建一座小小的工厂,来实现他报效祖国的小小理想但是,在那个丑恶的、冷酷的社会,他虽有满腹学问,却不能施展才能,实现自己建一座小小玻璃工厂的美梦,为了糊口,他不得不在一所小学校里任教,暑假还要在英算补习班里吃粉笔灰主人公们强烈的爱国之情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一方面是由于当时社会黑暗势力非常强大;另一方面也与他们软弱的性格不无关系,他们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在残酷的斗争遇到挫折便退缩下来,不堪一击,没有坚决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一方面自责自己无用,一方面又为自己开脱:“什么富国强兵,什么平和安乐,都是一班野兽,于饱食之余,在暖梦里织出来的回文锦字。
像我这样生性,在我这样境遇的闲人,更有什么可想,什么可做呢?〞[2](P76) 这些 “零余者〞既不容于西方文明社会又不再适应传统的中国社会,在文明的不良混合体中他们无法找到适宜自己的生存方式赋性愚鲁,不善交游,不善钻营的我,平心讲起来,在生活竞争剧烈,到处有陷阱设伏的现在的中国社会里,当然是没有生存的资格的〞无法改变自身弱点而又处于变迁的时代,无法改变对于自身生存开展极为不利的环境,最后只能成为任何没有利用价值的工具,自身的无能最后化为自身的无用,那么“零余〞的下场也是必然的三、性的追求和变态心理 性和性爱的描写在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中占有很大的成分青春期性的苦闷和爱情的苦闷背后蕴含着纷繁复杂的人性和社会文化,其中主要表现的正是文化裂变期人的意识觉醒后在新旧文化的夹缝中挣扎的一代青年独特的处境和命运郁达夫以他的切身感受把握了这一点,并大胆地表现了这一点 在?沉沦?里,“我真还不如变了矿物质的好,我大约没有开花的日子了……我所要求的就是异性的爱情!苍天呀苍天,我并不要知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