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集》节选汇编

1824****985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7.83KB
约22页
文档ID:278273221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集》节选汇编_第1页
1/22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集》节选 《中国中医药报》刊载刘力红教授介绍山西名老中医李可治疗疑难重症经验之后,遂购得《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集》一书反复研读,感受颇深李可老师宗仲景先师心法以阴阳六经为辨证大法,执简御繁,善治疑难重症李师经验形成于特殊历史时代,治验丰富,不乏真知灼见,笔者认为该书的观点对有关中医药发展的关键问题均有所启示,值得当代中医认真研究并继承发展 一、应用重剂治疗急症重症 李师自创破格救逆汤:附子30~ 200g,干姜60g,炙甘草60g,山萸肉60~ 120g,大大超过了常用量,却能使垂死病人起死回生该书云:“历代用《伤寒论》方,剂量过轻,主药附子仅lOg左右,以这样的轻量,要救生死于顷刻,诚为难矣“的确,以《方剂学》教材所列,附子5~lOg,干姜6~9g,炙甘草6g,欲治四肢厥逆、恶寒蜷卧、脉象微细之四逆症,实难胜任,岂能救人于危亡?剂量过轻.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他药如麻黄、细辛、黄芪、吴萸、乌头等均用重量,书中说:“经方是攻克世界性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效难尽述关键是应用经方必须量大,鄙见以原方折半计量为好轻描淡写,无济于事“。

如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寒湿型,“生芪240g,附子、当归各60g,川乌、丹参、黑小豆、川牛膝、防风各30g……”;三消重症用“熟地 90g,枸杞子、山萸肉、盐补骨脂各30g”;风湿热痹“生石膏,白鲜皮50g,生苡仁 45g”,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是书最后将上海中医药大学柯雪帆教授整理的有关汉代计量的考证做一摘要,并指出1981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一大疑案权”的发现意义重大,值得中医界高度关注剂量问题是方剂治疗的核心,没有特定的量,便不能突出特定的‘质’”!通过考证得出的剂量换算,较之明清以来“古之一两,今之一钱”之臆断更有说服力或曰古今体质不同,但当代中医之所以疗效缓慢,剂量应该成为一个高度关注的问题权”的发现未引起中医界的震动是不正常的,应引起业者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重新审视药物用量问题重剂治病并非孟浪用药,而是依据病机,以实际经验为据有是证用是药,李师治病也不乏轻剂,如治疗大气下陷,即以“生芪 18g,知母9g,柴胡、桔梗各4.5g,生麻6g,红参log”,三剂而收功,即当重则重、当轻则轻,视具体情况而定 二、有毒中药用量及配伍禁忌的新突破 李师善于使用有毒中药治疗顽症、难症。

有毒中药中,如附子、乌头、细辛、吴茱萸、马钱子等用量均较大如破格救逆汤中,附子最大用量200g;使用乌头的方剂中,乌头用量常达30g使用量最多的是附子,一生总计超过5吨,川乌次之,亦在3吨以上,经治人次万名以上.无一例中毒”又如生半夏30g.用于妊娠呕吐之恶阻重症,半夏为妊娠禁忌药,又是妊娠剧吐之特效药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历史上相畏药不入汤剂,但丸散剂在《干金方》已有突破,定坤丹、龟龄集内已应用千年相反相畏药同入煎剂近代医家也屡有报道,李师则不拘于古之定论,自创“三畏汤”,即红参、五灵脂,公丁香、郁金,肉桂、赤石脂三对畏药合用见一症用一对,三症悉俱则全用使用本方42年,以平均日用三次以上,则已达4万次以上.未见相畏相害,且有相得益彰之效对难症、痼症,一经使用,便入佳境”,更多如吴茱萸、马钱子、细辛等也超过了常用剂量李师应用重剂或有毒中药常亲侍床前,指导煎熬方法证候了然于心,而又有用药之实据,亲自观察而得到了宝贵经验现代毒理研究和动物实验也证实相畏相反中药配伍并非绝对禁忌,有毒中药只要掌握了配伍规律、煎煮方法,也可变毒为宝实际上有毒中药一和相畏相反中药应用,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精髓一一有是证用是药。

赞 6 2022-1-22 13:38 回复 219.156.93.* 2楼 三、诊疗心得和盘托出 中医近代以来著书立说者众.学术经验保守或秘而不宣者亦多贤者多言一方一症治验,透彻论述医理者鲜,多宠统论之泛泛而言,使后学者不能透过验案而窥得辨证遣方用药的实际经验李师则不然,每例验案之案语将自己如何辨证、如何处方、理论依据、用药心得一一详解由一例病案入手,论述疾病发展各个阶段的辨证用药规律限于篇幅,仅举一例:妇科崩漏一症,按语说“见血止血为血证大忌治血如治水,一味堵涩,愈补愈瘀”:“血证的关键在脾胃”;“脾升胃降,血循常道若胃失和降,则诸经皆不得降,气逆而为火火性炎上,血热妄行血证初期,多见肝不藏血,血热妄行,见上溢下出,势急量多.面赤气粗,暴躁易怒,口苦脉弦急以丹栀逍遥散舒肝之郁;炙杷叶30g清金抑木;生地、阿胶滋水涵木、凉血养血:赭石降气抑火平木肝脏体阴而用阳,为生命之萌芽,木能克土,若过用苦寒攻伐则虚化为脾不统血,病变又深一层矣善于理脾,则可截断血证转变,实是主要一环血证在肝脾处处置失当,进一步恶化则损及于肾,变为肾不封藏,生命之本动摇。

肾阴亏极,逼龙雷之火上奔无制,以大剂引火汤:熟地90g,盐巴戟天、天麦冬各30g,云苓‘15g,万不可误作实火而投苦寒甘寒,否则亡阳厥脱,临症宜慎理法方药一气呵成:使读者见病知源用药方面又如炙甘草一味,并非和事佬,更具有神奇妙用破格救逆汤重用附子100g 以上,炙甘草 60g足以监制附子毒性”,并详解仲景应用乌、附经验:一、凡乌、附类,炙甘草为乌、附两倍,二、蜜制川乌,蜜为百花之精华,善解百毒三、余药另煎取汁与蜜再煎三管齐下,促使乌附可行温通十二经之功,又使毒性降为最低吴茱萸应用大量,水洗7次可减其对口咽刺激常用自拟方肾四味万病不治,求治于肾”,“温阳无桂附之,滋阴无熟地之腻”又如温氏奔豚汤、乌蛇荣皮汤、攻癌夺命汤、培元固本散等经验方,一一论其来源主治功效李师论及经验方治验,不拘于成方治病,其治验多完整论述一类疾病的治疗过程,内容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诸科与目前流行的一方一证治验多有不同,使读者能够洞悉病源,学以致用 四、热爱中医以振兴中医为已任 李师在书中多次疾呼“难症痼疾师法仲景”;“丢掉中医急诊阵地是中医奇耻大辱”;“青年中医应以振兴中医为已任”关于中医教育方面,李师指出“要打破儒家治医崇尚空谈的老套,脚踏实地把伤寒、金匮的理论方药的精髓原原本本地教给学生”;“培养造就一批有胆有识,能治大病,能独当一面的青年中医队伍,才是当前复兴中医的当务之急”,其言铮铮,发自肺腑;一片丹心,感人至深。

作为业中医者,读李师之书,即是与前辈心灵的交流临床乏术.不明至理,是学习中医者的最大困惑明师难得,我辈青年中医应效法先贤,读 书明理,认真继承前辈经验,勇于担当大任.不妄自菲薄,自甘附庸,扎实投身于中医临床,走中医自身发展的道路,为实现中医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2022-1-22 13:38 回复 吾爱民医 7位粉丝 3楼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自序 能够成为一名中医,是我一生中最值得欣慰的奇遇 我16岁初中学业未竟,毅然从军,西北全境解放后,转入地方工作23岁蒙冤,50岁后平反昭雪所幸28年时光,未敢虚度逆境中学习中医,并终生矢志不悔,可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46年来的中医生涯中,闯过重重难关,1978年经全省统考录用为中医师,1983年奉命创办灵石县中医院,任院长近9年 我一生大部分时间奔波于穷乡僻壤、缺医少药的山村农民生活困苦,一旦患病,只能望医院而兴叹为解救病人疾苦,我苦练针灸,搜集简便验廉的中医治法,力求使农民少花钱而治大病又因求医者病种繁多,贫病交困,情极可悯推出去于心不忍,接下来则力难胜任,只好现买现卖,急用先学,白天诊病,夜晚挑灯翻拣资料,读书明理,辩识病机,寻求有效治法,以解患者燃眉之急。

故一生所学甚杂,内、外、儿、妇、五官、皮肤各科均有涉猎自迈入医门,常为破解一则医学难题,弄得焦头烂额,废寝忘食忘食至今虽年近古稀,仍不敢稍懈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正是这特殊的年代、特殊的患者群,以及身处逆境奋发苦斗,锻炼、造就了我攻克多种疑难病的能力 更由于农村患者,非到危及生命,不敢言医一发病就成九死一生之局,因不及救治而死者,屡见不鲜,人间惨事,莫过于此为救危亡于顷刻,我被逼上急症攻关之路,殚心竭虑探索仲圣先师六经八纲辩证论治的理、法、方、药;借鉴后世百家的成功经验,搜集了大量的针灸、救急要方;自针穴位,亲验针灸感应;亲尝毒药及研制速效解毒诸法,参与中毒急救,以积累经验,超常破格用药,独闯新路在自学中医的第6年,终于研制出破格救心汤、攻毒承气汤,救治各类型心衰危症及多种危重急腹症,竟获成功擅治急症,是中医学的固有传统,历代中医名家大师,人人都是“起死回生”、“妙手回春”的高手,何以现代中医退出急症阵地?时下世人视中医为“慢郎中”,这是中医的奇耻大辱!我呼吁老中青三代中医起而雪耻,不要自卑,不要妄自菲薄、自甘附庸要充满自信心与豪情,走中医自身发展的道路,攻克世界医学难题 本书初稿曾蒙邓铁涛老前辈审阅,抱病约见,并亲笔题词,嘉勉后学,不胜感激!有生之年,当铭记邓老鼓励教诲,为中医事业克尽微力。

感谢原山西省卫生厅蒋天佑副厅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郭博信总编辑,在落实中央抢救老 中医经验的工作中,多次屈尊下访,给我以多方面的关怀、鼓励与鞭策感激之余,反思一生医事的成败得失,凑成了这本医学杂录,自知先天不足,根底浅薄,一得之见,难免偏颇除了一点为救人命甘担风险的赤子之心外,别无所求复兴中医,任重道远,原与青年一代共勉,尚望前辈及同仁不吝斧正 李可 2022年元月 2022-5-1 19:36 回复 吾爱民医 7位粉丝 4楼 破格救心汤救治心衰实录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摘录 我从事中医临床45年,在缺医少药的农村,运用自创破格救心汤成功地治愈了千余例心衰重症,并使百余例现代医院已发病危的垂死病人起死回生中华医学宝库蕴藏极富,在救治重危急症领域,有强大的生命力,独具特色与优势方法简单易行,安全稳妥,见效快,成功率高,费用低廉,为普通人群所能承受,适合我国当前国情二十一世纪,全球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易患之心脑疾患,又居威胁人类生命三大杀手之首本方对多种老年重危急症的泛应曲当之效,可有效保护老年人的健康。

故不揣浅陋,将本方组成与思路、个人运用的粗浅体会,简介如下,请海内外同仁不吝赐教 1、方剂组成:附子30-200-300克,干姜60克,炙甘草60克,高丽参10-30克(另煎浓汁兑服),山萸净肉60-120克,生龙牡粉、活磁石粉各30克,麝香0 .5克(分次冲服) 2、煎服方法:病势缓者,加冷水2000毫升,文火煮取1000毫升,5次分服,2小时1次,日放连服1-2剂;病势危急者,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喂,或鼻饲给药,24小时内,不分昼放,频频喂服1-3剂 3、方剂的创制与思路本方始创于60年代初期,经40年临证实践,逐渐定型本方脱胎于《伤寒论》四逆汤类方,四逆汤衍生方参附龙牡救逆汤及张锡纯氏来复汤,破格重用附子、山萸肉加麝香而成方中四逆汤为中医学强心主剂,临床应用1700余年,救治心衰,疗效卓著心衰病人,病情错综复杂,不但阳气衰微,而且阴液内竭,故加人参,成为四逆加人参汤,大补元气,滋阴和阳,益气生津,使本方更臻完善但用于救治心衰垂危重症仍然生死参半细究其因,不外两点:第一,历代用伤寒方,剂量过轻,主药附子,仅10克左右考《伤寒论,四逆汤》原方,用生附子1枚,按考古已定有论的流代度量衡折算,附子1。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