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高二语文文言文的翻译误区分析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78143121 上传时间:2022-04-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8.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度高二语文文言文的翻译误区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2年度高二语文文言文的翻译误区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2年度高二语文文言文的翻译误区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2年度高二语文文言文的翻译误区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2年度高二语文文言文的翻译误区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度高二语文文言文的翻译误区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度高二语文文言文的翻译误区分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高二语文文言文的翻译误区分析 社会是大海,人生是小舟,抱负和信念就是引航的灯塔和推动的风帆。咱们在高校期间不仅仅要提高学问水平,更要坚决科学崇高的抱负信念。然而抱负不等于现实,抱负的实现往往要透过条布满困难险阻的曲折之路,有赖于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奋斗。只有实践才是通往抱负彼岸的桥梁。高二频道为大家整理了高二语文文言文的翻译误区分析欢迎阅读,更多精彩请持续关注! 【误区一:不辨感*彩】例1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晋书皇甫谧传)误译: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正译: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分析与对策:译句将“耽玩”的褒扬颜色误译成了贬抑颜色。“

2、耽玩”,意思是深深地爱好、玩味,应译为“沉醉”“潜心玩味”之义。考生误会词语的感*彩,缘由在于受到先入为主的思维影响,从而简单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词,想当然地进行判定。比如例句中,考生一看到“耽”字,就将其解释为“耽搁”,从负面的角度进行理解,误译为“沉湎”。为了避开这样的错误,对待一些前后有冲突的词、有疑义的词,应当“瞻前顾后”,核实自己的初始推断是否正确。比如上面的例句中,后文有“忘寝与食”一句,对此句不难理解为“废寝忘食”之意;并且这句和上句是并列关系而非转折关系,故此“耽玩”一词应与“废寝忘食”的感*彩相通,应译为正面的意思“沉醉”。【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2022年天津卷)母徐

3、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召唤鱼儿。正译:后母渐渐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锐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召唤鱼。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状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留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识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

4、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误区三:漏译省略成分】例3(2022年广东卷)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误译: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惊奇,拿着纸来告知王生。正译:(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惊奇,拿着纸来告知王生。分析与对策:句中漏译了省略主语“狐狸”。原文中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为使文意通顺、明白,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这也是考试中的一点要求。另外,有些通过直译无法使文意贯穿的地方,

5、如“满纸都是”,也应适当“增词”,即加上使文句连贯的词语。考生漏译省略成分,除了马虎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缘由就是,没有通读整个句子或与译句有关联的前后句,没有形成整体语境意识,只是“就词译词”,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这种毛病轻则影响到考生对个别词的推断和翻译,重则影响到考生对整个句子的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留意以下两点:1、考生应留意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能偷懒,只满意于读单一的那个要求翻译的句子,还应适当“瞻前顾后”地照看语境。2、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看看有没有缺漏

6、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2022年安徽卷)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考生以今义释古义,缘由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留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解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

7、,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当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稳妥,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4误区四:语言不合规范例4(2022年四川卷)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误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生气,就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闻之,眼冒金星,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由于(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正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生气,把贺贲关进监狱。世

8、祖听说这事,特别生气,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由于(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分析与对策: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依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风格不全都,整体上看是严厉的书面语,而“眼冒金星”明显是口语化的。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留意以下两点:1.严格遵守“对译”的方法,将单音节词语双音化,有效避开漏译文言词,也就从根本上避开了文白夹杂。“对译”过程中,不采纳方言、俚语、口语化的词语。2.检查有无夹杂在译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方言、俚语、口语词等。5误区五:不懂古代文化常识例5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也?”(司马迁鸿

9、门宴)误译:项王握住剑把站起来,大声问:“来客是什么人?”正译:项王握着剑把直起腰来,问道:“来客是干什么的?”分析与对策:古人席地而坐,而两膝着地,脚背朝下,臀部坐在脚后跟上。假如臀部抬起,上身挺直,这就叫“跽”。项王本坐着,突然见樊哙闯进来,于是警惕起来,握住剑,挺直腰预备站起来,以防不测。在这里,只能解释为“双膝着地,上身挺直”。高考复习中,考生要留意此类古代文化常识,在教材复习和传记类文章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与古代官职(拜,用肯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除,拜官授职。擢,提升官职)、地理(江表,长江以南地区。关东,古代指函谷关以东。朔漠,北方的沙漠)、习俗(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

10、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涉及文化常识的译文,可从两个方面检查:一是看自己的翻译是否合乎古代社会的环境;二是看译文是否适合语境,是否合乎情理。6误区六:误译语法关系误译语法关系,可以分为两种状况,一种是对单句语法关系的误译,一种是对复句语法关系的误译。(一)单句例6(2022年浙江卷)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误译:莫非不是由于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利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遗忘(报效)君王吗?正译:莫非不是由于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遗忘(报效)君

11、王吗?分析与对策:“终身不用”是个短小的单句,它的主语“杜甫”承前省略了。依据语境,是叙写杜甫空怀壮志而终身不被朝廷重用,身处逆境的情状,而这种意思却是靠“终身不用”这个不用被动词的被动句表达的,考生并没有把这层被动关系译出来。考生犯这个错误的根本缘由,是没有把握好被动句这一特别句式。除了这种靠语意的分析才能把握的被动句外,文言文中许多被动句是有标志的。如“于”“受于”式,“为”“为所”式,“见”“见于”式等,翻译时,都要译为被动关系。文言文翻译题常将文言特别句式作为考查点,备考时要留意陈述句(语气词“者、也”表推断,副词“乃”“皆”“则”表推断)、倒装句(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短

12、语后置)、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等特别句式的外在特征;解题时,用相应的现代汉语句式对特别句式进行合理转换,精确翻译。(二)复句例7(2022年新课标卷)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误译:贼寇攻击三天不得入城,后来,由于河水高涨船体上浮,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正译:贼寇攻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分析与对策:整个语句是一个顺承关系的复句,而“以巨舟乘涨”中的“以”字,是表示凭借的介词,应译为“利用”。考生误认为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为“由于”,将整个语句的结构关系误译为因果关系。考生对复句结构关系的把握,必需以句意为基础,

13、“假设”“因果”“转折”“条件”等关系,都是依据句意自然生成的,不行强加或误译。而检验自己是否强加了关联词,也必需看你加的关联词在句意的表达上,是否合理。7误区七:不懂文言修辞例7(2022年全国卷)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误译: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朝廷的确要取代它。你们即使点燃了自己,也没有日月一样的光明!正译: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朝廷取代了它。你们这些微火残灰,竟敢与太阳月亮(一样的大明朝)争夺光明吗!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爝”(ju),意为“小火”“火把”,“馀烬”,意为“残灰”,依据文中人物关系,这里比方元朝残将脱脱;而“日月”则

14、比方明朝。考生从“实”的角度理解,没有译出比方意义。解答此类试题,一是要积累古文修辞学问,留心古文修辞现象。如,“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孟子公孙丑)“采薪之忧”是疾病的婉辞。全句译为: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复命。二是结合语境,把握好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确认修辞现象,恰当翻译。8误区八:误译文言虚词例8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密青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密青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战胜)的地方吗?分析与对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同学们要留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依据句意,精确翻译。 - 9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