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上学期高一语文模块联考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77791025 上传时间:2022-04-15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569.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度上学期高一语文模块联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度上学期高一语文模块联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度上学期高一语文模块联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度上学期高一语文模块联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度上学期高一语文模块联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度上学期高一语文模块联考(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语文试题 第 1页(共 10 页)参照秘密级管理启用前试卷类型: A20212022 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模块联考语文试题2021.1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材料一:北京时间 2021 年 6 月 17 日

2、9 时 22 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 F 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顺利将 3 名航天员送入太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首次载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浩瀚星空再添访客,中国航天再创辉煌。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19 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根据任务实施计划,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完成为期 3 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太空出舱等活动,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升腾的火箭,承载的是一个民族的飞天梦想,镌刻的

3、是一个国家的前行脚步。回顾神舟载人飞船的发展历程,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实现了天地往返的无人验证,神舟五号实现了载人天地往返,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多天天地往返活动,神舟七号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神舟八号到神舟十号突破了无人交会对接和有人交会对接, 神舟十一号实现了航天员的中期驻留。向浩瀚宇宙的每一次进发,振奋的是越来越昂扬的精神和气概,夯实的是越来越厚重的自信和底气。此次神舟十二号的成功发射, 可以说集齐了全任务全模式天地往返所需要的全部技能点,开启了逐梦空间站的时代。首次实施载人飞船自主快速交会对接;首次绕飞空间站,并与空间站径向交会;首次实现长期在轨停靠;首次具备从不同高度轨道返回东风着陆场的能力;

4、首次具备天地结合多重保证的应急救援能力有专家形容,此前的星际探索就像去一个陌生的城市“看一看”“住两天”,这次是要在太空的“家”里“住下来”“走一走”。客观来说,困难更大、风险更高、任务更重。在谈到入选飞行乘组的心情时,航高一语文试题 第 2页(共 10 页)天员汤洪波语气坚定:“有压力更有信心。我是第一次执行任务,压力难免会有,因为神秘的太空充满着许多未知,空间站任务也充满风险和挑战。但我坚信,压力就是动力,信心保证成功。”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从“嫦娥奔月”到“祝融驭火”,从“天和筑穹”到“墨子传信”,从“北斗联网”到“天舟穿梭”生动形象的名字,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也是从古至今不变的

5、追求。心怀梦想、奋勇拼搏,攀登科技高峰、探索宇宙奥秘,浩瀚太空必将留下更多的中国身影、中国足迹。(摘自向学笙为浩瀚太空留下更多中国身影)材料二:2021 年 7 月 4 日 14 时 57 分,经过约 7 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标志着我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出舱活动,又被称作太空行走,是指航天员或宇航员离开载人航天器乘员舱,只身进入太空的活动。这是载人航天的一项关键技术,是载人航天工程在轨道上安装大型设备、进行科学实验、施放卫星、检查和维修航天器的重要手段。美国曾通过太空行走

6、修复了刚发射上天就出现重大故障的“天空实验室”空间站,使它“起死回生”;苏俄航天员则多次出舱活动修理“和平号”空间站,使它转危为安;当前在轨运行的“国际空间站”更是由航天员通过多次太空行走才完成在轨组装的。2008 年航天员翟志刚进行的我国第一次太空行走属于验证类出舱活动,而这次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进行的太空行走时间更长,任务更复杂。他们要进行首次人和机械臂的协同配合,用机械臂把航天员载到舱外作业点去完成复杂的舱外安装任务,难度比当年翟志刚的首次太空行走大许多。太空行走的难点主要在于:一是舱外环境十分恶劣,必须使用复杂而可靠的出舱活动系统来克服空间环境的影响,以保障舱外行走航天员的安全;二是航天员

7、在失重状态下无法用腿行走,主要是靠手把扶住周围的某些物体来维持行动;三是太空中缺少可辨识的参照物,航天员很容易迷失方向。为保障航天员在出舱活动中能安全、有效地完成任务,出舱活动时,航天员需配备航天服、舱外机动装置、完成任务所需的工具、固定身体的设备及安全带等装备。其中舱外航天服是出舱活动中最重要的装备,它将航天员的身体与太空的恶劣环境隔开,并向航天员提供大气压力和氧气等维持生命所需的各种保障。同时,为了解决在太空行走时因缺乏参照物,无法分清物体的远近大小、判断其速度快慢等安全问题,航天员在太空行走时都会用安全带将自己与航天器连接起来,以防自己丢失在茫茫太空中而成为人体卫星。本次出舱任务圆满完成

8、,航天员们不仅给 14 亿国人传输回了太空视角下的地球绝美照片,同时也宣告了我国更为成熟地掌握了太空行走这一核心航天技术。(摘编自庞之浩航天员为啥要出舱?太空行走有多难?)注再生生保,是一种验证中国空间站的技术。高一语文试题 第 3页(共 10 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神州十二号飞船成功入轨,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交会对接并将 3 名宇航员送入太空,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B组合体飞行期间,我国航天员将进驻天和舱,通过机械臂操作、太空出舱等活动,验证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C星空浩瀚,引人遐思,“嫦娥”“祝融”“北斗”等航天器不断升

9、空,展现着中国式浪漫,体现了我们对宇宙永无止境的探索。D太空行走存在舱外环境恶劣、失重、缺少参照物等多种困难,航天员必须借助航天服、安全带等设备才能安全有效地完成任务。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神舟十二号飞船的成功发射不是孤立的现在时,它镌刻着国家的前行脚步,从神舟一号开始,不断进发,令人振奋。B材料一引用航天员杨洪波的话,证明了神舟十二号航天任务困难大、风险高,体现了他不惧风险、勇于挑战的自信。C材料二第二段列举美国、苏俄曾进行舱外活动修理空间站的事例,论证了太空行走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具有重要作用。D相比 2008 年翟志刚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的太空行走时间更长

10、,任务更复杂,难度更大,意义也大得多。3下列哪句诗最能体现古人对天空的浪漫想象?(3 分)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B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C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4请判断文中划横线句子使用的论证手法,并简要赏析。(4 分)59 月 17 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载着三位航天员顺利着陆,成功返航。你认为这次载人飞行任务圆满完成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二)现代文阅读(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踏过平庸,

11、一生为中国踏过平庸,一生为中国“天眼天眼”燃尽燃尽陈 芳董瑞丰刘宏宇“天眼”之父南仁东,2017 年 11 月 17 日被追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24 年,8000 多个日夜,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心无旁骛,为崇山峻岭间的中国“天眼”燃尽生命,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调试期的“天眼”已经一口气发现多颗脉冲星,成为国际瞩目的宇宙观测“利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天眼”与“天宫”“蛟龙”、大飞机等一起,被列为创新型国家高一语文试题 第 4页(共 10 页)建设的丰硕成果南仁东来不及目睹。但他执着追求科学梦想的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勇攀世界

12、科技高峰。“天眼”:一个国家的骄傲看似一口“大锅”,“天眼”是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可以接收到百亿光年外的电磁信号。它有着超高的灵敏度和巡天速度。与美国寻找地外文明研究所的“凤凰”计划相比,“天眼” 可将类太阳星巡视目标扩大至少 5 倍。 随着 “天眼” 的落成, 中国射电天文学“黄金期”正在开启,越来越多国际天文学专家加入中国主导的科研项目。20 多年前,这是一个异常大胆的计划。20 世纪 90 年代初,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不到 30 米。1993 年,日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在此召开。科学家们提出倡议: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

13、自外太空的讯息。会后,南仁东极力主张中国科学家启动“天眼”项目。“天眼”到底是一个多大的工程?在“天眼”馈源支撑系统高级工程师杨清阁的印象里,这个工程大到“漫山遍野”。这又是一个多细的工程?“600 多米尺度的结构,馈源接收机在天空中跟踪反射面焦点的位置度误差不能超过 10 毫米。”杨清阁说,“南老师做的事,就是带领我们用漫山遍野的设备和零件建起这口精密的大锅。”南仁东曾在日本国立天文台担任客座教授, 享受世界级别的科研条件和薪水。 可他说:“我得回国。”做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他扛起这个责任。这个当初没有多少人看好的梦想,也最终成为一个国家的骄傲。72 岁的“天眼”工程高级工程师斯可克回忆:“

14、南仁东总跟我说,国家投入 10 多亿元搞这个望远镜,如果因为质量问题或者工程延期导致停工,每天损失将达 50 万元。花了这么多钱,如果搞不好,就对不起国家。”执着:为“天眼”燃烧 20 多年人生从 1994 年到 2005 年,南仁东走遍了贵州大山里的上百个窝凼。乱石密布的喀斯特石山里,没有路,只能从石头缝间的灌木丛中,深一脚、浅一脚地挪过去。一次,南仁东下窝凼时,瓢泼大雨从天而降。他曾亲眼见过窝凼里的泥石流,山洪裹着沙石,连人带树都能一起冲走。南仁东往嘴里塞了救心丸,连滚带爬回到垭口。“有的大山里没有路,我们走的次数多了,才成了路。”“天眼”工程台址与观测基地系统总工程师朱博勤回忆,十几年下

15、来,综合尺度规模、电磁波环境、生态环境、工程地质环境等因素,最终在 391 个备选洼地里选中了条件最适宜的大窝凼。选址、论证、立项、建设,哪一步都不易。许多工人都记得,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为亲自测量工程项目的误差,南仁东总会丢下饭碗就往工地上跑。高一语文试题 第 5页(共 10 页)“发文章和研发科学重器比较,哪个对科技的实质进步更重要,我选择后者。”南仁东总是这样说。“20 多年来他只做这一件事。”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说,“天眼”项目就像为南仁东而生,也燃烧了他最后 20 多年的人生。寻梦:探索科学未知无止境对待科学研究,南仁东无比严肃和严谨。“天眼”没有哪个环节能“忽悠”他,任何瑕疵在他那里都

16、过不了关。工程伊始,要建一个水窖,施工方送来设计图纸,他迅速标出几处错误打了回去。施工方惊讶极了:这个搞天文的科学家怎么还懂土建?“南老师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他要吃透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学生甘恒谦说,“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是选择天眼还是多活 10 年,他还是会选择天眼。”他一心想让“天眼”尽快建成启用。“天眼”的英文名字 FAST,正是“快”的意思。在南仁东看来,“天眼”建设不由经济利益驱动,而是源自人类的创造冲动和探索欲望。“如果将地球生命 46 亿年的历史压缩为一年,那么在这一年中的最后一分钟诞生了地球文明, 而在最后一秒钟人类才摆脱地球的束缚进入广袤无垠的太空。 ” 南仁东的心中,总是藏着许多诗意的构想。“让美丽的夜空带我们踏过平庸。”这是他留给人世间的最后思考。(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选用“天眼之父”、“时代楷模”两个荣誉称号开篇,是对南仁东教授为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的高度肯定和热情赞颂。B与“凤凰”比至少 5 倍的优势、更多专家的加盟和中国射电天文学“黄金期”的开启,说明中国主导世界天文学的时代已到来。C南仁东说“我想回国”,短短的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