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颤仪的使用和护理课件

上传人:石磨 文档编号:277466710 上传时间:2022-04-14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2.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除颤仪的使用和护理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除颤仪的使用和护理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除颤仪的使用和护理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除颤仪的使用和护理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除颤仪的使用和护理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除颤仪的使用和护理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除颤仪的使用和护理课件(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除颤仪的使用及其护理 除颤仪的使用和护理定 义 心脏电复律利用外源性电流治疗心律失常的一种方法。 通过电击心脏来终止心房纤颤、心房扑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纤颤等快速型心律失常恢复正常心律的一种有效方法。包括电复律和电除颤。除颤仪的使用和护理除颤仪的基本组成监护显示仪监护显示仪蓄能开关蓄能开关蓄能显示蓄能显示能量释放开关能量释放开关电极板电极板同步开关和非同步开关同步开关和非同步开关除颤仪的使用和护理发 展1774年,心脏电复律技术产生1775年,Abelard实验研究发现鸟可以电击而死亡,再电击又可飞走 1889年,provost证实狗室颤能被电击而复跳 1947年德国鲍克于开

2、胸手术中应用胸内复律而使病人恢复心跳。为此,世界上第一台除颤器诞生1956年到60年代德国医生朱尔(ZOLL)证明电击还可以用于室颤以外的其他心律失常80年代以后被认为电复律是终止室颤的最有效的方法除颤仪的使用和护理除颤仪的分类根据电流脉冲通过心脏的方向:单相波除颤仪双相波除颤仪根据电极板放置位置:体外除颤仪体内除颤仪除颤仪的使用和护理单相除颤电流方向图除颤仪的使用和护理单相波除颤仪缺 点:除颤需要的能量水平比较高,电流峰值比较大,对心肌功能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对人体经胸阻抗的变化没有自动调节功能,特别是对高经胸阻抗者除颤效果不佳除颤仪的使用和护理双相除颤电流方向图除颤仪的使用和护理经胸电阻

3、抗 电复律是要求有足量电流通过心脏,而经胸电阻抗则决定电流的大小。决定经胸电阻抗的因素包括:能量选择、电极板大小、除颤仪电极板与皮肤的结合物、电击次数和时间间隔、呼吸时相、电极板之间的距离(有胸廓大小决定)以及电极板置于皮肤上的压力。成人平均电阻抗为7080除颤仪的使用和护理双相波除颤仪优 点:随经胸阻抗而变化,首次电击成功率高选择的能量较小,电流峰值较低或相对“恒定”对心肌功能的损伤轻微除颤仪的使用和护理双相波除颤仪除颤仪的使用和护理为什么要早期电除颤?除颤仪的使用和护理早期电除颤理由心脏骤停时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室颤动治疗室颤最有效的方法是电除颤未行转复室颤数分钟内就可能转为心脏停搏成功除

4、颤的机会转瞬即逝基本CPR技术并不能将室颤转为正常心律除颤仪的使用和护理 早期电除颤的原则:越早越好 早期除颤的目标(对所有医务人员):从发病至电除颤的时间限在31分钟内除颤仪的使用和护理除颤仪的使用和护理除颤的最佳时机 电除颤的时机是治疗室颤的决定因素,每延迟一分钟,复苏成功率下降710%,在心脏骤停发生一分钟内进行除颤,患者存活率达90%,三分钟内除颤,7080%恢复心跳,而五分钟后,则下降到50%左右,第七分钟约30%,911分钟后约10%,超过12分钟,则只有25%。除颤仪的使用和护理电复律/除颤的适应症1、非同步直流电转复适应症(紧急适应症) (1)心室颤动 (2)心室扑动 (3)无

5、脉性室速2、同步直流电复律适应症(选择适应症) 心房颤动 心房扑动 室上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 (5)以上心律失常伴血液动力学变化除颤仪的使用和护理电复律/除颤的禁忌症(1)洋地黄过量所致的心律失常:洋地黄可以使直 流电所致的室性心动过速的域值下降,电击后 可引起心室纤颤等严重的心律失常。(2)严重低钾血:可使室颤阈值降低。(3)房颤、房扑伴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4)病态窦房结综合征。(5)病史多年,心脏明显肥大及心房有新鲜血栓形成或近3个月内有血栓史:电击后可能有栓子脱落形成血栓。(6)已用大量抑制性抗心律失常药物者:电击后可 影响正常心律的恢复。除颤仪的使用和护理电复律/除颤的并发

6、症心律失常:室颤或心动过缓急性肺水肿,心肌酶升高 栓塞:肺栓塞或其他部位栓塞,可用抗凝治疗 皮肤烧伤:由电极板与皮肤连接吸抑制、喉痉挛:可能由镇静剂对呼吸中枢抑制或电击本身引起 低血压:电击后的短时降低或心肌损伤有关 心肌损伤:可发不紧密所致除颤仪的使用和护理电复律/除颤能量选择电复律类型心律失常类型单相波能量(焦耳)双向波能量(焦耳)同步房颤150100200房扑阵发性室上速50-10050-100单型性室速100100非同步多型性室速360200室颤和室扑360200除颤仪的使用和护理电除颤操作程序 经典的123步骤1 选择能量 按要求确定合适的除颤能量 单向波360J,双向波200J2

7、充电3 放电除颤仪的使用和护理除颤用物准备除颤器、导电膏盐水纱布电除颤时尚需配备各种抢救和心肺复苏所需要的器械和药品,如氧气、吸引器、气管插管用品、血压和心电监测设备,及配有常规抢救药品的抢救车等,以备急需。 除颤仪的使用和护理1. 备齐用物:除颤器、导电膏或盐水纱,酒精棉球。2. 向病人家属说明病情及除颤事宜、征得家属同意 。3. 将病人去枕平卧于木板床上,检查并除去金属及导电物质,松解衣扣,暴露胸部。监护4. 打开机器电源开关,心脏除颤治疗系统自动进入非同步除颤状态。5. 联接心电护,电极片粘贴牢固以减少信号噪声和干扰。除颤仪的使用和护理7.电极板的放置: 贴负极(Apex)处:左锁骨中线

8、第4-5肋间(心尖部)。 贴正极(Sternum)处:右锁骨下第2肋间,靠胸骨右缘(心底部)。 6. 选择合适电极板均匀涂抹导电胶,用生理盐水或清水纱布块清洁病人除颤部位的皮肤。除颤仪的使用和护理8. 能量选择:按要求确定合适的除颤能量。 成人: 选择除颤仪最大能量 儿童: 第1次为2J/kg,以后按4J/kg。9.充电:按下除颤手柄上的充电键,仪器将有一声持续的蜂鸣音和OK信号指示灯亮起,表示充电完全除颤仪的使用和护理10. 放电除颤:两电极板紧压病人胸部使电极板与皮肤紧密连接,不能有空隙(压力9-13kg),用两拇指持续按压除颤手柄上的放电键迅速放电除颤(电击前要确定非同步状态、警告所有在

9、场人员离开患者;电击时,严禁接触患者、病床以及其它连在患者身上的任何设备,以免出现意外电击)。11. 立即观察示波心电活动,描记心电图,心脏听诊,继续进行有效复苏(5个CPR,按30:2)。除颤仪的使用和护理 电击能量成人每次均为最大能量;儿童第1次2J/kg,以后按4J/kg计算。 电除颤后,一般需要2030s才能恢复正常窦性节律,因此电击后仍应继续进行CPR(心肺复苏),直至能触及颈动脉搏动为止。除颤仪的使用和护理职业规范行为备齐用物病员准备开机连接心电监护仪涂抹导电膏,选择除颤方法,功率记录除颤完毕整理用物观察除颤效果充电、放电核对,解释;病人取平卧位,暴露前胸;开放气道;吸氧携用物至床

10、旁,接通电源除颤方法:同步或非同步功率:非同步单向电除颤360焦耳,双相200焦耳如室颤持续存在,应按30:2进行持续胸外按压5个循环后,若仍为室颤应再次除颤部位:右锁骨中线第二肋下和心尖部;操作者及周围人避免接触床单位;电极板与皮肤密切接触,保证导电良好电除颤操作流程图电除颤操作流程图除颤仪的使用和护理电除颤的注意事项保证操作中的安全 ,尽量拔除交流电源,患者去除假牙;导电物质不得连接,涂抹均匀,避免局部皮肤灼伤;掌握好手柄压力(913Kg);保持电极板的清洁、间隔10cm;为了能够准确计时,记录应以一个钟表为准;避开溃烂或伤口部位;避开内置式起搏器部位;误充电须在除颤器上放电,不能空放电,

11、2电极板不能对击;尽量避免高氧环境;CPR过程中除颤时,应在病人呼气终时放电除颤,以减少跨胸动电阻抗。除颤仪的使用和护理电极板的尺寸电极板直径 成人:1013cm 儿童:8cm 婴儿:45cm 12cm的电极板除颤成功率高于 8cm的电极板。 4.3cm的小电极板比8cm或12cm的 大电极板明显增加心肌损害。除颤仪的使用和护理注意:决定电复律术能否成功的三个 因素1.电能量的大小。 2.心脏异位兴奋性高低,若异位兴奋性过高,心肌除极后仍然可波及控制起搏心律。 3.窦房结功能,若窦房结功能低下,除极后难以建立窦性心律。 除颤仪的使用和护理除颤器的维护与保养1、保证仪器整洁、干燥、完整,用物齐全

12、,仪器上 不得放置其他物品;2、检查仪器性能导联线无划伤、磨损、打死折;3、使用后清洁导联线、电极板,注意保护屏幕,严 禁用粗糙的布擦拭屏幕;4、每次用后及时充电,超过一周未用重新充电;5、每日应开机测试仪器的性能,保持备用状态。除颤仪的使用和护理仪器特有的性能充电时间 3小时达到90%(指示灯从黄色绿色),15小时达到100%容量 100分钟ECG监护或50次全能量放电电池指示 至少10分钟监护与5次最大能量除颤放电时出现低电量报警除颤仪的使用和护理感谢聆听除颤仪的使用和护理谢谢 谢!谢!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的批评指导!让我们共同进步除颤仪的使用和护理知识回顾知识回顾Knowledge Knowledge ReviewReview除颤仪的使用和护理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除颤仪的使用和护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