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七旬草痴巧手演绎草人版《闯关东》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91.82KB
约6页
文档ID:277434909
七旬草痴巧手演绎草人版《闯关东》_第1页
1/6

          七旬草痴巧手演绎草人版《闯关东》                    草编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工艺目前可见的中国最早的草编遗物,是河姆渡人制作的,距今已有7000年之久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有用萱麻和蒲草编制的斗笠秦汉时期,草编已在民间广泛使用,品种有草鞋、草席、草扇、草帘及僧侣信徒打坐的蒲团等汉代至盛唐,草编亦较发达除了蒲草编制蒲衣、蒲鞋外,还有蒲草编制的蒲帆现在,除了实用性草编,艺术品已不常见但在长春却有位74岁的老人,14年来,一直坚守草编阵地,他用蒲草、麦秸、玉米叶这些不起眼的材料,巧手编织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拉冰爬犁的孩子、卖糖葫芦的老人、卖年货的小伙、纺线的大娘……一个个具有浓郁东北风情的小草人,将关东风俗表现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俨然一出草人版的《闯关东》他就是董丛仁退而不闲,用草编织人生新目标1964年,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国画专业的董丛仁,被分配到长春新华印刷厂工作虽然工作内容与工艺美术有关,但和草编一点不靠边董丛仁真正研究草编,是从他1997年退休后开始的一次偶然机会,董丛仁去伪皇宫参观,听解说员介绍,有位马来西亚华侨,回来就想买双中国草鞋带回去,寻遍多处,没有找到,只好遗憾而归。

这件事深深触动了董丛仁,他决心利用退休之机,将草编产品开发出来其实,董丛仁从小就对草编感兴趣,这是受母亲影响的结果董丛仁的母亲心灵手巧、勤劳能干,农闲时经常编筐[来自WW]、编炕席、编草鞋在母亲指导下,聪明好学的董丛仁从小就学会了各种柳编和草编但毕竟时隔多年,加之年岁已高,对于草鞋的编制方法及所需工具,董丛仁记不太清楚了,抱着试试的态度,他特意回了一趟农村老家,采集回来一些蒲草回来后,董丛仁按照儿时记忆研究琢磨,摸索着编织起来,经过几十次挫败,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第一件作品终于完成了草鞋虽显得有些粗糙,但这个好的开始,让董丛仁看到了成功的希望,也让他增添了坚持下去的信心痴迷草编,收获晚年最大快乐草鞋编织成功后,董丛仁有了新的创作灵感,他想到儿时田野里那些守护庄稼的稻草人这种记忆让他有了用草人演绎关东风俗的想法生活在城市的董丛仁意识到,现代生活带给人们更多便利的同时,也在悄然抹杀原本关东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为寻找作品素材,他又来到乡下,走访、探寻、记录,坐在老乡炕头,和大家一起回忆纺线、拾柴、上山采参、东北三大怪,这些都是他后来创作的源泉电视剧《闯关东》热播,剧中的生活场景和民俗,磁铁般牢牢吸引住了董丛仁的视线。

他通过电视了解到,过去300多年间,约有2000多万山东人迁移到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东北地区,艰辛创业有个说法,建国初期,每三个东北人,就有两个是闯关东的山东人或山东人的后裔,而在山东,闯关东者几乎遍及每个村庄闯关东”是特定历史背景下被迫进行的人口大迁移为了生存,大批山东人背井离乡,踏上了关东那片辽阔的黑土地既然电视剧能赢得当年闯关东者以及他们后代的青睐,董丛仁觉得自己用草编来体现关东风情一定也会引起大家共鸣他更加痴心于实现他的草人版《闯关东》梦想了开始创作草编人物时,董丛仁采用“扎”的方法,作品粗糙,显得很不美观经过近半年的思索实践,董丛仁成功将草鞋编法运用到草编织上,这样编织出的作品一扫过去的粗糙和稚嫩,人物整体细致脱俗,生动传神为了让草人作品认同度更高,他将植物的根、茎、叶、果、籽等原料用于点缀,重新组合他的一组作品《敲锣打鼓》,不仅人物动作准确生动,且连喇叭、磬儿等也编织刻画得细致传神为增强草人硬度,使编织完成的作品有可塑性,可任意改变草人动作,董丛仁大胆运用铁丝做草人筋骨为了能让作品摆出生动的姿势,董丛仁煞费苦心经数次实验多方请教,才达到最佳效果除了用蒲草编织,董丛仁还选用麦秸作为原材料。

经过苦心构思,董丛仁通过麦秸作品对关东民俗做了最好的表达与传递一件件作品的成功问世,让董丛仁对草编更加痴迷白天编织不算,夜深人静时他编着编着就睡着了,即使在梦里,他还在构思着作品为了采收蒲草,董丛仁一年多次到乡下水里泥里劳作,滴滴汗水都在他的作品中结晶可心中有梦的董丛仁一点不觉得累,他觉得能这样开心地忙一件事,是他晚年生活最大的幸福暮年春风,继续演绎草人版《闯关东》如今,董丛仁家,一间不到40平米的屋子摆满了各种造型别致的小草人,拉磨、采蘑菇、踢毽子、滚铁环、抓“嘎拉哈”,这些东北民俗被栩栩如生的小草人演绎得淋漓尽致,令人眼前一亮,回味无穷这些草人高20厘米左右,或跑、或立、或坐,既有动感,又非常有地方特色经过多年打磨,董丛仁的草编作品已经日趋成熟,反映出东北特有的草编文化与民俗特色最让董丛仁欣慰的是,他的这些小草人成了大明星,频频在各类民间艺术展会上获奖董丛仁也常常作为文化使者,被邀请到现场推介草编文化每次展会董丛仁的作品都会遭收藏界朋友的“抢买”,可董丛仁舍不得卖,因为在他心中,每件作品都是他的“孩子”如今,一些企业家等成功人士能为有一件他的《看瓜人》作品感到满足,因为董丛仁在这件作品中,用灵动的草编手艺编出了“创业容易守业难”的主题,极富[来自www.lW5u.CoM]启示意义。

2011年国庆节,在吉林省最高艺术学府——吉林艺术学院,董丛仁的草编艺术作品被摆进了学院展览馆,受到全校师生的瞩目董丛仁觉得这是他古稀之年收到的最大的“礼物”目前,董丛仁的草编已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生夕阳里编织金色梦想的董丛仁,心中装满了对东北土地深厚的感情,并且把那种挚爱和情感化做一种智慧,让它们通过草编在世间散发出另一种光彩如沐春风的董丛仁打算在有生之年把草编艺术发扬光大,他也有担心,怕这门手艺失传,他希望能多收徒弟,或能早日遇到“伯乐”,把小草人工艺品开发起来,好让更多的人,通过小草人了解东北文化,了解博大精深的关东民俗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