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智慧社区建设分享

上传人:x****育 文档编号:276861322 上传时间:2022-04-1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6.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智慧社区建设分享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2年智慧社区建设分享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2年智慧社区建设分享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2年智慧社区建设分享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2年智慧社区建设分享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智慧社区建设分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智慧社区建设分享(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5 年智慧社区建设方案一、为什么要建设智慧社区?1、我们的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社区是城市的单位, 是城市人生活区域, 智慧社区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智慧社区和智慧城市建设在许多领域概念相通。智慧社区建设的起因是为了解决当今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如人口膨胀、 “421”现象带来的保障压力、 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的难题、公共安全完善的瓶颈、 社会道德滑坡、社会保障压力、 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健康管理的薄弱、 看病的困境、人们生活空间的拓展的障碍、 资源如何整合再应用等等, 这些问题已经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 我们力求通过智慧社区的建设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和公共服务的水平

2、及绩效,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2、社会管理需要创新一直以来,政府各个部门在努力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应用水平。 但以职能划分为特征的城市信息化还处于自发零散、各自为战的局面,因而其实施的效果也相对有限。于是,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更具智慧的新方法,以更快、更好地实现从管理到服务,从治理到运营,从零碎分割的局部到协同一体的平台服务的跨越。3、新型社区建设的呼唤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社区作为城市的单元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开展社区建设, 满足基础群众的社会需要, 成为近些年来社会结构转型与发展的主要方向。当前,社区管理与服务已经滞后于群众的需求,从居住环境到基础设施、 从生活服务到

3、文化娱乐、 从治安秩序到人际关系等, 群众都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尤其是社区市民参与社区的发展和社区自治等问题,以及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不足,不容忽视。社区是一个大家庭, 它立足的宗旨和发展的原则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丰富人的生活,满足人的需求;着力于提高社区生活的舒适度、亲和力和归属感;是良好的社会生活系统和良好的自然环境的统一。努力建设管理有序、 服务完善、 环境优美、治安良好、 生活便利、 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是百姓的共同心声,也是我们工作的方向。4、智慧社区的到来基于物联信息等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找到了社区建设的好方法,那就是,建设智慧社区。智慧社区包含三个含义, 一是社区

4、管理、 运作的智能化, 二是全社区内的单位、企业、组织、公众共同参与的协同化,三是人们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过程中自身内在智慧产生和应用度。所以,智慧社区建设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协同化为基本特征,构建科学、智能、人本、协调的城市内生系统。二、智慧社区是什么样子的?1、智慧社区建设结果三段论第一阶段, 智慧社区建设首先让社区居民感知到安全、舒适、便利、愉悦,围绕衣食住行、生活七件事:衣、食、住、行、康、乐、养建设衣食无忧、安全保障、就医健康、交友娱乐、工作学习、出行便利、老有所依的幸福社区。第二阶段, 优化人的生活模式, 让人们生活得更从容, 新模式可以帮助人们节约每天的时间。第

5、三阶段, 人们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引导人们潜在的智慧、能力,让每个人都能达到自我实现。2、对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的理解智慧城市不仅仅是一座充满智能化,张开双臂迎接人们入驻的城市, 她也是幸福之家,是创新源泉。通过遍布各处的传感器和智能设备组成“物联网”,她可以全面感测、 监控和分析城市运行的状况,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基础数据,使城市里的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进行和谐高效的协作,达到城市运行的更好状态;她更好地连接、整合“物联网”和互联网系统,通过智慧化的手段收集、整合、优化各种信息,使居民生活与城市运行紧密结合, 她提供给人们更加安全、 便利、舒适、愉悦生活环境;她不断激发人们的创新潜力、提升人们内在的

6、创新能力,为人和城市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作为城市基本组成单位的社区, 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落实地, 是智慧体现的浓缩映射区和公众感知享有的直接获得处。区别于传统社区, 智慧社区是在于其城市管理、政府职能以及社会服务的“智慧化”。这一独特而鲜明的特征体现在社区服务的提供者和接受者两个层面。社区服务的提供者应该预先和随时了解居民的需求, 主动将精准的信息和服务, 通过敏捷的手段推送给需要者;而社区服务的接受者则可以在社区内随时、随地、随需地获取各种服务和提出自己的需求。智慧社区建设, 并不局限于信息化, 它期望生活在社区里的人能够更好地运用知识、分享信息,期望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高效益

7、的一种愿望,所以,它着眼于社区发展整体的总效果。三、怎样建设智慧社区?1、政府信息化建设发展轨迹多年来信息化建设总是强调 “以信息资源为中心” 、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放在首位,今天人们更需要资料精选系统而非增加阅读量的系统。我们的信息化建设一路走来,从电子政府建设- 社区信息化建设- 社区对外服务平台建设- 社区事务“一门式、一口式”受理模式 - 智慧社区建设。今天我们已经意识到数据资源,软件资源、 网络资源是同等重要, 三者都是信息资源。软件加上网络成为智能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智慧社区建设一方面要完善政府业务自动化和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开放,另一方面要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到智能服务系统的开发建设上

8、来, 构建更多的社区智能服务系统, 更好地为居民服务。2、智慧社区建设的基础(1)关于顶层设计设计关注整体效益。 智慧社区建设关注的不是一个方面的事情,而是信息化应用的整体效益。它通过对区域的地理、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系统进行数字化网络化管理,对区域内基础设施、基础环境、商圈、社区生活服务业等的多方位数字化、信息化的实时处理与利用,构建以政府、企业、市民三大主体的交互、共享平台。所以,它强调建设过程的生态体系,一是参与建设的各家单位相互的包容整合型生态,二是信息呈现和使用过程中的生态性。(2)数字化数字化的结果是将社区内相关的管理与服务信息实现充分计算机化。数字化展现的基础是通过地理系统提

9、供完善信息服务和网络服务。它直接面向人, 用户可以通过PC 、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等终端设备,分享系统提供的包罗万象的各类信息。数字化建设是智慧社区的基础, 它包含能够将社会上现有的各系统整合在一起的数字交换中心, 和将纷繁复杂的信息智能化分析的自动处理系统。该信息系统将代替人自动处理事务,系统经常在人无所察的情况下为居民提供服务。(3)通信基础设施(4)智能交易考虑将社区应用的市民卡融入银行卡内,而不是在市民卡中加入小额支付功能。这样将实现所有功能应用的最大化,同时,因为卡是实名制的,将有利于诚信社会的建设。(5)智能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社会管理是政府本身的职能所在。 公共服务包括政府提供的

10、服务与市场提供的服务。公共服务智能化是提高服务效率与质量的基本途径。智慧社区的布局并不是一开始就面面俱到,而是依据地区的资源与项目的价值进行选择, 成熟的领域先启动, 项目的成功率、 可持续、可积累才是最重要的。3、智慧社区建设的评价智慧社区建设以社区居民的直接感受、满意度为评价基础, 以居民利益获得来衡量信息化效益,以此价值观为出发点,制定评价指标。四、智慧社区建设实践智慧社区建设的内涵一定是分享、共赢、简约、自由、人潜能最大化展示、城市建设和人自身发展的低成本、高效能、高效益。智慧社区建设不是在原来信息化建设规划上加上 “智慧”新名词的头衔, 而是在社会建设创新管理上追求公共透明、生态体系

11、和人的发展, 希望通过信息化的技术应用,社会建设模式的创新,动员更多的人参与社会建设与管理,并使之成为高效。智慧社区建设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城市生活中的问题,建设目标是“三阶段”论。智慧社区由智慧的人们所建,也必将调动人的智慧本性。1、建设目标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 以探索解决民生问题为主旨, 以优化人们生活方式为方向,以公共透明、生态体系和人的发展为要素, 探索建立社会建设创新模式,优化现有的资源调配方式,动员更多的人参与社会建设,并使之成为高效。重点加强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提供等领域信息化建设,不断推动社会资源数字化进程,建立触手可及、惠及全民、功能恰当的新型社会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敏捷、主

12、动、精准的服务,进一步优化社区居民安全、便利、舒适、愉悦的智慧化生活方式,提升公众幸福感。2、建设原则(1)政府主导、整合资源、公众参与。搭建凝聚各方力量的公共平台。(2)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生态发展。着力于提高社区生活的舒适度、亲和力和归属感。(3)聚焦重点、服务大局、整体推进。重点突出社区管理、公共服务、智慧商圈、人文精神等四大板块。3、建设路径以面向服务的视角进行顶层设计,致力于为居民提供全面便捷的公共服务、安全有序的城市环境和丰富的生活设施。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协同化为基本特征, 构建科学、智能、人本、协调的社区生态系统;将服务方式、管理方式、生活方式的三融合。运用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 建立感知系统, 将城市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所涵盖的关于社会管理、 公共服务、民生需求,以及单位、个人提供服务等的海量信息,进行有效地捕捉、整合,并通过信息决策判断系统的智能化处理,及时、有效地提供给社会各方使用和互动体验。建设一个综合服务的平台, 在各服务单位和服务商之间构建桥梁,承载各行各业的服务应用,共享终端用户信息,能够便捷地组合服务,从而达到便民、便商、便管理的效果。4、考量指标智慧度:体现社区管理运作过程中的自我判断智慧度;感知度:体现市民生活中对智慧城市所带来的变化的感知度;参与度:体现市民更积极主动参加到社区管理的参与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