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32022年全国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技术方案二二二年三月调查监测内容调查监测指标保护 利用湿地管理分级、保护形式、利用方式其中,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指标应覆盖并仅限 于“三调”及其国土变更调查的全部林地范围,草原面积、草原综合 植被盖度应覆盖并仅限于“三调”及其国土变更调查的全部草地范 围湿地面积等相关指标应覆盖并仅限于“三调”及其国土变更调查 的全部湿地范围三、技术方法(一)技术路线以“三调”及其国土变更调查数据为本底,对接上年度林草湿资 源图,形成综合调查监测的图斑监测底图;以图斑为单元,统一开 展基于遥感技术和验证核实的全覆盖监测,获取林草湿资源各类面 积变化数据以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抽样体系为基础,系统抽样 和空间/属性均衡抽样相结合,构建森林、草原、湿地统一的抽样调 查框架以样地为单元,开展基于地面实测的储量和结构调查,获 取林草湿资源各类储量及其质量、结构数据综合利用图斑监测和 样地调查数据,建立林草湿调查监测数据库,分析林草湿资源的种 类、数量、质量、结构、保护利用及其变化情况,产出林草湿调查 监测年度报告全国林草湿调查监测的技术路线框架见图2O24图斑监测(林草湿种类、数量、分布及其变化)样地调查(林草湿储量、质量、 结构及其变化)y图2技术路线图(二)技术方法1 .图斑监测方法采用遥感监测和现地核实相结合的方法。
以上年度国土变更调 查数据为本底,对接林草湿资源上年度图斑监测数据,叠加各级行25 政界线和国有林区、国有林场/牧场、各类自然保护地等林草经营界 线,形成林草湿资源调查监测图斑底图采用自动识别和人工复核相结合的方法,将最新高分遥感影像 与前期或多期遥感影像进行叠加分析,全面监测林草湿图斑的变化 情况,准确区划变化图斑的边界;结合提供的建设工程用地、林木 采伐、生态保护修复、林草灾害损失等业务管理资料,确定图斑变 化类型,并更新变化图斑的相关属性信息对于无法确定变化原因 或无法获取相关属性信息的变化图斑,需通过现地核实的方法进行 调查和确认在图斑变化监测过程中,假设发现原来的图斑区划不够准确或图 斑属性存在错误的,应当一并予以纠正;对于存在疑问的图斑,应 当结合变化图斑实地举证工作一并予以核实确认2 .样地调查方法(1)抽样设计1)抽样框架以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固定样地框架为基础,系统抽样和空 间/属性均衡抽样相结合,构建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统一抽样 框架森林样地维持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的固定样地框架不变 草原样地按产草量和植被盖度2项指标精度控制综合确定各省样地 数量后,采用系统抽样和地理空间/属性均衡抽样的方法布设样地。
湿地样地以各省范围内的湿地图斑为抽样总体,采用空间均衡抽样26方法确定样地位置森林、草原、湿地样地的位置应当固定,通过 前后期复位调查,以准确监测林草湿资源的动态变化2)样地数量森林样地维持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的固定样地数量不变 按照5年一个调查周期,将全部样地均匀分成5组,每年调查其中 1组,即每年完成1/5约8.3万样地调查,需要现地调查有植被覆盖 样地约6.5万个草原样地数量按植被盖度抽样精度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肃、 青海、新疆(以下简称六大牧区)不低于95%,其他省份不低于90%; 产草量抽样精度六大牧区省份不低于95%,黑龙江、辽宁、吉林、 河北、山西、陕西、宁夏、云南不低于90%,其他省份不低于85% 进行测算,全国草原样地总数约为2万个湿地样地数量按主要指标抽样精度不低于90%进行测算,全国 湿地样地总数约为1.2万个3)样地设计森林、草原和湿地调查监测样地设计为一体化的复合样地,由 1个面积0.5hm2的圆形样地(半径40m)、1个面积为0.06-0.08 hn? 之间的方形/长方形/圆形样地(维持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各省固 定样地的大小和形状不变)、3条40m长的样线、1个lOOn?大样方 (10m*10m,视灌木大草本覆盖情况可缩小至5m*5m)、3个4m2 小样方(2m*2m)和3个In?测产小样方组成(见图3)。
其中,270.06-0.08 hn?之间的方形/长方形/圆形样地用于调查乔木林和竹林, lOOn?大样方用于调查灌木林、林下幼树及大灌木,4m2小样方用于 调查草本植物及小灌木,40m长的样线主要用于调查草原植被盖度, 0.5 hn?的圆形样地用于调查草原类、草原型及相关湿地因子等图3样地设计(2)调查方法1)实测调查通过调查工具或测量仪器对定量因子进行实地测 量,如树木的胸径和树高、乔木林的郁闭度、灌木林的覆盖度和平 均高、草原植被盖度、草群平均高、湿地水中溶解氧含量、土壤含 水率等2)目测调查通过特征识别和目视判定对定性因子进行调查, 如森林、草原、湿地的类型、起源、结构或构成因子还有局部定28 性因子(也称分类因子)需结合实测进行综合确定,包括各种分等、 分级、分组因子,如龄组、径组、森林健康等级、灾害等级、草原 等、草原级和湿地利用方式、受威胁状况3)模型估测根据实测因子通过利用通用性标准化模型进行估 测,如蓄积量、生物量、碳储量、产草量、草原植被盖度等在样 地调查中采用的标准化模型,应当事先通过典型抽样获取足够数量 的样本来建立,并到达既定的精度要求四、技术流程(一)图斑监测按照调查监测底图制作、遥感区划判读、验证核实、数据更新 四个工作环节开展图斑监测。
1 .制作调查监测底图(1)明确林草湿调查监测范围依据上一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 查成果,在林草湿资源图中剔除改变林地、草地、湿地用途的图斑, 补充新增的林地、草地、湿地图斑2)融合最新定期调查成果在林地、草地、湿地范围内,融 合森林、草原、湿地定期调查监测成果,更新林草湿图斑和属性信 息3)处理遥感影像底图收集时相6—9月份、空间分辨率优 于2米的遥感影像,经正射校正、融合拉伸、镶嵌拼接,制作DOM 影像29(4)上年度的“落地上图”数据包括造林、抚育、退 化林修复、种草改良、工程建设工程使用林地草地湿地等“落地上图” 数据将上述数据叠加构本钱年度的调查监测本底2 .遥感判读区划(1)人工智能识别分析前后期遥感影像特征发生变化的情况, 按建设工程占用、林地草地湿地开垦破坏、林木采伐、灾害及生态 保护修复等判别变化类型,并分别类型进行标定,形成遥感解译标 志库和变化类型数据标签采用以深度学习为主的人工智能算法, 读取遥感解译标志库和数据标签进行迭代训练,获取李生神经网络 模型等算法的最优参数,基于两期遥感影像,自动识别提取变化图 斑2)变化地块遥感判读对人工智能识别的变化图斑,根据两 期遥感影像的特征变化情况,结合有关业务管理资料判定林地、草 地、湿地变化原因类型,修改完善和补充区划变化图斑的边界。
此 外,对以下几种情况进行区划判读,填写变化原因类型:1)变化监测类型及指标参照《2021年度全国国土利用动态全覆 盖遥感监测技术方案》;2)林草湿外的乔木和竹覆盖(植被覆盖类型)发生变化的;3)乔木林、竹林和灌木林(细化地类)图斑中,两期影像均未 反映出乔木、竹和灌木覆盖特征的局部,且不为幼龄林的;304)其他林地(细化地类)图斑中,对两期影像未反映出地表覆 盖特征变化的,根据遥感影像特征能明确确定为工程建设工程使用 的;5)对接融合标注不一致的林地图斑,根据遥感影像特征进行判 读核实,对明显不一致的,进行确认3)变化图斑复判对判读区划的变化图斑逐一进行界线核对 和变化原因类型复核变化图斑现状地类依据《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 用海分类指南(试行)》3 .验证核实以查阅资料、野外验证、无人机拍摄识别等方式,实地举证核 实变化图斑的范围界线,记录变化类型、地类、管理和自然属性等 变化情况地类按现地的实际情况记载,记载到三级地类,无三级 地类的,记载到二级地类各地在进行实地调查举证时,应使用具有卫星定位和方向传感 器的设备,利用“国土调查云”举证软件,对需举证的图斑地块拍摄 包含图斑实地卫星定位坐标、拍摄方位角、拍摄时间的实地照片, 并将举证照片及举证说明等综合信息形成加密举证数据包,上传至 “国土调查云”平台。
1)判读区划的变化图斑与林草湿资源档案记录的位置、范围、 信息对应的,或当地人员举证确认的,可以判定的变化图斑,根据—31 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举证资料等记载变化图斑的前地类、现地 类、变化原因类型等属性及其他变化情况2)判读区划的变化图斑与林草湿资源档案记录不对应的,且 无法室内判定的,应进行现地核实,判定是否发生变化及变化情况, 并记录变化图斑的前地类、现地类、变化原因类型等属性及其他变 化情况3)判读区划的变化图斑外,根据相关资料或现地发现的林地、 草地、湿地变化地块,应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勾绘图斑,现地核实记 录变化图斑的前地类、现地类、变化原因类型等属性及其他变化情 况4)对林草湿图斑中小班区划不合理、属性因子不完善的,进 行补充区划调查,填写相关因子4 .数据更新(1)对涉及地类变更的图斑,在2022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 形成后,对图斑的界线和属性进行更新2)对未涉及地类变更的图斑,采用模型更新方法,对龄组、 蓄积量、产草量、草原植被盖度等主要因子进行更新3)有批复国家级公益林补进调出的,或有权属变更证明的, 应参照相关成果资料对森林类别、国家公益林事权等级、保护等级、 林种、林草权属等进行更新。
二)样地调查32 —1.森林样地(1)样地判读对全部样地进行遥感判读对当年需要调查的1组样地,通过遥感判定是否需要现地调查对其他4组样地,通 过遥感判定植被覆盖类型是否显著变化2)样地调查对判定需要现地调查的样地进行地面调查主 要调查流程包括:样地定位、周界测量、样地因子调查、样木因子 调查、拍摄现场照片、样地所在图斑调查森林样地原那么上只对 0.06-0.08 hn?之间的方形/长方形/圆形样地和25m2大样方开展调 查,不调查3个小样方3)样地属性更新对其他4组样地,经判定没有明显变化样 地的属性,采用生长模型或回归模型进行更新2 .草原样地(1)样地设置采用GNSS导航方法进行样地中心点定位,以 40m为半径设置圆形样地(0.5hm2)以中心为起点,分别向正北、 东南、西南方向设置夹角为120度的3条样线在样线端点处为中 心设置3个2米*2米观测小样方,样方对角线与样线重合以样地 中心点正西方向1m作为东南角点,设置1个10m* 10m (当灌木冠 幅较小且分布均匀时,可缩小至5m*5m)的大样方对样地中心点 及3条样线的端点加以固定面向样地中心点,分别在3条样线右侧5米左右选取3个最能 代表观测小样方状况的lm*lm测产小样方。
测产小样方不得与样线33和观测样方重叠,不得与过去十年测产小样方重叠2)样地调查包括样地因子调查、样线调查、样方调查并拍 摄相应的照片1)样地因子调查在0.5hm2范围内调查的样地因子包括地形 因子、土壤因子、地表特征,以及草地类、草地型、草原起源、优 势草种类等植被特征因子对于人工草地样地,调查草类品种、生 活型、灌溉条件、种植年份、利用方式等2)样线调查沿样线每隔1m或0.5m间距采用针刺法进行植 被盖度测量3)样方调查调查对象:小样方对中小草本(平均高V80cm)及小半灌木(平 均高V50cm、不形成大株丛)进行调查;大样方对高大草本(平均 高N80cm)及灌木(平均高N50cm)进行调查调查内容:观测小样方调查分优势可食、优势毒害、其他可食、 其他毒害等4个类型调查草种、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