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上传人:悟卿 文档编号:276766838 上传时间:2022-04-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海安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苏省海安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苏省海安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江苏省海安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江苏省海安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海安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海安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学业质量监测高一历史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卷交回。2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上。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考试证号与你本人的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的签字笔写在答题卷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2、最符合题目要求(本部分共40题,每题2分,共80分)。1. 长期以来,国外不少学者认为中国南方的水稻是由印度传入的。推翻这种说法的最可靠证据是A. 学科专家的研究成果B. 古代先民的口耳相传C. 后世文献的详细记载D. 考古发现的出土遗存【1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这一题考查不同的历史史料在作为证据时的可信度问题,根据所学可知,考古挖掘的历史遗存应该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尚存的实物,是最能接近历史的真实的,所以D最能证明国外学者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D;后世文献的真实性小于出土的历史遗存,故排除C;古代先民的口耳相传,应该真实性更小,故排除B;学科专家的研究成果在真实性上也远远低于历史遗存,

3、故排除A。【点睛】史料的内容有很多,一般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史迹遗存这类史料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尚存的各种实物具体包括:地上和地下的遗址和遗迹;传世和出土的文物;历史文献,这类史料是指一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字记录,具体包括:历代史书、档案、铭刻、调查资料等。口传材料,这类史料是指流传于民间的传说、民歌民谣等。上述史料的真实性是逐渐递减的。而题目选项中的D、A、C、B也是在真实性上依次递减的。2. 在郑州、安阳的商代墓葬中,出土了产自南海和东海的龟甲、海贝、海蚌等物品;广东信宜出土的西周铜盉与中原出土的西周中晚期铜盉形制几乎相同。据此可知,商周时期( )A 南方文化影响力超过北方B. 青铜铸造已

4、进入繁荣时期C. 不同地区间经济交流频繁D. 中原地区与南方已有联系【2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商周时期,部分地区出现了跨地域的物品,而且在青铜器铸造方面也有跨区域现象,这说明商周时期不同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C项正确;材料没有将南北方文化比较,排除A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青铜器铸造发展阶段,排除B项;材料不仅仅涉及到中原地区和南方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3. 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形势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商朝时期,方国林立B. 西周时期,王室衰微C.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D. 战国时期,七雄初现【3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形势图

5、有秦国、楚国、晋国、宋国,周的都城在洛阳,这说明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C项正确;秦国出现是在周代而非商代,排除A项;西周都城在镐京,而非洛阳,排除B项;宋国、晋国是春秋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4.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劝诫统治者应该俭约谦下,不高居人民群众之上。他极力反对统治者奢侈无度,纵欲横行,并告诫统治者要清净寡欲。对人民的压榨要有度,不然会适得其反。据此可知,老子( )A. 发展了早期民本思想B. 深受墨家思想的影响C. 倡导仁政的治国理念D. 极力反对韩非的主张【4题答案】【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不高居人民群众之上”“对人民的压榨要有度,不然会适得其反”等信息可知,

6、老子劝诫统治者要关心爱护百姓,这是早期民本思想发展的表现,A项正确;老子是道家创始人,不受墨家思想的影响,排除B项;孟子倡导仁政的治国理念,排除C项;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此时没有韩非子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5. 秦朝建立后,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建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整顿社会风俗,并且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这些举措( )A. 密切了南北经济的交流B. 加强了对基层百姓的控制C. 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D.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5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秦朝采取的各项政治、经济、交通等举措,有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7、,D项正确;秦朝的这些举措并非专门针对南北方,排除A项;统一度量衡和文字等内容并非仅仅针对基层社会,排除B项;“颁行法律,编制户籍,整顿社会风俗”等与边疆地区的开发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6. 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下列史料中,对考证秦朝设郡数目最有说服力的是A. 春秋的记我B. 民间的传说C. 史学家的论述D. 秦简的记述【6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最能证明历史的真伪性的史料应该是当时历史时期的资料,秦简是秦朝时期记录事情的载体,所以最能说明秦朝的历史,故D项正确;春秋是春秋时期孔子所著,故A项项排除;传说不一定符合历史原貌,故B项排除;C项属于二手史料,可信度

8、低于秦简,故排除。7. 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选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A. 皇帝制与郡县制B. 郡县制与刺史制C. 皇帝制与封国制D. 丞相制与刺史制【7题答案】【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皇帝制与郡县制是秦汉时期都实行的制度,体现了“汉承秦制”,故选A;西汉实行刺史制,排除B、D;秦朝废除封国制,排除C。【点睛】8. 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7石);而西汉时,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亩十石(合今289石)。材料说明A. 集体耕作方式得到推广B. 国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9、C. 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D. 农耕经济已普及至全国【8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西汉的粮食亩产产量和战国初期有了显著的增长,这和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的发展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精耕细作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材料中战国初期到西汉时期粮食亩产量的大幅提高,正说明精耕细作的发展,故C项正确;集体耕作方式是商周时期的,时间不符,故A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的效果和亩产无关,故B项排除;小农生产主要指男耕女织,虽然有利于提高生产的积极性,但和粮食亩产关系不明显,故D项排除。9. 魏晋以来,源自汉代乐府的清乐发展开来。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

10、”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清乐的发展说明( )A. 中原文化的消亡B. 民族文化的互动C. 礼乐制度的强化D. 西域文化的发展【9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清乐源自汉乐府,但是魏晋时期的清乐却大量融合了少数民族音乐素材,这说明当时民族文化互动性强,B项正确;A项描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就崩坏了,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旨不是西域文化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10. 下图为西晋末年汉族流民路线图,对该时期流民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 导致了西晋政权的灭亡B. 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C. 激化了北方人地矛盾D. 反映了政权的频

11、繁更迭【10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商业以长江沿岸最为活跃,番禺则是主要的外贸港口。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相交融。B项正确;北民南迁并不是西晋灭亡的原因,排除A项;北南移并不是激化矛盾,也汉有反映政权的更迭,排除CD项。故选B项。11. 汉代流行的“深衣”将人的身体掩盖得严严实实,东晋南朝时期,江南上层社会流行宽袍大袖。这种服饰式样的

12、变化着重反映出( )A. 社会经济的发展B. 审美水平的提高C. 世俗政权的变动D. 社会观念的变化【11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从汉代到东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服饰由严严实实到宽袍大袖,体现的是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体现了社会观念的变化,D项正确;ABC项都不是其反映出的主要内容,排除ABC项。故选D项。12. 唐代,原在荆楚民间的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广为流传,谓之“拔河”。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A. 南方文化成为主流B. 阳刚之美受到推崇C. 中外交流日渐频繁D. 宫

13、廷生活丰富多样【12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拔河体现了人的阳刚与力量,从而受到推崇,说明在唐代崇尚刚健豪迈的精神面貌,B项正确;材料没有江南文化成为主流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中外交流日渐频繁,排除C项;拔河不能体现宫廷生活,而是民间生活,排除D项。故选B项。13. 图5为唐代告身(官员接受官职的凭证)书写格式示意图。据此可知,唐代三省制度( )A. 优化了官员选拔程序B. 呈现出一体化趋势C. 形成明确的运行机制D. 推动唐代社会繁荣【13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格式示意图可以看出,官员接受官职需要按照流程,得到

14、三省各省的签名,这说明当时政治体制运行有较为明确的机制,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官员授职,而非官员选拔,排除A项;一体化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通过材料内容无法看出三省制推动了唐代社会的繁荣,排除D项。故选C项。14. 唐朝来华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仅日本派遭“遗唐使”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祅教也得到尊重。外国人甚至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材料反映出唐朝的对外交流( )A. 构建完整的朝贡体系B. 以文化、宗教为主要载体C. 达到中国历史的顶峰D. 呈现开放多元的时代特色【14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唐朝来华的各国使者、。外国人甚至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

15、入仕为官”可得出当时唐朝推行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呈现开放多元的时代特色,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朝贡体系,排除A项;没有比较,不能得出以文化、宗教为主要载体,排除B项;C项太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15. “门荫入仕”是唐代宫僚阶层的一项政治特权,即官宦子弟可以依靠父祖的功勋官爵来获取官职,但当时许多高官子弟不以门荫入仕,而是去参加进士考试以博取功名。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了( )A. 门第观念的消亡B. 官员的素养提高C. 科举的影响扩大D. 社会流动的加强【15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高官子弟不以门荫入仕,而是去参加进士考试以博取功名,这说明时人重视科举,本质上说明可当时科举制的影响扩大,C项正确;A项错在“消亡”,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官员素养,排除B项;社会阶层流动加强是科举制的结果而非本质,排除D项。故选C项。16. 唐代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了许多新的风格。下列作品符合“骨力道健,结构劲紧”艺术特色是( )A. B.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