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闻传播史论》考试大纲定义

x****妹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22.69KB
约16页
文档ID:276595728
《新闻传播史论》考试大纲定义_第1页
1/16

1 -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新闻传播史论考试大纲一、考试的总体要求初试科目新闻传播史论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新闻史、新闻理论、广播电视史论、新媒体概论和传播学概论等五个知识领域新闻史 考核内容包括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要求考生熟悉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整体脉络,熟练掌握各个时期的主要新闻媒体及其他新闻机构、著名新闻工作者、重大新闻活动与新闻现象的历史概况,能对其进行客观、理性地分析与评价,并能从历史观照现实,运用历史经验解决现实新闻工作中的问题外国新闻史是通过对世界各国不同新闻传播事业产生与发展历史的考察,探索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普遍规律与特殊道路,并进而建立一个反观、思考、研讨中国当代新闻事业建设的外在参考系统通过对外国新闻传播史基本内容的学习,能够提升专业素质,开阔专业视野,参考与借鉴中外新闻事业发展的优秀经验,达成“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学习目的新闻理论 是大学本科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它综合运用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对大量的材料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形成基本的概念并建立起一定的理论体系,反映新闻现象的深层本质和新闻活动的一般规律 新闻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三大板块:本体论部分重点阐述新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认识论部分重点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阐述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性质功能以及新闻自由调控;方法论部分着重阐述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新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研究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广播电视史论 考核内容包括广播电视发展历史、主要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广电史 要求考生熟悉中外广播电视发展沿革的基本过程与重点阶段,熟练掌握各个时期的主要广播机构、著名人物、重大事件及现象,并能运用历史视角对其进行判断、分析和评价,能够在中外广播电视发展的对比参照中找到广播电视的发展规律,并能运用历史经验对当前广播电视的发展状态与具体现象进行判断分析广电理论侧重考核广电传播理论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要求考生掌握国内外广电传播现象和本质、基础理论和观点以及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广电传播问题的能力新媒体概论 主要考核内容包括新媒体的发展历程和形态、传播现象和传播规律、发展趋势以及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要求学生具备新媒体发展前沿的基础知识、熟悉新媒体传播的基本规律和掌握新媒体研究的主要理论以及实际运用能力传播学概论 是大学本科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研究人类传播活动的演进;信息传播的形态、特点、过程、模式及规律;大众媒介与社会结构各个层面的互动关系等,为理解人类传播活动提供理论知识。

主要考核内容包括传播学史、传播基本原理、传播者和传播体制研究、传播内容与文化研究、传播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传播效果研- 2 - 究等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重要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传播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传播问题的能力二、考试的内容中国新闻史部分(一)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 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2. 我国最早的报纸3. 宋代的邸报和小报4. 定本制度5. 明清的官报和京报(二)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2.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3. 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4. 鸦片战争前的外文报刊5.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办报活动6. 字林西报7. 万国公报8. 申报和中文商业性报刊9. 对外国人在华办报的分析与评价(三)国人办报历史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1. 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和办报活动2. 王韬和循环日报3. 康有为与强学会报刊4. 梁启超和时务报5. 维新派的其他报刊和报人6. 国人办报高潮的出现7. 维新派的办报思想8. 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四)辛亥革命前后的新闻事业1. 戊戌政变后的改良派报刊2. 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 3 - 3. 苏报和“苏报案”4. 民报5. 革命派与保皇派报刊的论战6. 章太炎的报刊活动7. 革命派国内报刊的大发展8. 清政府的报刊出版法律9. 革命派的办报思想10. 辛亥革命时期报刊业务的发展11. 民国初期新闻事业的短期繁荣12. 民国初期政党报刊的堕落13. 癸丑报灾14. 民初著名记者(五)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1. 新青年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2. 每周评论3. 学生报刊的涌现4. 新青年的改组5. 共产党月刊6. 工人报刊的出现7. 五四时期办刊业务的改革8.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六)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1. 向导周报2. 先驱等青年团机关报刊3. 党领导下的工人报刊4. 国共合作后的统一战线报刊5. 五卅运动中新闻界的斗争6. 工农运动高潮中的工农报刊7. 从北伐战争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后的革命的报刊8. 北洋政府统治地区私营大报的发展9. 封建军阀对新闻事业的摧残10. 新闻教育事业和新闻学研究的发展11. 中国境内第一批广播电台12. 国人自办广播电台的出现- 4 - (七)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1. 国统区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形成2. 共产党地下报刊的出版3. 民营广播事业的发展4. 国民党对新闻事业的控制5. 红色中华通讯社和红色中华6. 革命根据地的其他报刊7. 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新闻界8. 申报的改革9. 邹韬奋的报刊活动10. 斯诺与西行漫记11. 范长江的新闻活动(八)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1. 延安的新闻事业2. 解放日报3.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4. 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5. 延安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的改革6. 抗战初期上海、武汉等地的新闻事业7. 重庆、桂林等“大后方”城市的新闻事业8. 新华日报的创办及其斗争9. 沦陷区的日伪新闻活动10. 上海“孤岛”时期新闻界的抗争(九)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1. “拒检运动”2. 国民党新闻统制的强化3. 解放区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新闻工作中的两条战线的斗争4. 解放区反“客里空”运动5.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解放战争中的转移和宣传工作6. 解放区广播事业的发展7. 毛泽东、刘少奇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讲话(十)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1. 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建立2.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新闻报道及新闻工作的改进- 5 - 3.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新闻报道和新闻业务建设4.1956 年新闻工作的改革5. 人民日报的改版6. 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的经验教训(十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事业1. 反右派斗争中的新闻事业2. “大跃进”时期的新闻事业3. 六十年代初新闻工作的调整和改进4. 新闻工作的新发展(十二)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1. “文化大革命”初期的新闻事业2. “文化大革命”中期的新闻事业3. “文化大革命”后期的新闻事业(十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新闻事业1. 拨乱反正中的新闻事业2. 改革开放时期的新闻工作3. 九十年代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新闻工作(十四)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事业外国新闻史部分(一) 封建集权主义时代的新闻传播事业史1. 外国新闻史的分期2. 集权主义新闻传播体制3. 英法封建专制君主型新闻传播史4. 德意志贵族分封型新闻传播史5. 北美十三州殖民地型新闻传播史(二)资本自由竞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史1. 渐进改良型英国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确立史2. 起伏曲折型法国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确立史3. 狂飙突进型美国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确立史4. 二元变通型德日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确立史5. 市场的竞争西方廉价报刊发展史- 6 - 6. 市场的竞争西方黄色新闻的泛滥7. 独立报业的典范英国泰晤士报发展史8. 主流权威报纸的典范美国纽约时报发展史9. 近代与现代的西方通讯社发展史(三)资本垄断竞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史1. 西方垄断资本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史2. 西方的广播事业发展史3. 西方的电视事业发展史4. 现代法西斯新闻事业二战期间的德日意各国法西斯新闻事业史(四)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史1. 国际共运新闻事业发展史2. 苏联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史3.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史新闻理论部分(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及西方新闻理论评介1. 新闻理论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方法2. “报刊的四种理论”,集权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责任、苏联共产主义理论3. 关于“报刊的四种理论”的批评及其他新兴理论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5. 公共新闻学6. 民生新闻(二)新闻1. 新闻本源2. 马克思主义的新闻本源观3. 新闻和信息的关系4. 新闻的定义5. 新闻与宣传(三)新闻真实性1.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2. 新闻真实性的内涵3. 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4. 失实报道及其产生原因和治理对策- 7 - (四)新闻价值1. 新闻价值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2. 我国新闻学界关于新闻价值概念的讨论3. 新闻价值定义4. 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5. 影响新闻价值实现的因素(五)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1. 报纸的产生与发展2. 广播电视的诞生及发展3. 互联网新闻传播的特性4. 互联网媒体给传统新闻传播带来的挑战5. 改革开放中的中国新闻事业6. 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新闻传播带来的挑战7. 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规律(六)新闻业的性质和功能1. 新闻业的性质2. 新闻业的阶级性3. 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4. 新闻业的功能5. 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地位和任务6. 新闻事业的舆论引导功能(七)新闻自由1. “新闻自由”口号的由来2. 弥尔顿与论出版自由3. 新闻自由的本质4. 资本主义制度下新闻自由的实质5. 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6. 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特点7. 新闻控制的实质、目标与途径(八)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1.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产生与发展2.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内涵- 8 - 3.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对新闻实践的要求(九)新闻舆论监督1. 新闻与舆论2. 舆论监督与新闻舆论监督3. 社会主义新闻舆论监督的意义4. 正面宣传与新闻舆论监督5. 新闻批评6. 开展新闻批评应遵循的原则7. 舆论引导与舆论引导艺术(十)新闻职业道德1. 新闻职业道德的产生2. 西方新闻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及评价3. 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规范4.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5. 有偿新闻及其治理(十一)媒介批评1. 媒介批评定义2. 媒介批评的对象、标准与类别3. 媒介批评的内容与方法4. 国外媒介批评理论5. 法兰克福学派6. 当代文化研究学派7.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媒介批评理论广播电视史部分(一)广播电视诞生的社会条件与社会背景1. 早期的无线电实验2. 无线电广播的诞生3. KDKA 电台4. 广播网的形成5. 早期的电视技术实验与发明6. BBC 第一次电视广播7. 彩色电视的发明与开播- 9 - 8. 美国电视网的建立9. 电视制式(二)广播电视的媒介形态1. 广播电视的技术类型2. 广播电视的符号特征3. 广播电视的时空特性4. 广播电视的传播模式5. 广播电视的受众特征6. 广播电视的运营机制(三)广播电视对媒介格局的冲击1. 泰坦尼克号事件中的广播2. 世界大战广播剧3. 广播对报纸的冲击4. 肯尼迪与尼克松的电视辩论5. 肯尼迪遇刺电视报道6. CNN 与电视直播(四)广播电视制度类型与演变1. 公共服务制2. 私营商业制3. 公有国营制4. 双轨制5. 公共电视台6. 联邦通讯委员会7. 收视费(五)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与沿革1. “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开播2. 民国时期广播的发展3.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4. 开国大典的广播报道5. 全国收音网的建立6. 建国初期的广播大发展7. “文化大革命”中的广播8. 改革开放时期的广播事业- 10 - 9. “北京电视台”开播10. 电视剧直播与电影加片11. 新闻联播12. 电视纪录片的繁荣13. 东方时空与舆论监督14. 新闻频道的建立与直播常态化(六)外国广播电视的发展与沿革1. 广播的黄金时代2. 二战时期的广播3. 二战以后广播的发展4. 美国之音5.。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