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总体规划(2009年-2013年)

上传人:lil****ar 文档编号:275594741 上传时间:2022-04-11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总体规划(2009年-2013年)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总体规划(2009年-2013年)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总体规划(2009年-2013年)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总体规划(2009年-2013年)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总体规划(2009年-2013年)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总体规划(2009年-2013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总体规划(2009年-2013年)(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总体规划(2009年-2013年)国家信息中心2009年9月目 录一、概述3(一)规划的背景3(二)规划编制依据4(三)政务外网基本概念4二、现状和问题5(一)政务外网一期工程建设情况5(二)存在问题8(三)政务外网的基本功能需求9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0(一)指导思想10(二)基本原则10四、建设目标11(一)总体目标11(二)近期目标(2009年-2010年)12(三)远期目标(2011年-2013年)13五、近期主要任务14(一)政务外网标准规范体系建设14(二)网络体系建设16(三)安全保障体系建设17(四)基础共性应用和应用支撑环境建设18(五)政务外网协调工作

2、机制建设20(六)政务外网服务体系建设20(七)科技创新和应用试点示范工程21六、总体技术框架21(一)政务外网总体架构21(二)政务外网网络层次划分24(三)政务外网业务网络模型25(四)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技术框架26七、保障措施28(一)加强管理28(二)经费保障29(三)运维服务29(四)人才队伍30一、概述(一)规划的背景电子政务是信息社会政府管理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温家宝同志也明确指出:“推进政务公开,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国家电子

3、政务外网(以下简称“政务外网”)作为我国电子政务网络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加快建设政务外网,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各级政务部门的执政能力,提高执政水平、构建服务型政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217号文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618号文件)等文件精神,以及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工作

4、的通知(发改高技2009988号文)要求,国家信息中心组织研究编制了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针对政务外网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部门应用推进对建设政务外网的紧迫需求,提出了建设政务外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了建设的总体目标、近期目标和主要任务,阐述了政务外网的总体技术架构,以及建设政务外网的主要安全保障措施。规划是规范全国各级政务外网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及各部门、各地区开展政务外网建设与应用的重要依据。(二)规划编制依据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 (中办发200217号)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61

5、8号)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国信20062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发改高技20082544号文)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工作的通知(发改高技2009988号文)(三)政务外网基本概念中办发200217号文件指出,电子政务网络由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构成,两网之间物理隔离,政务外网与互联网之间逻辑隔离。中办发200618号文件进一步明确指出:政务外网主要满足各级政务部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面向社会服务的需要。要求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基本满足各级政务部门业务应用需要的政务外网。政务外网主要运行各级政务部

6、门面向社会服务的业务和不需在内网上运行的业务,是各级政务部门开展业务应用的政务公用网络。政务外网是基于国家电子政务传输网和国家公共基础通信传输网络之上的IP承载网络,由中央政务外网和地方政务外网组成,其中中央政务外网主要包括连接中央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计划单列市的一级广域骨干网,中央城域网和相关部门接入网。地方政务外网主要包括连接省、地、县的广域骨干网,相关城市城域网及其部门接入网。政务外网横向连接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和检察院等政务部门,纵向覆盖中央、省、地(市)、县,为业务应用提供网络承载服务,支持业务网络的互联互通,支持跨地区、跨部门的业务应用、信息

7、共享和业务协同。政务外网在设计上划分为不同的业务分区:公用网络区适应政务部门各类业务应用的需求,实现部门间的信息交换和业务协同;专用网络区适应政务部门内部相对独立、信息敏感度高的纵向和横向业务需求;互联网接入区适应政务部门通过互联网发布信息、采集数据等业务需求,满足各级政务部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需要。 二、现状和问题(一)政务外网一期工程建设情况1、中央政务外网建设情况中央政务外网工程自2005年启动建设以来,已经完成了主体工程的建设任务,取得了显著进展。主要包括:完成了多项标准规范的研究制订;完成了中央城域网环网的建设;完成了连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中央广域

8、骨干网,实现了与其中22个省级政务外网的对接;建设了中央网管中心;完成了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安全管理中心和身份认证系统建设;完成了政务外网网站、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框架和数据交换中心原型建设;完成了中央政务外网的等级测评和风险评估等工作任务。中央政务外网已经初步具备了承载全国性业务的能力,越来越多的部委开始接入政务外网,截至2009年上半年,接入的中央级部委等单位数目已经达到48个。已经开通的业务类型包括:数据、话音、图像、视频等,中央政务外网平台已经能够提供网络接入、电子邮件、移动接入、数字证书、数据备份、主机托管等服务。中央政务外网的网络拓扑如下。2、地方政务外网建设情况各级政务部门基于本地电子

9、政务建设的实际需求,在网络建设和业务应用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大部分省市的政务外网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和突破。政务外网建设与管理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为加强对政务外网工作的领导,绝大多数地方成立了政务外网工作领导小组或办公室,具体负责本地政务外网建设的指导和管理工作,统筹协调建设和管理。不少省(区、市)加强了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督促检查,有效地促进了本地政务外网建设。网络和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步伐加快。一些地方围绕自己工作特点和需求,不断提升网络和信息系统保障能力,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构建统一的政务外网平台,为各部门提供网络服务。目前已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成

10、了省级政务外网,有些地方的网络已经覆盖到县。未建省级政务外网的地方,也可利用临时过渡网络,满足中央部门纵向业务应用的需要。许多地方利用政务外网开展业务应用,包括跨省的应用,均收到较好的效果。有些省还开展了地市以下利用互联网构建政务外网的试点工作,为拓展政务外网的应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政务外网已覆盖到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67个地市州和472个区县,各级接入部门达到9400多个,接入终端总数已经超过31万台。政务外网已经成为我国覆盖面最广、连接部门最多、规模最大的政务公用网络,为促进各级政务部门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创造了良好的基础环境。

11、(二)存在问题政务外网经过几年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与中央17号文件、18号文件提出的建设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政务外网仍难以完全满足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务部门的业务需求,与实际工作需要还不相适应,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1、地方政务外网建设工作发展不平衡,部分地方差距较大。目前,全国还有10个省(区)没有建成省级政务外网,只能靠临时过渡网络满足中央部门的业务需求。已经建设省级政务外网的省份,也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延伸到市(州、地)和县(市、区)。2、部分已建的地方政务外网技术路线与国家有较大差异,网络连接不顺畅。3、网络安全管理和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尚未形成全网上下统一的安全策略、技

12、术保障、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4、政务外网的管理运维机制还不完善,协同工作的能力及运维服务水平有待提高。这些问题都直接制约了政务外网整体效能的发挥,特别是影响了中央政务部门跨地区业务的开展。为此,有必要通过统一规划,进一步推进政务外网建设,加强协同服务,统一安全策略,尽快形成统一、完整、安全、高效的政务外网。(三)政务外网的基本功能需求根据各地区、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的实际需求,基于对政务外网现状和问题的深入分析,政务外网应具备以下基本功能:1、网络平台横向互联与纵向贯通的功能:政务外网承载各级政务部门电子政务系统的运行,必须满足其业务应用的需求,满足跨部门和

13、跨地方业务处理的需求,满足政务部门实现社会管理和公众服务的需求。2、数据交换和信息资源共享功能:依托政务外网平台,建立数据交换体系和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登记、发布、数据交换和按照权限共享资源的功能。3基础公共应用服务功能:包括电子邮件、安全电子邮件、IP电话、视频会议、文件交换、数字证书服务、主机托管、灾难备份等。4、信息安全保障功能:包括全网统一的安全策略,省级以上政务外网要达到信息安全三级保护水平,地(市)级以下政务外网应达到信息安全二级以上保护水平。提供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的防范能力,提供互联网出口统一监控和管理功能,提供全网统一的信任体系服务,实现全网安全监测的统一管理功能。5、

14、运行维护管理功能:包括网络实时监控、故障管理、配置管理、性能管理、用户管理等,并要具备相应的用户服务和运行维护体系。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统一部署,以业务需求为导向,统筹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建设,资源共享,深化应用,保障安全,注重服务,实现政务外网的完整覆盖、上下贯通,满足各级政务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需要。(二)基本原则政务外网建设必须树立“以业务带动建设,以服务促进发展”的建设理念,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服务质量、统一安全策略、统一运维保障,上下协同,共同做好服务工作

15、,促进政务外网可持续发展。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加强政务外网建设的统筹规划,确保政务外网的统一性。各级政务外网建设单位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负责做好本级政务外网的建设及运行服务工作,并为下级政务外网建设提供指导和帮助。需求主导、务求实效。根据各级政务部门业务工作的需要,在工程建设和运维服务等方面充分整合已有资源,促进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政务业务协同,注重实际效果。-落实责任、保障安全。建立健全政务外网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边界、确定管理职责。做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建设政务外网统一电子认证服务体系,提高政务外网安全保障水平。协同服务、用户至上。秉承“以服务为根本,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按照统一协调,分级负责的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政务外网运维服务工作,形成全网全程的协同服务体系,为各级政务部门和所有用户提供高效、便捷的优质服务。四、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政务外网的总体建设目标是: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建成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务部门统一的国家政务外网平台,横向连接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等系统的政务部门,纵向覆盖到中央、省、地(市)、县,支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