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写作导引作文5400字

h****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3.28KB
约6页
文档ID:275239019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写作导引作文5400字_第1页
1/6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写作导引作文5400字第一部分 微型写作学习任务——学写心得体会[一  写作任务阐释](一)概念阐释名言警句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记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心得体会是指阅读这些名言警句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因此,要想写好心得体会,必须对你所摘录的名言警句有独到的理解和深入的思考,可结合全文,去揣摩其在内容、结构、主旨等方面的作用,细细品味,必有收获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来加以分析,一定会得到更有价值的思考成果二)写作要求心得体会的写作要求:1. 名言警句不宜多同学们从文章中摘录的名言警句将是这篇心得体会的写作基础,但是一篇文章中会有好些名言警句,如果都摘录下来,那么心得体会写起来就容易流于空泛因此,每篇文章挑选两三个名言警句为宜,对其加以分析、思考,同时确定角度进行写作2. 全文意识不可少围绕名言警句谈心得是一个相对开放的任务,不能就警句谈警句,将其与整篇文章割裂开,或者望文生义,生硬地进行解读同时,任何经典的名言警句都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箴言,我们要学会联系现实对这些名言警句进行诠释3. 思维深度见真章心得体会虽然是相对自由的写作任务,但是和所有优秀文章的要求相同,必须要有足够的深度才能彰显价值。

每一次心得体会的写作,其实都是对阅读最好的注解和总结,因此思维深度是心得体会的核心所在三)示例引路名言警句摘录: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韩愈《师说》心得体会:不平则鸣,余音不歇“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是韩愈《师说》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当作者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时,已奠定了全文的基调,这篇文章必然和韩愈的性格一样,傲骨铮铮,不平则鸣随后他用了判断句、反问句将道理说得清晰有力,一直到本段最后一句“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句话用了四个短句,说理犀利直白,干脆利落,告诉天下人,应该从师学习,无论任何人,都能帮助你去研究儒家学问,所以不必再找各种理由去推托这是需要争辩考虑的问题吗?行文至此,作者再次有力地强调自己的论点从行文思路角度来谈心得)当维护社会秩序的儒道正统在佛老之道的冲击下渐渐式微,韩愈作为传统的儒家卫道者痛心疾首,他借《师说》来警示社会、警示朝廷、警示君王,所以“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句话是一个卫道者的坚守和呐喊,它显得庄重自持,又振聋发聩整篇《师说》因“不平”而鸣,韩愈自己曾说“气盛言宜”,所以文字中充盈着至刚至猛的文气,其中,“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句话可为一重要的切入点,传统知识分子“道济天下之溺”“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这不容置疑、痛心疾首的句子中得以彰显。

从文章的内容主旨来谈心得)孔子曾盛赞过“富而好礼”的人生追求,在现如今这样一个物质极其丰富、信息得来容易的时代,如何从师学习仍然是我们绕不开的话题正如韩愈所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我们现在应该以更先进现代的眼光来从师,将从师学习的警示内化为自我学习的动力,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以道为师,终身学习从现实意义来谈心得)[二  写作任务](一)任务呈现本单元的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学习问题,阐发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如《劝学》强调“学不可以已”,看似平淡实含至理;《师说》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透辟而振聋发聩;《反对党八股》主张“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坚决而不留余地从几篇课文中摘录一些名言警句,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一·1)在把握文章基本内容、理解作者主要观点的基础上,梳理出几篇课文中的名言警句,并选择对自己有较多启示的句子谈学习心得,就此写一篇札记同学们可以以表格的形式,将几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主要论点、其他观点、名言警句一一梳理罗列,这样会帮助同学们更清晰深刻地认知这些名言警句,从而写出有质量的心得体会二)学生例文活动:组织一次主题为“谁言作者痴,我解其中味”的心得体会交流活动。

各位同学好!我想和大家分享《读书:目的和前提》这篇文章中的一句话:“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现在我们读了很多书,学了很多知识,只是,有时候我也会迷茫,我们对书本、对知识真的热爱吗?古人讲“敬惜字纸”,而我们很多时候,只是把书本、把知识当成敲门砖、垫脚石,已经很久都没有从书本中、从阅读中体会到真正的快乐了,这是非常恐怖的事情黑塞的话有如醍醐灌顶,让我思考了很多,和大家分享吴昊天|浙江省安吉县高级中学104班【点评】   吴同学的这则心得体会比较精悍短小,他选择了黑塞的这篇随笔黑塞的这篇文章既充满睿智的思考,又温暖感人吴同学选择的这个名言警句是这篇文章中比较犀利的句子,作者严肃且一针见血地指出什么是真正的阅读、真正的教养在如今这个时代,精神世界的衰颓似乎是无法避免的事情,黑塞告诉我们,敬惜字纸是我们一直要去坚守的底线吴同学抓住了这句话的内核,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自我剖析,如此自省自觉是一種非常难得的精神品质第二部分 大作文——论述文:《“劝学”新说》[一  任务解说]论述文是说服、劝导读者同意作者观点的一种说理性文章想要将论述文写得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必须有一条贯穿全文的主线,这就是论述文的主题。

换言之,一篇论述文必须对它针对的现象或问题进行阐述,有的放矢方能一针见血因此,本次论述文写作中我们要强调的关键词就是“针对性”当然,强调论述文的针对性,不等于只能把议论局限于某时某事,而是要从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中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一)问题的针对性在《劝学》这篇课文中,荀子在开头就直接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学习是我们需要终身坚持的事情,不能够停下来为什么荀子会如此强调学习不能停下来的重要性?应该说这和他的哲学思想分不开,荀子提倡“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所以他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学习可以提升自己、改变自己,使人改“恶”从“善”这篇文章正是针对学习于人的重要性这一问题展开论述的而同样是劝人从师学习的主题,《师说》针对的社会问题或现象不同,这篇文章主要批评的是在门第观念影响下的“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韩愈写作此文时35岁,任职于国子监,唐代的国子监是国家最高学府及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因此作为主管部门官员的韩愈对这种风气深恶痛绝,他想要借助这篇“气盛言宜”的文章去警示当时,改变不良的社会风气两篇文章针对的问题和现象不同,因此在论述的过程中,其论述的中心和重点也相应会有变化。

这就是根据论述所针对的问题确定论述的主题和中心二)读者对象的针对性《劝学》中,荀子实际上是为培养优秀人才制订了一套学习方案,因此他劝学的对象是社会中的读书人,也就是“士”这一特定阶层他重视君子的培养,因为君子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化身因此,这篇文章背后更深刻的含义则是“礼”的建设通过不断学习,去诵读儒家经典,自然能让人遵守“礼”,尊崇“礼”,约束自己、提升自己,从而使得社会变成一个理想的社会在《师说》中,韩愈对“师者”和“学者”都提出了要求,对“学者”,自然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无论是谁只要得“道”都是值得学习的,除此之外,还要“行古道”,向前代学习他所处的中唐,儒家主流思想在佛老道的冲击下渐渐式微,读书人必须要肩负起“为往圣继绝学”的重任,重回尊师重道的时代对“师者”,韩愈同样提出了要求他自己身为师者,眼见社会状况一日比一日差,内心的痛苦与焦急难以言表,他大声疾呼,呼吁“师者”们一同发声,重建儒家道统,承担起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使时代重回正道三)严谨的论证思路以《师说》的第一段为例,文章具有极其严谨的论证思路首先作者进行了定义性阐释,即“是什么”的问题,一句简明扼要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揭示奥义。

其次作者进行了假言思维阐释,如果“惑而不从师”,那么,就会“终不解矣”将“不从师”的危害直接呈现出来,对于读书人而言有疑惑却终身无法得到答案,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随后作者又进行了归纳概括——“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吾从而师之”作者以自己为例,阐述如何去对待具体的“闻道”之人,并总结出自己的“从师之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八个字是强有力的,是振聋发聩的句与句之间都有着如此严密的逻辑关系,段与段之间更是如此,这就是一篇思路严谨的论述文的范式[二  写作任务](一)题例呈现《劝学》是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师说》是一千多年前韩愈对“耻学于师”的批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今天在学习中又遇到了新的难题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三)(二)写作点拨本次写作任务聚焦的核心是论述文的针对性,也就是说,一篇论述文一定要做到论述核心的集中,这与散文写作不同,散文写作可以信马由缰、收放自如,但论述文的写作却要“集中火力,专打一靶”,因为篇幅有限,所以只有集中探讨一个问题,你才有可能将你想要讨论的现象或问题讲清楚。

诚如前文所分析,无论是《劝学》还是《师说》,作者在论述中心的把握上做得很好,不蔓不枝,有的放矢,这是我们在写作时要重点把握的题目要求我们“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思考,所以我们可以去挖掘身边最值得关注的学习问题,选择其中一点作为你在本篇文章的论证中心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始终处于一个学习的状态,“学习”对我们而言是最驾轻就熟的一件事,但是你可曾思考过,我們的学习是否存在问题?无论是学习方式、学习强度还是学习动力等方面,是否让你存在困惑?这些都可以是这篇文章的论述点三)例文展示“劝学”新说陈港川  浙江省安吉县高级中学104班学校、社交平台、自媒体、培训班……对于信息时代的人而言,知识获得的途径实在过于便捷和丰富,信息的收集简直不费吹灰之力,学习似乎也成为一件容易的事情20世纪初,晏阳初曾经将“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视为人的“第五大自由”应该说,时至今日,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拥有了这种自由但是,让我们回到“自由”这个词,自由是什么?一种从心所欲的权利,一个崇高而美好的词语而现实中呢?我们身边有太多的人在学习中不仅没有获得自由的快乐,反而感受到了被限制、被压抑的痛苦,他们变得茫然消沉,进而自暴自弃或者自怨自艾。

当我们将大量时间投入“学习”这件事,我们究竟收获了多少?又或者说,我们到底收获了什么?其实每一代都有类似的学习困境苏轼曾经也有这样的疑惑,先秦时得书甚难,唯有老聃、季札、倚相这样的上层精英才能有机会接触经典,普通的“士”想要诵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他们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凡是读书人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社会因此而不断进步到了苏轼所处的时代,“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照理说,读书人的成就“当倍蓰于昔人”,但事实情况如何呢?年轻一代的读书人往往“束书不观,游谈无根”读书这件事不仅没有变得简单,反而似乎变得更难了所以,“学习”的要义并不在于知识的途径和信息的获取是否丰富而便捷,而在于内心对知识的敬畏,对自我实现的追求,对崇高理想的坚守黑塞曾经说过“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很多人在学习中没有感受到自由或者快乐,是因为他们以“功利目的”为指挥棒,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变成指哪打哪的流水线产物,在考试的重压之下,残存的一点点乐趣终于被压榨殆尽,于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所以每年高考之后,总会有高三毕业生疯狂撕书的新闻见于报端学习,成为和自由对立的所在,不亦悲哉!中国的读书人继承两千五百年以来的道。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