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文库子部艺术_学古编

上传人:中**** 文档编号:274867896 上传时间:2022-04-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74.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知识文库子部艺术_学古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国学知识文库子部艺术_学古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国学知识文库子部艺术_学古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国学知识文库子部艺术_学古编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国学知识文库子部艺术_学古编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学知识文库子部艺术_学古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知识文库子部艺术_学古编(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学知识文库子部艺术:学古编本文收集整理了古文献学古编以供大家参阅。为便于阅读,除简体字外,尽量保持原样。由于部分古籍有损,有些古体字在电脑上打不出,不得不以框或?代替,敬请谅解。字数:7505学古编 元 吾丘衍 序 干、莫,利器也;补履者,莫能用。丽梁,大材也;窒鼠穴者,莫能举。故求此道,必得于此道,则达于此道矣。既达矣,止斯可乎?曰:不可。夏后氏治水,水之道也,汨使之流,道使之注。山泉之蒙,尾闾之虚,不相与违,斯所谓道。偶得此说,因写为学古编序。大德四年五月二十五日,真白居士吾丘衍子行序 三十五举 一举曰:科斗。为字之祖,象虾蟆子形也。今人不知,乃巧画形状,失本意矣。上古无笔墨,以竹挺点漆

2、书竹上,竹硬漆腻,画不能行,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古谓笔为聿,苍颉书从手,持半竹,加画为聿肃。秦谓不律,由切音法云。 二举曰:今之文章,即古之直言。今之篆书,即古人平常字。历代变更,遂见其异耳。不知上古初有笔,不过竹上束毛,便于写画,故篆字肥瘦均一,转折无棱角也。后人以真、草、行,或瘦或肥,以为美茂。若笔无心,不可成体。今人以此笔作篆,难于为古人尤多。若初学未能用时,略于灯上烧过,庶几便手。 三举曰:学篆字,必须博古。能识古器,则其款识中古字神气敦朴,可以助人。又可知古字象形、指事、会意等未变之笔,皆有妙处,于说文始知有味矣。前贤篆之气象,即此事未尝用力故也。若看模文,终是不及。 四举曰:凡习

3、篆,说文为根本。能通说文,则写不差。又当与通释兼看。 五举曰:字有古今不同。若检说文,颇觉费力,当先熟于复古编,大概得矣。 六举曰:篆书多有字中包一二画。如“日”字、“目”字之类。若初一字内画不与两头相黏,后皆如之,则为首尾。一法若或接或否,各自相异,为不守法度,不可如此。又圆点、又圆圈,小篆无此法,古文有之。口字,作三角形,不可引用。学者慎勿难写处,妄意增入。 七举曰:篆法,扁者最好,谓之鬲黯扁。徐铉谓非老手,莫能到石鼓文字也。 八举曰:小篆,一也,而各有笔法。李斯,方圆廓落;李阳冰,圆活姿媚;徐铉,如隶无垂脚,字下如钗,股稍大;锴如其兄,但字下如玉箸微小耳;崔子玉多用隶法,似乎不精,然甚有

4、汉意。李阳冰篆,多非古法,效子五也,当知之。 九举曰:写成篇章文字,只用小篆。二徐、二李,随人所便。切不可写词曲。 十举曰:小篆,俗皆喜长。然不可太长,长无法,但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岂不美哉!脚不过三,有无可奈何者,当以正脚为主,余略收短,如幡脚可也。有下无脚字,如“1234”、“1234”、“1234”等字,却以上枝为出。如草木之为物,正生则上出枝,倒悬则下出枝耳。 十一举曰:凡写碑匾,字画宜肥,体宜方圆。碑额同此,但以小篆为正,不可用杂体。 十二举曰:以鼎篆、古文错杂为用时,无迹为上。但皆以小篆法写自然一法,此虽易求,却甚难记。不熟其法,未免如“百家衣”,为识者笑。此

5、为逸法正用,废此可也。 十三举曰:凡圈中字,不可填满。但如斗井中着一字,任其下空,可放垂笔,方不觉大。圈比诸字亦须略收。口不可圆,亦不可方,只以炭墼(音击)范子为度自好。若“日”、“目”等字,须更放小。若印文中,扁口井,口字及子字上口,却须略宽,使口半见,空稍多,字始浑厚。汉印皆如此。 十四举曰:写篆把笔,只须单钩却伸,中指在下夹衬,方圆乎直,无有不可意矣。人多不得师传,只如常把笔,所以字多欹斜,画亦不能直,且字势不活也。若初学时,当虚手心,伸中指并二指于几上空画,如此不拗,方可操笔。此说最要紧,学者审之,其益甚矣。 十五举曰:凡篆大字,当虚腕悬笔,手腕着纸,便字不活相。多有人不能用笔,用棕榈

6、条及纸个等物,皆俗夫所为,士大夫不可用此。 十六举曰:汉篆多变古法。许氏作说文,救其失也。 十七举曰:隶书,人谓宜扁,殊不知妙在不扁。挑拔平硬,如折刀头,方是汉隶。书体括云:“方劲古拙,斩钉截铁。”备矣。隶法颇深,具其大略。 十八举曰:汉有摹印篆,其法只是方正,篆法与隶相通。后人不识古印,妄意盘屈,且以为法,大可笑也。多见故家藏汉印,字皆方正,近乎隶书,此即摹印篆也。王球啸堂集古录所载古印,正与相合。凡屈曲盘回,唐篆始如此。今碑刻有颜鲁公官诰,尚书省印,可考其说。 十九举曰:汉魏印章,皆用白文,大不过寸许。朝爵印文皆铸,盖择日封拜,可缓者也。军中印文多凿,盖急于行令,不可缓者也。古无押字,以印

7、章为官职信令,故如此耳。自唐用朱文,古法渐废。至宋南渡,绝无知者,故后宋印文皆大谬。 二十举曰;白文印,皆用汉篆。平方正直,字不可圆。纵有斜笔,亦当取巧写过。 二十一举曰:三字印。右一边一字,左一边两字者,以两字处与为一字处相等。不可两字中断,又不可十分相接。 二十二举曰:四字印。若前二字交界略有空,后二字无空,须当空一画地别之。字有有脚、无脚,故言及此。不然,一边见分,一边不分,非法度也。 二十三举曰:轩斋等印。古无此式,唯唐相李泌有“端居室”三字印,白文玉印。或可照例,终是白文,非古法,不若只从朱文。 二十四举曰:朱文印。用杂体篆,不可大怪。择其近人情,免费词说可也。 二十五举曰:白文印。

8、用崔子玉写张平子碑上字,及汉器上并碑盖印章等字,最为第一。 二十六举曰:凡姓名表字,古有法式。不可随俗用杂篆及朱文。 二十七举曰:白文印必逼于边。不可有空,空便不古。 二十八举曰:朱文印,不可逼边。须当以字中空白得中处为相去,庶免印出。与边相倚,无意思耳。字宜细,四旁有出笔,皆滞边,边须细于字边,若一体。印出时,四边虚纸昂起,未免边肥于字也。非见印多,不能晓此粘边,朱文建业文房之法。 二十九举曰:多有人依款识字式作印,此大不可。盖汉时印文不差如此,三代时却又无印,学者慎此。周礼虽有玺节,及职金掌辨其微恶揭而玺之之说。注曰:“印,其实手执之卩(音节)也。”正面刻字,如秦氏玺,而不可印,印则字皆反

9、矣。古人以之表信,不问字反,淳朴如此。若战国时苏秦六印,制度未闻。淮南子人间训曰:“鲁君召子贡授以大将军印。”刘安寓言而失词耳。 三十举曰:道号,唐人虽有,不曾有印,故不可以道号作印用也。三字屋匾,唐却有法。 三十一举曰:凡印文中有一二字,忽有自然空缺,不可联带者,听其自空。古印多如此。 三十二举曰:凡印,仆有古人印式二册。一为官印,一为私印,具列所以,实为甚详。不若啸堂集古录所载,只具音释也。 三十三举曰:凡名印,不可妄写。或姓名相合,或加印章等字,或兼用印章字。曰姓某印章,不若只用印字,最为正也。二名可回文写,姓下着印字在右,二名在左是也。单名者,曰姓某之印,却不可回文写。若曰姓某私印,不

10、可印文墨,只宜封书,亦不可回文写。名印内不可着氏字,表德可加氏字,亦当详审之。 三十四举曰:表字印,只用二字,此为正式。近人欲并加姓氏于其上,曰某氏某。若作姓某父,古虽有此称,系他人美己,却不可入印。人多好古,不论其原,不为俗乱可也。汉人三字印,非复姓及无印字者,皆非名姓。盖字印,不当用印字以乱名耳。汉张长安字幼君,有印曰“张幼君”(右一宇左二字)。唐李温字化光,有印曰“李化光”,亦三字表德印式(幼君,西汉王式弟子。化光,见柳文吕衡州也)。 三十五举曰:诸印文下,有空处悬之,最佳,不可妄意伸开。或加屈曲,务欲填满。若写得有道理,自然不觉空也。字多无空,不必问此。 合用文籍品目 小篆品五则 许氏

11、说文解字十五卷(慎,字叔重,汝南石陵人,太尉祭酒)。 徐铉校正定本,有新增入字。始一终亥者系正本,分韵川本,乃后人所更,非古人之本意。 苍颉十五篇(颉,姓侯刚氏,黄帝史也。亦曰皇颉)。即是说文目录五百四十字。许氏分为每部之首,人多不知,谓已久灭。此为字之本原,岂得不在。后人又并字目为十四卷,以十五卷著序表,人益不意其存矣。仆闻之师云。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锴,字楚金,广陵人,集贤学士)。尝与许氏本相参,首卷上部分六书甚详,末卷辩阳冰差误。 张有复古论二卷(有,字谦仲,吴兴人。湖州有板)。载古今异文字,不可以为字少。又五声韵谱五卷,比常韵无差。 钟鼎品二则 薛尚功款识法帖十卷(尚功,字用敏,

12、钱塘人。佥事定江军节度判官厅事)。碑在江州,蜀中亦有翻刻者,字加肥。 薛尚功重广钟鼎篆韵七卷,江州公使库板。一卷象形奇字,一卷器用名目,五卷韵。 古文品一则 夏竦古文四声韵五卷(竦,字子乔,江州德安人,枢密使)。前有序并全衔者好。别有僧翻本,不可用。此书板多而好看,极不易得。韵内所载字,多云某人字集,初无出处,不可据信;且又不与三代款识相合,不若勿用。然古文别无文字,故前列之。 碑刻品九则 李斯峄山碑(郑氏曰:“此颂德碑也。”斯,字通古,上蔡人,秦丞相)。直长者为真本,横刊者皆摹本。有徐氏门人郑文宝,依真本式长刊者,法度全备,可近于真。但攸字立人相近,一直笔作两股。近李处巽于建康新刻,甚谬。

13、李斯泰山碑。咸阳志曰:“泰山碑,秦相李斯书,迹妙时古,为世所重。”郑文宝模刊石于长安故都国子学,今在文庙。石皆剥落,唯二世诏,一面稍见。 李斯秦望山碑在会稽,今无。 李阳冰新泉铭(阳冰,赵郡人,将作少监)。乃阳冰最佳者,人多以舒原舆之言称新驿记。殊不知,此碑胜百倍也。阳冰名潮,杜甫甥也。后以字行,因以为名,而别字少温。木玄虚海赋有云:“其下阳冰不治,阴火潜然。”则知与潮,又且有理。人多不知,因详其说。又有李腾,善伪作阳冰书。 碧落碑在绛州。字虽多,有不合法度处。然布置美茂,自有神气,当以唐碑观之。世传阳冰卧看三日,毁其佳者数字。又言道士写毕,化鸟飞去,后及字欠一笔。尤为可笑,不知古文正当如此耳

14、(一云:唐韩元嘉子李训等,为妣房氏立)。 诅楚文(俗呼诅楚文,李斯篆,在凤翔府)。有巫咸、大沈文(音故)、湫氵亚(音夸)驼三种,辞则一。乃后人假作先秦之文,以先秦古器,比较其篆,全不相类,其伪明矣。篆文“皇”,本从“自”,世传始皇谓与皋臭相似,因去一画。不足为病,在前亦有如此者。峄山数、成等字,皆与古异,此碑用之,及用秦权字作也。盖知见峄山、秦权而后创造者,未必不欲人曰峄山用此法。诚古也,其如辨者何? 史籀石鼓文(郑氏曰:在凤翔府。宣和间,移置东宫。周宣王太史,或云柱下史)。 薛尚功法帖所载,字完于真本多,故不更具。真本在燕都旧城文庙。 崔瑷张平子碑(瑗,字子玉,安平人,济北相。碑在郑州,前后两段)。字多用隶法,不合说文却可入印,篆全是汉。 古印式二册(即汉官威仪)。无印,本仆自集成者。后人若不得见,只于啸堂集古录十数枚,亦可为法。 附用器品九则 王楚钟鼎篆韵七卷(楚,字人。管衡州露仙观)。衡州本字少所出,在薛氏前。 无衔钟鼎篆两册。即薛书本,后重广作七卷。恐人无别,故去其衔,亦间有带衔者在。 石鼓音后附诅楚文者,又载周穆王吉日癸巳之说。石鼓,郑樵音不可信。 吕大临考古图十卷(大临,字与叔,永兴人)。有黑白两样。黑字者,后为有韵图,中欠玉彘。白字者,博山炉上,误画作人手。 王球啸堂集古录二卷(球,字夔玉)。正文共一百纸,序跋在外,其间有古文印数十。有一曰“夏禹”,系汉巫厌水灾法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古代文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