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4月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上传人:浅*** 文档编号:274867195 上传时间:2022-04-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515.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4月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辽宁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4月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辽宁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4月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4月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4月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春秋笔法,讲究遣词造句、微言大义,以一字定褒贬。春秋开篇的经典故事郑伯克段于鄢正是春秋笔法的体现。这一笔法( )A体现了克己复礼的主张 B寄托着孔子的政治思想C表达对政治变革的赞许 D反映出儒家的中庸态度2图1是战国和秦汉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分布图,该线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引发农牧界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图1A统一封建王朝的建立 B政府边疆政策的影响C北方气候条件的恶化 D文化融合趋势的加强3南宋时面食在江南倡行。临安城内仅面点就50多种,其中

2、大包子、荷叶饼、烧饼、羊肉馒头等都是典型的北方面食,面食地位逐渐提升。饮食风格的变化突出说明( )A人口流动活跃促进文化交融 B农业生产进步丰富居民生活C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消费观念 D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城市发展4清朝士大夫董国英的传经堂家规,开篇从“古人薄殓,以示内无可欲,厚葬以示外无可攻,意良善也”说起,丧葬方面要求子孙禁绝奢靡浪费,其他方面要求不应拘泥于古代礼法的范式,要随时根据时代调整。这可用于说明,清朝( )A.传统文化的内容不断变化 C.士大夫家风建设的进步性B.士人强调礼法的一脉相承 D.厉行节约已成为社会共识5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新变化是三位一体的整体”。下列符

3、合这一特征的是( )A民本思想 官窑衰落 长途贩运B经济作物 民营作坊 坊市分区打破C苏湖熟天下足 新式工场 飞钱与会子D农产品商品化 自由劳动力 工商业集镇6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学术界出现了一股发掘、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和“民主思想”的风气:以前不受关注的墨子学说受到空前关注,古代大批能工巧匠的名字也突然走到历史前台,频频见于报端。这主要是由于( )A儒学地位的衰落 B政治改革的冲击C中西文化的冲突 D维新思想的影响71884年之后,清政府一改之前的伯克制、扎萨克制、军府制等行政体制,以“大一统”的理论指导,实行了行省制度。1884年在甘肃和新疆地区正式建省,下设道、府、厅、州、

4、县等行政建制,行政区划日趋完善,中央政府能够施行有效的行政管辖。这一举措( )A标志新疆正式纳入了中国版图 B削弱了新疆地区的军事实力C成为缓解边疆危机的重要手段 D体现了清末改土归流的成果82016年初,在北京举办的红色藏品专场拍卖会上,一套由中华苏维埃政府国家银行发行的纸币以100.2万元人民币的价格落锤,创造了红色货币拍卖的最高成交纪录,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见图2)。据此可知,红色货币的发行( )图2A体现中共掌握金融自主权的尝试 B反映农民阶级最迫切的愿望C为人民币的发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D巩固了国民革命运动的成果9以下出自中国共产党某次会议所制定的策略路线。改变过去的“工农共和国”,为“

5、人民共和国”,以更充分的表明苏维埃自己不但是代表工人农民的,而且是代表中华民族的;改变过去对富农的政策,对富农的土地和财产,除了封建剥削外,给予保护政策;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一切愿意为共产主义主张而奋斗的人,无论出身如何,都可以入党。当时,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 )A发动工农群众巩固根据地苏维埃政权 B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抗击日本帝国主义C总结民主革命经验加强全党团结统一 D调动一切力量夺取民主革命最后胜利10下表是新中国农业发展的部分数据。这反映出( )1950年代1978年机耕面积1958年,351万公顷,占耕地面积3.3%4067万公顷,占耕地面积41%

6、机电灌溉面积1952年,占耕地面积1.6%占耕地面积55.4%农村小型水电站1958年,98个水电站,农村用电0.5亿度82387个水电站,农村用电量253.1亿度A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成就突出 B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C农业经济结构实现了协调发展 D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生产力进步11人类最初的各农业文明及早期的各帝国出现于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在这个纬度区间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个文明却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些现象说明( )A地理气候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

7、素 B早期人类各文明体有着密切的联系C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D农业文明的发展是文化引导的结果1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中指出“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这一论述( )A推动了宗教改革 B体现了理性主义 C引发了科技革命 D抨击了禁欲主义13有学者指出,苏联存在的70多年里,一共有过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军事共产主义模式,它被列宁否定,但斯大林延续了这一模式;另一种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模式,但它被斯大林所推翻。苏联的社会主义探索与建设模式的变化( )A

8、纠正了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偏差 B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C反映了计划和市场地位的不同 D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141948年英国保守党领袖丘吉尔提出“三环外交”的方针即第一环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其次是英国、加拿大和其他英联邦自治领域以及美国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是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一外交思想提出的背景是( )A战后英国称霸全球 B欧洲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C新兴民族国家崛起 D冷战背景下欧洲地位降低15.反经济全球化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使发达国家看到,如果穷国与富国之间日益扩大的发展差距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和缓解,不但世界安全和稳定会受到威胁,而且它们自身的发展也将面临困境。

9、由此推知,反经济全球化( )A.有利于世界经济朝互利共赢方向发展 B.扼制了发达国家的霸权主义行径C.解决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 D.有助于国际政治形势的稳定发展16傅斯年有句名言:“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推论是危险的事,以假设可能为当然是不诚信的事材料之外我们一点也不越过去说。”这表明傅斯年的治史思想强调( )A史识 B实证 C阐释 D史观主观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均为必做题,共52分。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四邻的夷、蛮、戎、狄等民族被华夏族概称为“夷”。到春秋、战国之交,进

10、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春秋战国,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 古代并无“中华民族”的名称,她的提出是在清末,其时西方列强入侵激发起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自觉意识,“中华民族”观念由此萌芽。南京临时政府从国家层面认可民族平等。孙中山强调,凡属蒙、藏、青海、回疆同胞今皆得为国家主体,皆得为共和国之主人翁,即皆能取得国家参政权。这些举措大大促进了中国境内各民族形成“中华民族”为一体的共识。何一民等从“恢复中华”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1)依据材料一概括

11、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状况并说明其影响。(8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中华民族”观念出现的背景及其内涵。(6分)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传统社会家庭不仅承担了生产生育的功能,而且具有抚养教育、赡养等功能。郑观应指出:中国富翁只想将财产留给子孙,这种保障模式,是中国慈善事业不发达的根由所在。薛福成说:“盖用机器以造物,则利归富商:可分其余润必养我贫民”。康有为设计了一个“公养”(婴儿出生后,由公立的福利机构抚养)“公教”(普及全民义务教育)、“公恤(残、老、病、死时提供社会福利)的“大同社会”。传统观念中,政府将社会救济视为皇帝对子民的怜悯、恩

12、赐,到清末民初,思想界已认识到,“人民之于国家,休成相关,患难与共,其于救济事业,自视为政府对于人民应尽责任”。摘编自蔡勤禹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社会救济思想的基本内容并简析其意义。(12分)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763至191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居有突出地位。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到1914年时,欧洲已称霸全球。这是一个漫长过程的顶峰,这一漫长过程从葡萄牙船长开始沿非洲海岸摸索前进时就开始了。随着权利的史

13、无前例的集中,欧亚大陆的一个半岛已成为世界的中心。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大伤元气,无论战胜国英、法,还是战败国德、意都严重损耗,经济破败凋敝,政治局势动荡不稳,国际地位显著下降。二战后美苏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美苏之间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和战略利益形成了根本冲突,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形成了全面的对峙和对抗。二战重创了英法等殖民帝国,原来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改写了世界政治地图。王斯德世界通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国际格局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加以说明。(8分

14、)(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国际格局变化的表现。(6分)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外交的重大事件1950年,苏联男子篮球队访华,这是新中国第一次接受外国体育代表团的访问。1952年,赫尔辛基举办第15届奥运会。由于西方国家阻挠,中国代表团的第一次奥运之行在奥运会临结束才赶到。1954年,美国控制下的国际奥委会拒绝撤销台湾作为国家奥委会成员,企图在国际奥委会内部制造“”的既成事实。1956年2月,南斯拉夫国家青年足球队访问中国,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1958年8月19日,中国发表了同国际奥委会断绝关系的声明。1963年4月,在时任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的牵头下,巴基斯坦、中国等10个国家的代表在雅加达经过讨论,决定举办新兴力量运动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