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大题练习专题14《硫及其化合物》(含详解)

上传人:gu****iu 文档编号:274866467 上传时间:2022-04-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大题练习专题14《硫及其化合物》(含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大题练习专题14《硫及其化合物》(含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大题练习专题14《硫及其化合物》(含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大题练习专题14《硫及其化合物》(含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大题练习专题14《硫及其化合物》(含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大题练习专题14《硫及其化合物》(含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大题练习专题14《硫及其化合物》(含详解)(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满分60分 时间30分钟)姓名:_ 班级:_ 得分:_1化石燃料燃烧时会产生 SO2进入大气,有多种方法可用于 SO2的脱除。(1)NaClO 碱性溶液吸收法。工业上可用 NaClO 碱性溶液吸收 SO2。反应离子方程式是_。为了提高吸收效率,常用 Ni2O3作为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四价镍和原子氧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可加快对 SO2的吸收。该催化过程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a过程1的离子方程式是Ni2O3+ClO =2NiO2 +Cl,则过程2的离子方程式_。bCa(ClO)2也可用于脱硫,且脱硫效果比NaClO更好,原因是_。(2)碘循环工艺也能吸收SO2降低环境污染,同时还能制得氢气,

2、具体流程如下:则碘循环工艺的总反应为_。【答案】ClO+SO2+2OH=Cl+SO42+H2O 2NiO2+ClO =Ni2O3 +Cl+2O Ca2+与SO42结合生成难溶的CaSO4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SO2+2H2O H2SO4+H2 【解析】【分析】剂可提高此反应速率,催化剂参加反应,但反应后催化剂没有变化,采用Ca(ClO)2也可吸收二氧化硫并且反应后生成难溶物硫酸钙,效果更好。(2)通过流程图可看出反应器中发生的反应为:SO2+2H2O+I2 =H2SO4+2HI,在分离器中分离出硫酸后,HI进入到膜反应器中高温分解为氢气和碘单质,反应为2HI=I2+H2,经过一系列反应碘单质没有发

3、生变化,因此可推断碘单质为此反应的催化剂。 【详解】2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一定量的浓硫酸与足量锌充分反应产生的气体产物,进行如下实验:按图组装好实验装置,在A中加入5 mL 98%的浓硫酸和足量的锌粒,微热试管A,观察到C、D、E中均有气泡产生;随后气泡量减少,品红溶液褪色,D中先出现浑浊后浑浊消失;反应较长时间后,C、D、E中的气泡量又会明显增加。试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A中从反应开始到停止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2)从甲、乙中选择合适的装置填入B、C中,并进行正确连接,a接_、_接b,c接_、_接d;D、E两支试管中CCl4的作用是_。(3)能证明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的实验现象

4、为_;反应较长时间后气泡量又会明显增加的原因是_。(4)D中浑浊消失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答案】Zn2H2SO4(浓) ZnSO4SO22H2O、ZnH2SO4(稀)=ZnSO4H23(或4)4(或3)21防倒吸C中品红溶液褪色浓H2SO4变成稀H2SO4后,与Zn反应放出H2SO2H2OCaSO3=Ca22HS【解析】【详解】(1)开始阶段由浓H2SO4具有强氧化性与锌反应产生SO2气体,Zn2H2SO4(浓) ZnSO4SO22H2O,随反应的进行,硫酸逐渐被消耗,浓硫酸变为稀硫酸,与Zn发生置换反应生成H2,ZnH2SO4(稀)=ZnSO4H2;正确答案:Zn2H2SO4(浓) ZnS

5、O4SO22H2O、ZnH2SO4(稀)=ZnSO4H2。(2)B的作用是防止倒吸,可将乙填入B中,C装置的作用是检验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可用洗气装置,可将甲填入C中,且为长进短出,所以正确的连接顺序为:a接3(或4),4 (或3)接b,c接2, 1接d;DE中的四氯化碳可以防止气体吸收时产生倒吸;正确答案: 3(或4)4(或3)21 ;防倒吸。 (3)浓H2SO4的强氧化性表现在SO42-被还原,生成SO2的反应。反应开始后,装置中的空气被排出,产生大量气泡,当SO2被品红溶液吸收时,气泡量减少,且随着H2SO4浓度的减小,反应速度逐渐减慢,反应较长时间后浓H2SO4变成稀H2SO4,与Zn反

6、应生成H2,气泡量又会增加;正确答案:C中品红溶液褪色;浓H2SO4变成稀H2SO4后,与Zn反应放出H2 。 (4)D中浑浊消失是因为过量的SO2与CaSO3反应生成Ca(HSO3)2;离子反应方程式为SO2H2OCaSO3=Ca22HSO3-;正确答案:SO2H2OCaSO3=Ca22HSO3-。3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几种物质存在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其中,A是一种黑色粉末状固体,C是一种黄绿色气体,实验室中常用E溶液吸收多余的C(图中部分产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A与B的浓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2)固体E中含有化学键的类型是_,C与E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3)将B的浓溶液

7、与H的浓溶液混合,立即产生大量气体C,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4)某课外小组的同学用E溶液吸收C,利用如图2所示装置向吸收液中持续通入SO2气体.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如下现象:开始时,溶液上方出现白雾,试纸a变红.甲同学认为是HCl使a变红,乙同学不同意甲的观点,乙同学的认为使a变红的是_(写出一种即可).片刻后,溶液上方出现黄绿色气体,试纸b变蓝.用离子方程式解释b变蓝的原因_最终试纸b褪色.同学们认为可能的原因有两种:一是I2有还原性,黄绿色气体等物质将其氧化成IO3,从而使蓝色消失;二是_【答案】MnO24HCl(浓)MnCl2Cl22H2O离子键、极性键Cl22OH=ClClOH2OClO

8、Cl2H=Cl2H2OSO2或H2SO3Cl22I=2ClI2I2有氧化性,SO2能将O2还原成I,从而使蓝色消失【解析】【分析】A是一种黑色粉末状固体,C是一种黄绿色气体,则A为MnO2,B为浓盐酸,C为Cl2,常用E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气,则E为NaOH,H为NaClO,F为NaCl,氯气与二氧化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和HCl,则所以装置图中液上方出现白雾,然后结合物质的性质及化学用语来解答。【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是MnO2,B为浓盐酸,C为Cl2,E为NaOH,F为NaCl,H为NaClO,则(1)A与B的浓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

9、(2)E为NaOH,含离子键和O-H极性共价键,C与E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原成I-,从而使蓝色消失。【点睛】本题考查无机物的推断,侧重氯气的实验室制备及氯、碘化合物之间转化的考查,把握物质的性质及框图中发生的反应为解答的关键,(4)中现象与反应的推断为解答的难点,题目难度中等。4实验室中的Y形管是一种特殊的仪器,通常与其他仪器组合可以进行某些实验探究。利用下图装置可以探究SO2与BaCl2反应生成BaSO3沉淀的条件。回答下列问题:(1)广口瓶中间那根玻璃管的作用是:_。(2)实验前需要将BaCl2溶液煮沸,其目的是:_。(3)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10、(4)乙中分别加入一种常用氧化物和一种无色液体,常温下将两者混合可产生一种碱性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5)实验时,先使甲中产生的足量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中,始终无沉淀生成。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6)向上述(5)实验所得溶液中通入乙产生的气体,产生白色沉淀,请写出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7)请指出该实验的一个不足之处:_。【答案】平衡压强,使甲、乙中的气体可顺利进入BaCl2溶液中排除溶解的O2防止将SO2在溶液中氧化为SO42-而对实验产生干扰Na2SO3+H2SO4(浓)SO2+Na2SO4+H2OCaO + NH3H2OCa(OH)2+NH3(或NH3H2O NH3 +H2

11、O )在酸性条件下不能生成BaSO3沉淀SO2+2NH3+H2O+Ba2+BaSO3+2NH4+SO2可能对环境产生污染(或没尾气处理装置)、通NH3时有可能倒吸【解析】【分析】本题的实验目的是探究SO2与BaCl2反应生成BaSO3沉淀的条件。甲装置中Na2SO3与浓H2SO4反应制备SO2;为了防止BaCl2溶液中溶解的O2与SO2作用产生的SO42-干扰实验的判断,实验前需要将BaCl2溶液煮沸赶尽溶解氧;通过实验现象得出在酸性条件下SO2不能与BaCl2反应生成BaSO3沉淀;装置乙中产生的碱性气体为NH3,由CaO和氨水作用产生NH3;SO2、NH3通入BaCl2溶液中产生BaSO3沉淀;SO2、NH3都能污染大气,NH3极易溶于水,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没有尾气吸收装置、通NH3时可能产生倒吸;根据上述分析作答。 【详解】(6)向上述(5)实验所得溶液中通入NH3,产生白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2NH3+H2O+BaCl2=BaSO3+2NH4Cl,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O2+2NH3+H2O+Ba2+=BaSO3+2NH4+。(7)SO2、NH3都能污染大气,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没有尾气吸收装置;NH3极易溶于水,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装置中d导管插入BaCl2溶液中,通NH3时可能产生倒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