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方案:第10章化学实验 3 第3讲 达标训练 (含详解)

上传人:gu****iu 文档编号:274866466 上传时间:2022-04-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方案:第10章化学实验 3 第3讲 达标训练 (含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方案:第10章化学实验 3 第3讲 达标训练 (含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方案:第10章化学实验 3 第3讲 达标训练 (含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方案:第10章化学实验 3 第3讲 达标训练 (含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方案:第10章化学实验 3 第3讲 达标训练 (含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方案:第10章化学实验 3 第3讲 达标训练 (含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方案:第10章化学实验 3 第3讲 达标训练 (含详解)(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达标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相关实验的设计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相关实验预期目的A在少量食用碱中滴加食醋探究食用碱是碳酸钠还是碳酸氢钠B在食用盐中滴加少量淀粉液探究食用盐是否为加碘盐C用激光笔照射淀粉液探究淀粉液是胶体还是溶液D将鸡蛋清溶于水后,滴加AgNO3溶液验证蛋白质中含有硫元素解析:选C。碳酸钠、碳酸氢钠均能与乙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A不能达到预期目的;食用盐中加入的是化合态的碘,不能用淀粉检验,B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蛋白质不是电解质,不能电离出硫离子,D不能达到预期目的。2下列实验装置或操作设计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实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B实验:用二氧化碳做喷泉实验C实

2、验:进行中和热的测定D实验:验证酸性强弱H2SO4H2CO3HClO解析:选B。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应该先在烧杯中稀释,待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内,故A错误;二氧化碳易溶于氢氧化钠溶液,打开弹簧夹,挤压胶头滴管,可以产生喷泉现象,故B正确;进行中和热的测定缺少环形玻璃搅拌棒,故C错误;二氧化碳通入NaClO溶液中会生成HClO,但是该反应没有现象,无法通过该实验看出是否有HClO生成,故D错误。3(2015高考安徽卷)某同学将光亮的镁条放入盛有NH4Cl溶液的试管中,有大量气泡产生。为探究该反应原理,该同学做了以下实验并观察到相关现象,由此得出的结论不合理的是()选项实验及现象结论A将湿

3、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试纸变蓝反应中有NH3产生B收集产生的气体并点燃,火焰呈淡蓝色反应中有H2产生C收集气体的同时测得溶液的pH为8.6弱碱性溶液中Mg也可被氧化D将光亮的镁条放入pH为8.6的NaHCO3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弱碱性溶液中OH氧化了Mg解析:选D。A.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只有NH3。B.由于NH4Cl溶液水解后显酸性,故产生的气体中含有H2。C.pH8.6的溶液显碱性,故弱碱性溶液中Mg可被氧化。D.溶液中有气泡产生,生成的气体是H2,是H将Mg氧化,而不是OH将Mg氧化。4下列实验设计能够成功的是()A检验亚硫酸钠试样是否变质:试样溶液白色沉淀沉淀不溶解B除

4、去乙酸乙酯中混有的乙酸:混合液溶液分层得到上层液体C证明酸性条件下H2O2氧化性比I2强:NaI溶液溶液变蓝色D鉴定盐A的成分是FeBr3:解析:选B。Na2SO3与Ba(NO3)2反应生成的BaSO3可被HNO3氧化生成BaSO4,A错误;乙酸能与Na2CO3反应,上层液体是乙酸乙酯,B正确;在NaI溶液中加HNO3酸化,HNO3可氧化I,C错误;若盐A是FeBr2,也会出现同样的现象,D错误。5某同学为探究SO2与Ba2只有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形成BaSO3沉淀,设计了如下方案,你认为可行的是()A将SO2通入Ba(OH)2溶液中观察有白色沉淀生成B将SO2通入Ba(NO3)2溶液中观察有白色

5、沉淀生成C将SO2分别通入BaCl2溶液、BaCl2与HCl的混合溶液、Ba(OH)2溶液中,观察到只有Ba(OH)2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D将SO2通入BaCl2与NH3的混合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解析:选C。A、D项方案不能说明SO2与Ba2在非碱性条件下不能反应生成BaSO3沉淀;B项中SO2溶解后会形成酸性溶液,NO在酸性条件下可将SO氧化成SO,得到的沉淀是BaSO4。6某课外实验小组设计的下列实验不合理的是()解析:选C。A项,生成的H2能将体系中的O2排出,能观察到Fe(OH)2白色沉淀;B项,脱脂棉燃烧能说明Na2O2与水反应放热;C项,NO2 与水发生反应,故不能用排水法收集NO

6、2气体;D项,NaOH固体溶于水放热且提供OH,抑制NH3H2O的电离,促进NH3的挥发,能用于制备少量NH3。二、非选择题7(湖北八校第二次联考).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以下装置模拟合成氨并制备少量氨水。已知:加热(85 )NH4Cl和NaNO2饱和溶液可以制取N2。(1)B装置中仪器名称是_。(2)为了完成实验,装置从左到右接口的连接顺序是_。(3)D装置中玻璃纤维的作用是_。(4)小组中甲同学认为F装置不太合理,实验中会产生倒吸。乙同学认真分析后认为该装置无需改进,他的理由是_。.实验探究(5)该小组同学利用制备的氨水再进行银镜反应实验。经查阅资料,配制的银氨溶液主要成分是Ag(NH3)2O

7、H,该小组同学对其组成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在洁净的小试管中加入2 mL 2%的AgNO3溶液,然后边振荡试管边滴加2%的稀氨水,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制得银氨溶液。在制得的银氨溶液中加入无水乙醇,溶液变浑浊,过滤,用_洗涤,得到白色固体。将该白色固体用适量蒸馏水溶解,得到无色溶液,用广范pH试纸检验溶液近似呈中性;向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沉淀,静置,取上层清液于另一支放有一小片铜的小试管中并微热,发现铜片的表面有气泡产生,遇到空气变成红棕色;另取少量上层清液加过量的NaOH溶液并加热,得到无色刺激性气体。由此确定通过上述方法制备的白色固体的主要成分是_。(6)请根据以上探究,设

8、计实验来制备少量纯净的Ag(NH3)2OH溶液:取2 mL 2%的AgNO3溶液于洁净的小试管中,_,即得到纯净的Ag(NH3)2OH溶液。解析:本实验分两部分,是物质的制备,反应原理为N23H22NH3,NH3H2ONH3H2O,该实验可分解为“常见仪器的使用”“装置的连接”“实验安全(防倒吸)”三个小实验;是探究物质的成分,依据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即可作答。(2)根据实验原理N23H22NH3,A装置产生N2(含水蒸气),B装置产生H2(含HCl和水蒸气),H2通过E装置除去HCl后与N2一同通入C装置(干燥、混合、调节两气体比例),得到N2和H2的混合气体,然后进入D装置,与铁触媒接触发生反

9、应,生成的NH3中混有未反应的N2、H2,该混合气体通入F装置中制得氨水,尾气中的H2用G装置处理,因此装置接口的连接顺序是 (或gf)kjl。(4)弄清产生倒吸的原理本问就不难回答。产生倒吸的原理是大量气体迅速溶于水,导致导管内气体压强迅速减小,液体被外界气压压入导管内从而产生倒吸现象。本题中反应产生的NH3中含有大量的未反应的N2和H2,这两种气体均难溶于水,不会使导管内压强迅速减小,因而也就不会产生倒吸现象。(5)在银氨溶液中加入无水乙醇, 溶液变浑浊,说明得到的沉淀物难溶于乙醇,因此可用无水乙醇洗涤该沉淀。由实验现象可知,该白色固体中含有Ag(NH3)和NO,因此其成分是 Ag(NH3

10、)2NO3。(6)实验探究中制备银氨溶液的反应原理为AgNO3NH3H2O=AgOHNH4NO3,AgOH2NH3H2O=Ag(NH3)2OH2H2O,按此反应原理分析,实验方案就不难设计了。答案:(1)启普发生器(2)bihfg(或gf)kjl(3)增大气体与催化剂铁触媒的接触面积(4)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物的转化率低,NH3中混有较多难溶于水的气体,F装置中不会产生倒吸(5)无水乙醇Ag(NH3)2NO3(6)逐滴加入稀NaOH溶液至不再有沉淀生成,过滤,用适量蒸馏水洗涤,再将固体转移至小试管中,逐滴加入2%的稀氨水至沉淀恰好溶解(其他合理答案均可)8(遵义模拟)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选择使

11、用下列仪器和药品,验证由铜和适量浓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中含有NO(实验中使用的N2和O2的用量可自由控制)。已知:NONO22OH=2NOH2O;气体液化温度:NO2:21 、NO:152 。(1)现有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了以下三个实验方案(用仪器的连接顺序表示)。甲:ACFDB;乙:ABCE;丙:AFDB。甲、乙、丙三位同学提出的实验方案是否能验证Cu与适量浓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中含有NO?甲:_;乙:_;丙:_。(填“能”或“不能”)具体说明不能验证的主要原因(能验证的方案,不必回答原因):甲方案:_。乙方案:_。丙方案:_。(2)实验开始时首先通入足量的N2,其目的是_。(3)确认气体

12、中含NO的现象是_。(4)如果O2过量,则B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解析:(1)甲方案:从A装置中出来的气体经浓硫酸干燥和冰水浴冷却除去NO2,若在D装置中出现红棕色,可证明Cu与适量浓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中含有NO,最后尾气用B装置吸收。乙方案:混合气体在通过B装置时,因发生反应:NONO22NaOH=2NaNO2H2O使NO消耗,后续实验无法验证产生的气体中是否有NO,且无尾气吸收装置。丙方案:混合气体通过F装置时,NO2与水蒸气发生反应:3NO2H2O=2HNO3NO,使部分NO2转化为NO,产生干扰,从而不能确认Cu和适量浓硝酸反应是否有NO生成。(2)装置内的空气中含有氧气,会使生成的NO被氧化为NO2,而检验不到NO的存在,通入氮气可排尽整个装置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