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卷)2022年中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A4考试版)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274865363 上传时间:2022-04-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0.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成都卷)2022年中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A4考试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川成都卷)2022年中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A4考试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成都卷)2022年中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A4考试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中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四川成都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5考试范围:中考全部内容。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蜷曲(qun) 亵渎(xi) 混为一谈(hn)B.寒噤(jn) 蹒跚(pn) 牵强附会(qing)C.归

2、咎(ji) 间断(jin) 一叶扁舟(pin)D.给予(gi) 搓捻(nin) 吹毛求疵(c)2.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他其实只会做几首谈情说爱的山歌,时而说些哗众取庞的大话罢了。B.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是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C.这里海拨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D.诚然!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3.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2022年3月15日,央视“315”晚会曝光了湖南插旗菜业“土坑酸菜”的制作过程。节目播出后,“老坛酸菜”成为众矢之的,食品安全问题令人堪忧。有人指出:

3、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眼前当务之急是对食品生产企业加强资质审核和加大卫生安全的检查力度。A 众矢之的 B令人堪忧 C雨后春笋 D当务之急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一部人世间,让当代作家梁晓声对读者耳熟能详。但是,对于梁晓声的生平,大多数人或许并不知晓。B俄乌天然气纠纷事件暴露出欧盟能源严重依赖进口,且供应途径过于单一,欧盟国家开始认真反思能源安全这一重大问题。C教育部门应该研究“生本教育”,从中找到改进素质教育的方法,把“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做到位。D不仅中草药能与一般抗菌素

4、媲美,而且副作用小,成本也较低。二、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5-8题。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小石潭记)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

5、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节选自湖心亭看雪)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大约。B.犬牙差互 犬牙:狗的牙齿C.雾凇沆砀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D.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乃不知有汉B乃记之而去及鲁肃过寻阳D及下船惧有伏焉皆以美于徐公A.以其境过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D沙鸥翔集C7.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6、绝。A.大雪接连下了三日,湖中游人和飞鸟都绝迹了。B.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C.大雪接连下了三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D.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和飞鸟都绝迹了。8.下列对甲乙两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甲文描写景物特征非常鲜明,除正面描绘外,还有多处照应,如写小石潭的环境幽静时,前后用了伏笔和照应。B. 甲文的记叙顺序为“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周围气氛”。C. 乙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与江雪一诗“独钓寒江雪”中的“独”字表达的情怀是一致的。D.乙文作者作乙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依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作

7、者对故国的怀念。第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三句皆答,按前两句判分)(2分)野马也,尘埃也, 。(庄子北冥有鱼) ,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官船来往乱如麻,_。(王磐抽天子咏喇叭)(2) 请在杜牧的泊秦淮和刘禹锡的秋词(其一)中任选一首,在答题卡上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4分)答:_四、 现代文阅读(共1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2题。甲 打发无聊的三六九等 陈庆贵世事皆分三六九等,打发无聊亦然。面对无聊,没有能躲过之人,只有打发方式的等次差异。究竟应当如何打发无聊?全民手机时

8、代,打发方式“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多数人选择刷视频、看公众号、打网游、粉“爱豆”、蹭饭局但也有人另辟蹊径,或赵师秀式“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或祝允明式“日斜睡起无聊甚,独倚阑干看树阴”,或朱自清式“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然而,人活着可以不追问意义,但不可以放任无聊如死水;人生本无无聊之事,只有无聊灵魂。无聊给人带来“幸福”抑或“不幸”,完全取决于打发无聊方式的等次。设若把创造视为幸福,无聊也能给人带来幸福。美国有研究发现,无聊可以激发个体生产力和创造力。实验表明,相较于直接完成创意手艺活动的同龄人,经历过无聊任务(将一碗豆子按颜色逐一进行分类)者,

9、在之后的创意任务上表现更佳,后者数量、质量均超前者。问题在于,从打发无聊中收获创造力福利,并非“天上掉馅饼”;无聊之福利,只垂青有准备的智者。英国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无聊的本质是“寻找神经刺激未果”。无聊可让大脑游荡做白日梦,从而产生创造力和解决力。做白日梦可以“暂时舒缓一下”,让人从琐碎生活中暂时解脱出来,但前提是远离屏幕、工作和其他压力来源,直至感到无聊才会有益。别让“太忙了”“没时间”成为托词,学会从冗务中按下“暂停键”,为大脑“格式化”,既堪称打发无聊的上等能力,又可谓从无聊中收获意外福利的重要条件。无聊不等于刻意放松。体验真正的无聊,需要选择一种不需事先刻意规划和全神贯注的活动。现实矛

10、盾在于,这厢,当下众生对手机欲罢不能,既破坏了感知和享用无聊的能力,又无法从手机的绑架中享受欢娱;那厢,人们又甘愿被社会流俗裹挟,深陷过度社交应酬的泥沼不能自拔,寄希望于以群体无聊排解打发个体无聊,结果在“拿无聊当放纵”中娱乐至死。殊不知,乌合之众非但无从享用无聊带来的衍生福利,反而会让打发无聊者打发无聊后,陷入越发无聊的深渊和持续无聊的苦海。(选自杂文月刊2022年第1期,有删改)乙 论无聊:现代人的“专利” 史文德森无聊是现代人的“专利”。可以说,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的快乐与愤怒是保持不变的,然而,无聊感看起来却是与日俱增的,世界明显变得越来越无聊。在浪漫主义时代以前,无聊似乎只是边缘现象

11、只有贵族这一阶层才感到无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聊是身份的象征,只有上层阶级才有无聊所必需的物质条件,故而它是上层社会的特权。随着无聊蔓延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它已不再具有排他性。无聊往往包含了批判性的因素,原因在于它表达了对现况或整个生存状态深切的不满。在法国宫廷里,无聊是君主的特权,如果臣子表达了无聊的情绪,那就意味着君主使其感到无聊。在一个社会或文化中,如果无聊感增加,就表示意义的载体出了严重的问题。意义必须作为整体来理解,我们在一个总体意义下参与社会,无论它采取何种形式,这个总体意义为琐碎的日常生活赋予了价值,它的另一传统名称就是“文化”。许多现代理论家都得出了如下结论:文化已经消失了,并

12、且被诸如“文明”所取代了。如果无聊感增加,可能是因为总体意义消失。 (选自无聊的哲学,有删改)10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打发无聊方式的等次高低,决定着你面对无聊时,它能带来的是“幸福”还是“不幸”。B甲文第段加点的“完全”表示无一例外,突出打发无聊方式的等次的决定性价值。C无聊,是因为人对现况或整个生存状态深切的不满,因而无聊就是一种不满情绪的表现。D乙文第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的方法,具体论证了“无聊往往包含了批判性的因素”。11请简要梳理甲文第段的论证思路。(4分)12甲文和乙文都谈到了无聊所具有的特点,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写作目的简要分析为什么

13、要这么安排。(4分)五、作文(60分)13.我们的人生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咀嚼,咀嚼宽容,咀嚼善良,咀嚼真诚,咀嚼狭隘,咀嚼自私甘甜中有苦涩,苦涩中有甘甜。请以“我们咀嚼_”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要有真情实感;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B卷(共50分)一、 诗歌鉴赏(共4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送魏十六还苏州皇甫冉【唐代】秋夜深深北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1同为送别诗,下列诗句和本首诗表达情感一致的是(2分)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B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C莫愁前路无知己,

14、天下谁人不识君。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2请说说“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这两句妙在何处?(2分)二、 文言文阅读(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薛奎传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涴衣,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徙仪州推官,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渍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节选自宋史薛奎传)注涴(w):沾污。部:统辖;统率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尝: 徐:悉: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3分)之翰怒,欲劾奏之。(3分)5.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薛奎的认识。(3分)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2分)(一)名著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