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3古诗两首教案(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h****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2.13KB
约8页
文档ID:274780575
3古诗两首教案(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_第1页
1/8

3古诗两首教案(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新苏教版三上语文教案”3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 3.感受古诗的意境美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懂诗的意思,体会诗所表达的情感,感受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体会诗意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寻隐者不遇》,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所表达的情感2.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1.老师出示以前学过的一些古诗的画面,让学生观图吟诵这些诗句看看谁背得多,背得好2.启发学生:你是怎样学会这些古诗的?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读古诗、知作者、解题意、懂诗句、悟情感3.过渡语:今天,我们继续运用已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一首古诗,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的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1.听课文录音,让学生注意每个字的发音1 2.指名朗读,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平舌音的字:松、采;翘舌音的字: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ǐ3.学生自读古诗4.出示课文教学挂图,结合图画,让学生想一想这首古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学习古诗,体会感情1.知作者,解诗题1)老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板书课文题目:寻隐者不遇 (2)老师释题 寻:拜访;寻访隐者: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读书人不愿做官,便隐居在乡村山野 遇:碰见;遇上题目的意思:去拜访一位隐居的人却没有遇到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儿等一会儿?) 2.读懂诗意,展开想象 (1)借助画面,理解诗意①学生仔细看图,想一想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 ②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要寻访的人呢? (2)老师精讲 ①先解释难理解的词童子:指未成年的男孩子,这里指隐者的小徒弟言:说的意思师:师父,童子对隐者的称呼只:就,表示肯定的语气云深:云雾迷蒙深,多、浓的意思处:地方;行踪②老师(适时打开电脑课件)逐句解释诗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句的意思:我寻访隐者,在松树底下碰到了一个孩子,那是隐者的小徒弟,我问他师父的去向,他说师父采药去了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句的意思:他就在这座山里,可是由于山上云雾迷蒙,我也不知道师父到底在什么地方3)学生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①你师父干什么去了?②在哪儿采药?③你能找到他吗? 3.齐读全诗,整体理解1)老师放朗读录音学生齐读,朗读时要读出节奏、重音和韵脚2 题目“寻隐者不遇”,重音在“不遇”松下问童子”这是叙述的语句,要用陈述的语气读出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指名把全诗的意思串说一遍3)借助书上的插图或教学挂图,启发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图景,体会诗的意境 4.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全诗1)老师:这首诗采用问答体,是通过寻访者向童子打听隐者的去向、童子作回答的形式写的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但从童子的回答中可以推测出问了三个问题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的感情有起有伏一问:“你师父干什么去了?”这时诗人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而答非所想,心中有点儿失望;二问:“他到何处采药去了?”反映了诗人寻友不遇而急切询问的心情;“只在此山中”,使诗人顿觉会友有望,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三问:“他到底在山中的什么地方?”“云深不知处”,这一回答使诗人只落得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2)引导学生遐想自己是诗人,在松树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老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并逐步背诵全诗四、总结全诗,体会意境这首诗写得有趣、自然松下”,是在山林的一棵松树下面,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和环境童子”,点明了人物松”“山”“云深”,寥寥数字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山高林密、层峦叠嶂、云雾缭绕的图景五 实践活动1.在悠扬的轻音乐声中,学生闭上眼睛背诵古诗接着想象诗境,结合诗意,把自己所想到的情景用笔画到图画本上,再伴着轻音乐默写古诗2.举行一次表演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诗中两个人的语言、神态和动作,自由发挥,进行表演板书设计: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松下/问/童子, (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只在/此/山中, (又有了希望)云深/不知/处 (无可奈何) 课堂作业设计:1.解释加点的字,写出诗句的意思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问:询问我寻访隐者,在松树底下碰到了一个孩子,他是隐者的小徒弟,我问他师父的去向,他说师父采药去了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只:就,表肯定的语气深:多、浓的意思处:地方;行踪他就在这座山里,可是由于山上云雾迷蒙,我也不知道师父到底在什么地方 2.默写古诗《寻隐者不遇》代 作者,,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所见》,理解诗句的意思。

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2.能背诵并默写古诗教学过程:4一、温习古诗,引入新课1.学生齐声背诵上一节课的古诗2.老师导语:《寻隐者不遇》给我们讲了一个诗人去拜访一位隐居山林的人,但没有遇到隐者的故事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古诗,了解一下这首诗向我们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板书:所见)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学习提示:(1)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识记生字3)想一想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2.学生自读古诗 3.学生汇报学习成果 (1)读准字音qí骑zhèn振chán蝉 (2)掌握字形骑”“振”“蝉”为左右结构的字3)请学生根据文中插图,简单说一说诗人看见了什么三、学习古诗,明确方法1.观察课文配图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以及儿童手上的鞭子联想,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牧童)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2.揭题,解题1)解释题目: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他停止唱歌,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

这一切让一个叫袁枚的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2)介绍作者:袁枚,清代文学家,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3.品悟古诗1)学习诗句,理解诗意5 ①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观察图画,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儿读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振:振动、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很嘹亮樾:树阴 老师补充:“林樾”指茂密的树林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嘹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回荡) 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②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所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查字典,说说“意欲”“捕”在诗中的意思 意欲:心想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读全句,看看牧童听到知了的叫声后,是怎样做的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牧童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停止唱歌,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 “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老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的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

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举起,做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地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③指导学生自读自悟诗句和诗意这首诗大致的意思: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中回荡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急忙停止唱歌,在树下站住 ④读诗句,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①听录音,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6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②指导朗读,读出牧童唱歌时悠然愉快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时动作和神态的变化朗读第一句时,要想象牧童放牛归来骑在黄牛背上,大声地唱着歌的样子,读出悠然愉快的情调读第二句时,要想象牧童走着走着,听见树上鸣叫的知了,想去捉它,马上停止唱歌,静静地站在树下盯住那只知了的神态,读出动作神态的突然变化,表现牧童的灵活机敏学生自己练习——老师指名读——老师评读指导——学生练读) ③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四、欣赏古诗1.老师引导欣赏1)第一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2)第二句诗是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机灵敏捷的动作和神态的变化,都是通过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进行描写的,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了一幅“捕蝉图”。

3)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使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形象跃然纸上 2.学生展开想象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配乐诗朗诵,边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3.感受意境,精练强化谈谈刚才想象到的意境,试着编故事同桌试编,全班交流、评议) 五 总结全文1.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活泼机灵、天真可爱)2.老师小结: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一个夏天的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语言清新流畅,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3.朗读全诗,背诵全诗板书设计:所见 清·袁枚课堂作业设计:1.组词牧(放牧) 骑(骑马) 振(振奋) 2.填空《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的中午诗人所见到的情景语言清新流畅,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 3.解释加点的字词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振:振动、回荡樾:树阴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意欲:心想;想要鸣蝉:正在鸣叫的知了 4.默写古诗《所见》所见代 作者,教学反思:备课资料:作者简介8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治今河北涿州)人。

其诗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以五律见长,注重词句锤炼,刻苦求工,“推敲”的典故即由其斟酌诗句“僧推月下门”或“僧敲月下门”而来其诗在晚唐、宋初和南宋中叶颇有影响有《长江集》代表作品有《剑客》《题李凝幽居》《寻隐者不遇》等袁枚(1716~1798),清代文学家字子才,号简斋、随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诗多写“自得之性情”,以新颖灵巧见长而独具个性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为乾隆三大家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若干种,今人辑有《袁枚全集》代表作品有《所见》《祭妹文》等苏教版五年级上册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古诗两首之所见 教学设计授课教师:陈雪授课地点:骆家庵小学授课时间:2016.9 3、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3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