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最全汇总

资****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79.99KB
约27页
文档ID:274757924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最全汇总_第1页
1/27

精品名师归纳总结高中历史必修二学问点最全汇总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 古代中国的农业明白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 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即人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燃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这种耕作方式被称为 “刀耕火种 ” 或“火耕”2) 耜耕:随着松土工具耒耜的显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 “耜耕”或“石器锄耕 ”阶段商周时期,显现了青铜农具由于青铜比较宝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 木制的耒耜和石锄、 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3) 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头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步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懂得古代小农经济 〔自然经济 〕的基本含义(1) 形成缘由 〔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显现和牛耕的逐步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相伴着封建土的私有制的确立, 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个体小农经济逐步形成2) 特点: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生产主要是为满意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3) 作用:小农经济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进展的主要动力 ;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富强和封建政权的安危4) 位置和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位置自然经济的坚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进展缓慢和长期连续的重要缘由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名师归纳总结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进展明白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 丝织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距今四五千年, 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商朝时已有了织机, 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西周时能生产出斜纹提花织物唐朝丝织技术高, 以轻巧精深著称, 仍吸取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 织锦吸取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图案生动活泼 明清中心或的方官府设在苏杭等的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 特殊是细密精致的缎, 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丝织工具有花楼机2) 冶金技术:① 冶铜技术: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就把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富强时期,代表作有商朝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② 冶铁技术: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东汉杜诗创造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在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 16 世纪以前始终领先世界3) 制瓷业:中国是瓷器的家乡 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至唐朝, 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宋代制瓷技艺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的,并显现了五大名窑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闻名的瓷都3、古代中国的商业进展明白“市”的形成与进展(1) “市”的形成: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集合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 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治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名师归纳总结(2) “市”的进展: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 “草市”也更加普遍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宋代最闻名的四大商业名镇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闻名商帮商业城市: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闻名的商业中心。

南方经济的进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富强的大都会闻名商帮:明清时期,一些的方仍显现了的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 “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懂得“重农抑商 ”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重农抑商 ”政策:(1) 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 “重农抑商 ”政策2) 基本含义:国家要勉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进展 〔3〕目的:爱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的租征收,稳固封建统治〔4〕影响:对于爱护小农经济、稳固封建制度、爱护国家统一,起了很大作用,但也抑制了工商业的进展海禁”政策:(1) 基本含义:A 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明太祖担忧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下令实行 “海禁”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名师归纳总结B 清初,为了应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政府厉行海禁, 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 又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实行 “闭关锁国 ”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 影响:不仅阻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存,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进展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明白 19 世纪六七十岁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19 世纪六七十岁月,一些官僚、的主、商人,开头投资创办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的区, 如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明白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初步进展的主要史实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进展1) 缘由: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2) 表现: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进展不仅表现在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而且仍表现出由沿海向内的的扩展3) 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气,开头登上历史舞台熟悉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A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涌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头解体 ;B 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C受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2、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进展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名师归纳总结明白民国初期民族工业进展的主要史实民国初期, 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业, 获得一个快速进展的短暂春天。

1) 缘由:A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展扫除了一些障碍B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嘉奖进展实业, 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C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的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展D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临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入侵,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展供应了有利的外部条件2) 表现: 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进展其中,面粉业和纺织业进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相当进展涌现出一批闻名的实业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周学熙等明白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进展的主要史实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进展缘由:国民政府开展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勉励进展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明白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进展的状况抗战时期: 1937 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民族企业遭受空前残酷的打击缘由:A 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民族企业,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名师归纳总结B 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掌握国民党官僚阶层借此掌握经济命脉, 压榨民族企业, 从而使官僚资本快速膨胀, 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缘由:A 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B 官僚资本也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C国民政府仍不断增加苛捐杂税,并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造成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20 世纪 50 岁月至 70 岁月我国探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明白“一五”方案的建设成就1953 年,国家第一个五年方案开头实行第一个五年方案优先进展重工业,在其实行期间,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我国开头转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懂得三大改造(1) 内容:依据第一个五年方案,在进展重工业的同时,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2) 意义:到 1956 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明白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名师归纳总结1956 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依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 大会提出, 当前国内的主要冲突是,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冲突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快速进展的需要, 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意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冲突。

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气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明白“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 ”运动:1958 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的总路线会后,全国掀起 “大跃进 ”的高潮 “大跃进” 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大跃进 ”运动反映了宽阔人民迫切要求转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无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在 “大跃进 ”运动进入高潮时,中心政治局又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安排熟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反了经济进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进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显现纷乱 1959—1961 年,我国显现了建国以来最严峻的经济困难是党在探究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峻的失误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1978 年 12 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重新确立明白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 “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我国的改革开放从今拉开序幕熟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名师归纳总结A 终止了我国长期以来的 “左”倾错误的束缚B 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C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的宏大。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