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定风波·自春来【作品简介】 《定风波·自春来》由柳永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首伤春怨别的恋情词上阕表达这一痴情女子别后百无聊赖的情形惨绿愁红”,以怨妇的眼光,春色均着“惨愁”之色调人憔悴,不梳妆,都只缘“薄情一去,音书无个”,直接写怨别伤春思妇的愁苦情状及缘由下阕写怨妇的心理活动系内心独白,坦露她的一片痴心,以及对爱情的渴望,实在而又单纯全词通俗真实,富人情味和朴实美 这首词的语言生动地表达出柳永“俚词”的特点柳永在语言上的“俚”和他“变旧声,作新声”,制作了大量的慢词一样,是他在词的进展上作出的奉献 【原文】 《定风波·自春来①》 :柳永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②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③,终日厌厌倦梳裹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⑤,悔当时、不把雕鞍锁向鸡窗⑥,只与蛮笺象管⑦,拘束教吟课镇相随⑧、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解释】 ①定风波:唐玄宗时教坊曲名。
又名《定风流》、《卷春空》、《定风波令》、《醉琼枝》 ②是事可可:对什么事情都不在意,无兴趣一切事全模糊过去可可:寻常③暖酥:喻皮肤光泽细白腻云亸:油亮乌黑像云瀑的头发低垂亸(duǒ):下垂④无那(nuǒ):无聊⑤恁:这样,如此⑥鸡窗:指书窗或书房语出《幽明录》:“晋兖州刺史沛国宋处宗尝得一长鸣鸡,爱养甚至,恒笼着窗间鸡遂作人语,与处宗谈论极有言智,终日不辍处宗因此言巧大进《艺文类聚·鸟部》卷九十一引)⑦蛮笺象管:纸和笔古时四川所产的彩色笺纸称蛮笺象管:即象牙做的笔管⑧镇:经常,久长 【赏析】 这首《定风波》表现的是被情人抛弃者的一腔闺怨词从春来写起:“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自从春天回来之后,他却始终杳无音讯因此,桃红柳绿,尽变为难过触目之色,即“惨绿愁红”;一颗芳心,整日价竟无处可以安放尽管窗外已是红日高照、韶景如画,可她却只管懒压绣被、不思起床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之美景反衬出“犹压香衾卧”的惨愁长期以来不事装扮、不加保养,相思的苦恼,已弄得她形容憔悴,“暖酥”皮肤为之消损,“腻云”头发为之蓬松,可她却丝毫不想稍作梳理,只是愤愤然地喃喃自语:“无可奈何!恨薄情郎一去,音书无个。
接下来,词人让这位抒情女仆人公站出来直抒胸臆:早知这样,真应当当时就把他留身旁我俩那间书房兼闺房的一室之中,他自铺纸写字、念他的功课,我则手拈着针线,闲来陪他说话,这种乐趣该有多浓、多美,那就不会象现这样,一每天地把青春年少的光阴白白地虚度! 词的上阕重以景衬情,描写人物的外表现下阕则深入到抱负情趣写内心的懊悔和对美妙生活的憧憬头三句,点明“悔”字,反映出这位少妇的懊悔之情继之,又用“锁”字与此相衬,衬托出感情的真挚、热闹与性格的泼辣 中六句是对抱负中的爱情生活的设想和追求他们坐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吟诗作赋,相互学习,终日形影不离然而现实却是冷酸无情的,多少个被情郎抛弃的青年女子无边的苦海中虚度着大好的青春年华柳永代她们发出了心中的呼声:“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结尾三句明确责示对青春的珍惜和对生活的喜爱仆人公的抱负就是让心上人安平稳稳地吟诗诵书,自己一旁温存相伴,过一份静谧、温馨的正常人的生活 【讲解】 这是一首写爱情的词篇,具有鲜亮的民间风味,是柳永“俚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首词以一个少妇(或妓女)的口吻,抒写她同恋人分别后的相思之情,刻画出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妇形象。
这首词具有深厚的民歌风味它不仅吸取了民歌的特点,保存了民间词的风味,而且还具有鲜亮的时代特色没有实行传统的比兴手法,也不运用客观的详细形象来比方和示意自己爱情的炽烈与坚贞,而是实行感情的直接抒写和咏叹词中,感情的奔放热闹带有一种赤*无遗的颜色,明显地具有一种市民性这是柳永生活时代都市高度富强的客观反映 从思想上看,这首词明显带有市民意识市民阶层是伴随着商业经济的进展而壮大起来的一支新兴力气它较少封建思想的羁縻,也比拟敢于抵抗封建礼教的压迫男女授授不亲”的封建时代,它表现出一种新的思想面貌,反映文人词里,就形成了《定风波》中这位女性的声口:“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这首词的另一特点是语言通俗,口吻自然,纯用白描,这说明柳永在向民间词学习方面获得了巨大的胜利他扩大了“俚词”的创作阵地,丰富了词的内容和词的表现力以深切的怜悯,抒写了沦落于社会下层的歌伎们的思想感情,反映了她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憧憬,以及内心的苦恼与懊悔上片融情入景,以明媚的春光反衬人物的厌倦与苦恼心情下片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反映歌伎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这首词是柳永俚词的代表作之一。
柳永以前,词坛根本是小令的天下,它要求含蓄、文静到了柳永,他创制了大量的慢词长调,铺叙展衍,备足无余柳词所写的一对青年男女,实际上是属于市民阶层中的“才子佳人”,是功名未就的柳永自己和他青楼中的恋人的化身所以,为了要表现这样的生活和心态,柳词就采纳一种从俗的风格和从俗的语言 柳永的这种文学追求和他的生活经受亲密相关宦场失意后落魄文人和知书识文的风尘女子极易产生共鸣,这首词就是这种共鸣的产物难怪元曲大家关汉卿会据此把柳词摆上舞台,用另一种方式传唱这种非正统的精神 对于当时的市民群众来说,也唯有这种毫不掩饰的热切恋情,才是他们倍感亲切的东西因而,这种既带有些俗气却又非常真诚的感情内容的词作虽得不到正统文人的认同,却能市井间不胫而走,以至到达凡有井水饮处皆能诵歌的地齿从艺术上看,这首词是对传统词风的一种俗化 【介绍】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性的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进展有重大影响更多唐诗宋词赏析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