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彦波丨中国古代舆图上的“天下观”与“华夷秩序” 管彦波丨中国古代舆图上的“天下观”与“华夷秩序” 中国古代舆图上的“天下观”与“华夷秩序”——以传世宋代舆图为考察重点 管彦波 内容提要:古之舆图,并非一些看似简单的线条、符号的拼缀,而是时人表述其所认知的政治空间、地理空间和文化空间的一种最直接的方法在中国古代对世界地理空间的认知中,由“华”与“夷”构成的“天下”作为最大的空间单位,它在地图上主要以“禹迹”图和“华夷”图两个主要的系列传承发展,平面展开则以华夏核心区域为中心而逐渐延展,凸显的是以“天朝上国”为中心的天下相对于中心的四夷部分,其范围是模糊而不确定的,它可以到人们认识或想象的边缘地带地图绘制中详近略远、重中心轻边缘,或者对未知地域空而不绘的处理方法,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古代地图的绘制还是以客观认知的地理范围为基础由近及远不断延展,但对“华夏”之外“四夷”部分的处理还是有明显区别的关键词:中国古代;舆地图;天下观;华夷秩序作者简介:管彦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资源环境与生态人类学研 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三峡大学民族学院楚天学者讲座教授,主要从事民族历史地理、生态人类学研究。
对地理空间和周围族群的认知,早在先秦时期的《山海经》、 《尚书·禹贡》、《礼记·王制》等历史地理文献中,我们的先民就开始了大胆的探索,并逐渐形成以“天圆地方”说为基础、以“五服结构”为主体的圈层认知模式在这个认知模式中,对宇宙空间的认识,人们相信昊昊上天是圆的,苍茫大地是方的,即“天圆地方”与这种层级式的同心圆地球天体认知相对应,古代中国人在世界秩序的建构中,拟构了由“天下”与“畿服”共同构成的政治、地理和文化空间模式此模式中,“天下”作为最大的空间单位,它是以大小九州的空间概念和华夏文化的中心地位为前提而形成的,它主张中国居天下之中,而受命于天的“天子”又居中国之中,四夷则居天下之边缘,中心与边缘构成天下,“中国”与“四夷”构成“天下一家”在这种世界秩序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华夏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在制度上则以“五服九畿”制为蓝本确定下来 那么,古人对世界地理空间的认识在地图上是如何呈现的呢?我们知道,“图经书纬”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传统,早在古史的传说时代,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和女娲就非常关注“民生工程”,亲自持规、矩等测量工具,对本族群生存的环境进行观察和测绘;黄帝和蚩尤两大部落联盟跨地域大战,黄帝凭其臣子史皇所绘制的地形物象地图指挥调度,才打败了蚩尤。
又据《史记·夏本记》记载,大禹治水,经常是“左准绳,右规矩”,手执测绘工具,“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划华夏为九州,用铜铸九鼎,鼎上镌有各地的物 产、山水图案,这种图案可能就是我们可追溯的上古地图后人把大禹“铸鼎象物”之图称之为“九鼎图”,把大禹踏访的足迹称为“禹迹”如果说“九鼎图”是上古中国人对地理空间认知的一种直观反映,那么,先秦之后沿此模式发展起来的“一统图”、“禹迹图”、“华夷图”则可以说构成了中国古代舆图发展的最为基本的层面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古代的文化遗产中,相对于浩繁的文献典籍而言,诸如晋代裴秀按照“制图六体”之法绘制的《禹贡地域图》、唐代贾耽的《海内华夷图》等“天下大势图”并没有传承后世,存世较早的“中国”地图,可以追溯到宋代的《华夷图》、《禹迹图》、《地理图》、《九域守令图》等地图所以,我们将以两宋时期的传世地图为考察重点,对中国古代舆图上所呈现出来的“天下观”与“华夷秩序”进行初步的考察 一、以“华夷”、“禹迹”为代表的“天下”舆图 一般而言,中国古代的“天下”舆图,大致有“禹迹”(禹域)和“华夷”两个基本的系列,相应的,其所描绘的“天下”的空间范围也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主要限于长城以内,一类则包举长城内外。
我们先来看“禹迹”系列这个系列最早可以追溯到“九鼎”地图相传,大禹治水踏访过很多地方,人们把“茫茫禹迹,画为九州”据《左传》记载,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 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 禹铸九鼎,与地图的产生关联起来之后,西晋裴秀编撰《禹贡地域图》,它是中国目前有文字可考的以疆域政区为主的第一部历史地图集,可惜图已失传目前中国传世的第一部历史地图集当推北宋税安礼撰、南宋赵亮夫增补的《历代地理指掌图》,该图集作为一部带有地理总志性质的重要文献,一共由《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历代华夷山水名图》、《〈禹贡〉九州图》、《帝喾九州图》、《虞舜十二州图》、《商九有图》、《周职方图》、《春秋列国图》、《秦郡县天下图》、《西汉郡国图》、《东汉郡国图》、《三国鼎峙图》、《隋氏有国图》、《唐十道图》、《萧齐南国图》、《元魏北国图》、《圣朝太宗统一图》、《圣朝元丰九域图》等44幅图组成,大多数图幅是以《禹贡》“九州”为基础编绘的在传世宋代地图中,《九域守令图》中的“九域”,指的是大禹所划分的“九州”之域,图之寓意是要守好这片土地。
《禹贡九州疆界图》、《圣朝元丰九域图》、《帝喾九州之图》、《禹贡所载随山浚川之图》、《禹贡九州及今州郡之图》、《九州山川实证总图》等地图,也是以“禹迹”和“九州”来表示重点图绘的区域相对于“禹迹”系列而言,“华夷”系列所描绘的空间范围则要大得多舆图“华夷”之名较早见于唐代贾耽的《海内华夷图》,传世宋代《华夷图》亦本于《海内华夷图》在宋代绘制的地图中,《历代地理指掌图》中的《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历代华夷山水名图》、《太祖皇帝统一之图》、《圣朝 化外州郡图》、《唐一行山河两戒图》,《佛祖统纪》中的《东震旦地理图》,石刻《舆地图》,黄裳的《地理图》,倪朴的《古今夷夏图》等地图,基本上都可以算是属于“华夷”系列的“国图”对于宋代“禹迹”、“华夷”观念下的各种“天下大势图”,我们不准备一一铺陈叙述,但为后文讨论的方便,先作一个简表上表所列之的宋代天下大势图,除了《淳化天下图》已经不存,只能从相关文献记载知其大概之外,其他各幅地图,或依靠图书得以保存,或者是图的载体——石碑尚存,或者是石碑不存,但存有拓片,地图上基本的地理要素尚比较清晰,是我们了解宋人的思想、观念可以依藉的资料这些颇具代表性的地图,无论“禹迹”系列还是“华夷”系列,其所涵盖的空间范围均远超过宋王朝实际控制的疆域范围,或者说它并不是客观地反映宋王朝完全掌控的地理空间,而更多的是代表时人在对历史地理空间认识基础上的一种“天下观”和“华”、“夷”构成的天下体系。
那么,宋人对历史地理空间是如何传承和认知的呢?作为文明古国 之中国,其人文根基中最坚实的是历史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中,历代君王君临天下,以“体国经野”之道对王朝政治地理空间进行划分时,其依托的核心区域是传说中大禹治水踏访过的地区,即《尚书·禹贡》所别之“九州”,此核心区域作为古代王朝地理学考察的重点区域,是人们所认知的政治空间、地理空间,也是历史文化的空间在古代王朝发展史 中,后朝修前朝史,作为一种象征王统承袭的国家行为,代代相因与此相关的以地图为主的图像叙事,则是历史地图的绘制关于古代以疆域政区为主的历史地图集,宋之前有裴秀的《禹贡地域图》据文献记载,《禹贡地域图》共18篇,年代上自《禹贡》时代下至西晋初年,所覆盖的内容从上古之九州到西晋的十六州,实际上图绘的是各朝代政区沿革宋代以降,虽然两宋王朝难以实现疆域一统,但承袭古代的传统——继续书写汉唐旧疆、祖宗之疆,仍是强烈表达合法王朝身份的一种象征在《历代地理指掌图》中,共编绘了上自帝喾下至宋朝各个历史时期的地图44幅,这些地图大多以《禹贡》“九州”为基础绘制,但首幅《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则绘制了宋代全国27路及古今州郡的分布大势,带有总图之性质。
提到历史地图,让我们联想到宋代绘制的石刻地图——《帝王绍运图》这是一通强调宋朝“正统”地位的石刻地图,也是我国古代唯一仅存的石刻帝王世系图,图碑为上图下文布局,上图分左中右三路列出自黄帝至南宋理宗为止的13个朝代、247个帝号、195个君王的世系图谱,中轴主体为“正统”王朝,左路为“秦六国”,右路为“春秋十二国”、“东晋夷狄杂处中夏”(五胡十六国)下部500余字的释文,主要是对古代“世道之理乱,王统之离合”的评述 在宋代绘制的《历代地理指掌图》中,有不少是涵盖“禹迹”和“华夷”系列的天下大图其中“华夷”系列中的《古今华夷区 域总要图》、《历代华夷山水名图》、《圣朝化外州郡图》、《圣朝元丰九域图》、《太祖皇帝统一之图》和《唐一行山河两戒图》等地图,与宋代石刻《华夷图》、石刻《舆地图》和《佛祖统纪》中的《东震旦地理图》等地图有一些关联性相关学者研究认为,“大约在宣和三年(1121年)或稍晚一些时候绘制的《东震旦地理图》上的海岸线、河流、长城等的形状,与今保存在西安碑林中于伪齐阜昌七年(1136年)刻石的‘华夷图’颇有相似之处;还与《历代地理指掌图》中的‘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圣朝元丰九域图’、‘太祖皇帝统一之图’等的轮廓很相似。
据此可以认为,‘东震旦地理图’与‘华夷图’、‘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圣朝元丰九域图’及‘太祖皇帝统一之图’等,都是根据同一底图绘制而成的,并且这幅底图很可能就是唐代贾耽的‘海内华夷图’”在“禹迹”系列中,如上所言,《历代地理指掌图》中的大多数图幅都是以“禹迹”为基础绘制的,实际上这个系列在宋代传世地图中,石刻《禹迹图》、石刻《九域守令图》、石刻《地理图》也是比较典型的 上述的“禹迹”系列和“华夷”系列地图,虽然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差别,但它们作为宋人所绘制的天下大势图,事实上代表时人对天下的认识,地图中蕴涵着宋人的“天下”观念谈到天下观,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对天下的认识,有一个基本稳定的认知模式,这个模式较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区域地理著作——《尚书·禹贡》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尚书·禹 贡》,打破当时各国的政治界限,以荆、衡、岱、太华四山,河、济、淮、黑四条河流和海为分界标志,把当时的国土划分为冀、青、兖、徐、扬、豫、雍、荆、梁等九州九州所覆盖的范围大致都是指阴山山脉以南和辽河中游以西南,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以东、南岭以北的中国大陆九州的范围,作为之后的历史地图着重描绘的区域,在《历代地理指掌图》中也不例外,宋代的传世天下大图中也是如此。
在《禹贡》的最后一个部分,作者“随山浚川,任土作贡”,以京畿为中心,制定出逐级控制和管理的“五服”结构,即甸服、侯服、绥服、要服和荒服这样,以九州空间概念和“五服”结构组成的了一个完整的天下体系先秦之后,人们在地图上反复刻画的天下空间,基本上就是由此衍生而来的 回到本文的论旨,我们看到传世的宋代天下地图,无论是“禹迹”系列还是“华夷”系列所呈现的天下空间,基本上都是从先秦时期的天下观念发展而来的不过,这当中有几点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是宋时期地图所描绘的天下,核心部分是九州的范围,尽管在两宋时期,由于受到辽、金、西夏、大理、吐蕃等周边政治势力的挤压,宋王朝的实际管理与控制范围已远远小于唐王朝,但对传统九州疆土上各种地理要素的描绘,仍沿袭的是一种历史的做法,甚至还幻想恢复祖宗之疆土二是以自我为中心对天下地理空间的图绘中,在地图上所呈现的地理要素,依旧是详中心,略边缘,反映的 是对地理空间认识的程度三是由“华”和“夷”所组成的天下地理空间中,各图幅对华夷界线的处理,或者说对核心区域与边疆地区的处理中,仍然明显地看出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这我们在下一部分的分析中,将重点讨论 二、舆图上“华夷秩序”的安排与书写在中国古代的 民族地理观念中,基于先秦时期的“华夷五方格局”理论而形 成的族群地理空间,“华夏”周边的“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