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配套中学教材全解工具版—第九专题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

金诺****简谱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3.50KB
约2页
文档ID:274442513
配套中学教材全解工具版—第九专题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_第1页
1/2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作者档案】苏轼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人苏洵之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第后考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中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累官杭州通判,知密、徐、湖三州神宗元丰三年(1080)御史台兴“乌台诗案”,苏轼被以“谤讪朝廷”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祐初,哲宗年幼,高太后主政,起用反对熙宁变法的旧官,苏轼受到太后特别的器重,累官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但苏轼又不赞成司马光尽废新法,因政见不合,就主动请求出知杭州、颍州等地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改元绍圣,罢“元祐党人”,苏轼于绍圣初年(1094)四月以“讥斥先朝”罪贬知英州,尚未到达贬所,八月又贬惠州,绍圣四年四月再贬儋州在儋三年,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徽宗朝立“元祐党人碑”(罪人碑),苏轼碑上有名高宗朝才得正名,赠太师,谥文忠苏轼思想比较复杂,主儒术而不迂腐,参佛老而不沉溺性格坦率真诚,随缘自适博擅众艺,著述繁富,他的诗、文、词都代表宋代文学的最高水平他的书法也好,后人对宋代书法“苏黄米蔡”之称,苏轼居首。

他还是北宋文人画(水墨写意画)的代表画家相关链接】论苏轼词风的形成苏轼是宋代文化孕育出的旷世奇才,历经磨难而笑对人生,他的思想自由、品格坚贞,他的文章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止;他的诗如天地奇观,富含哲理,包含才气,于境无所不收,于情无所不畅;他的词作更如天风海雨,气势磅礴,引领豪放先河,然其婉约词也独树一帜,读之极尽缠绵清婉 清人陈廷焯说:“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绝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盖仿九品论字之例,东坡诗文纵列上品,亦不过上之中下若词则几为上之上矣,此其平生第一绝诣这一评论为中肯之论,他的诗文创作虽然不挫于人,而他的词作更是冠绝一世此所谓“绝诣”就是指苏轼的创作在词史上自成一家,他以自己独到的创作,一方面为词作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走出了一条“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创作坦途,另一方面也在词史上起到了开派的意义 苏轼的词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形成这样一种词风格局,这是由于当时北宋历史条件客观性决定的北宋初年,由于当时社会进入一个相对安定的时期,加之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措施,使得北宋的经济出现了短暂的繁荣而统治者又鼓励官僚“多积金钱田宅以遗子孙,多置歌儿舞女以终天年”,使得整个社会形成了享乐之风。

而产生于酒宴歌舞,青楼画阁之间的“娱宾遣兴以佐清欢”的词作也走向了浓艳媚俗之境,置身于时代漩涡中的苏轼,以敏锐的洞察力,深刻认识到北宋王朝表面的浮华,掩盖不了积贫积弱的现实局面因而政治上的“荡涤振刷”在所必行,文艺服务于政治革新的要求,也日益迫切苏轼不能容忍为适应统治阶级享乐生活,而“穷风月,弄花草”的西昆体的泛滥,也不能容忍柳永等人把词作引入“浅斟低吟、依红偎翠”的狭小天地之中于是苏轼奋而振臂,高举“有为而作,言必中当时之过”、“庶几有补于国”的大旗主盟文坛,毅然把北宋诗文运动迅速推进到词的领域之中于是苏轼向门人宣称:“今方太平之世,文士辈出,要使一世之文有所宗主,昔欧阳文忠公常以是任付于某,故不敢不勉从而以自己的诗词革新理论和实践,革故鼎新,推动了词界革命,指出了向上一路,给北宋以来华靡柔婉的词坛带来了豪健俊爽之气,其境界终开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苏轼对词体的全面革新,提高了词体的地位,使宋词能与唐诗并列而无惭愧之色南宋胡寅经说过:“词至东坡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约之度,使人登高远望,举首高歌,逸怀浩气超于污垢之外于是花问为皂隶,而耆卿为舆台矣”词至此为之大变。

在此之前,词为应歌之曲而作,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月下的伤别,孤独寂寞的惆怅,婉约而细腻至苏轼起,始发纵横磊落豪放之胸怀,昂首高歌,充分体现了作者本人的人格个性如《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写狩猎、写怀古、写尚武胸怀,雄浑博大的境界,表现出豪迈奔放的个人性格及其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词之有苏轼,犹诗之有李白,苏轼运用旷古罕有的天才创造力,采集新的创作体裁,开辟新的词境,他无愧于宋时文坛领袖的尊称苏轼改变了过去那种以歌妓口吻作词以便女声演唱的传统,把词的体裁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营养,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有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所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和缘起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题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据此“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都是很好理解的了再如《定风波》词序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为世人描写了一轴恬淡、闲适,又不畏风雨,豪气冲天的人物素描,更有助于观者对其词的理解。

苏轼的词中无不蕴涵着对人生的种种思考,对宇宙与人生的理解,对理想与现实的顿悟,使其风格更为丰富多彩在苏轼的词中,豪放与婉转这两种风格并不相互排斥,他的一些词作刚柔相济,可用苏轼自评其书的话“刚健含婀娜”来概括苏轼的为人,情至深,义至重,于宇宙人生万物,感受极敏锐,而见理极深刻,加之才气过人,常以潇洒之笔写出,似不着力而为世人以为旷达,实则苏词中悲感最深,如《江城子》为悼亡之作,将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置于生死两茫茫的人生空漠的叹喟中,至死不渝的真情,让人凝思冥想,心有戚戚又如《蝶恋花·春景》是一首伤春词,“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是广为传诵的佳句王世禛的《花草蒙拾》说“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高风绝尘乃是苏轼词风的主导倾向,即一种超越世俗尘虑羁绊的丰神韵致和对人生领悟之中的审美境界从苏轼的词中我们不难感受这一层面宇宙与人生这是一个沉重的带有根本性的话题,“阆苑先生须自责,蟠桃动是千秋不知人生苦厌求苏轼在带有浪漫的神话色彩中,触及了宇宙无限与人生短暂的深刻矛盾草头秋露流珠滑”隐含着人生短暂的叹息,意味着对生命永逝的伤悼苏轼对于岁月流逝,时不待我的自然规律异常敏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此生此时不好长,明月明年何处看”。

这种对于人生短暂的慨叹,与惜花伤春,同样表现出对生命本体的忧思但是苏轼并非一味慨叹,他在《赤壁赋》中就从宏观角度提出了一种达观的诠释:“自其不变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在他的词里常常表现出对人生,对生活的热爱,就是与这种达观的态度相表里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邻里的和睦,妇女的勤劳,农村欣欣向荣的景象,跃然纸上这情景的背后正是苏轼对现实人生,对他所承担角色的热爱与用心,即使身处逆境我们仍能看到他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乐观向上的精神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还有更多的作品写对人生的品味,像“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的潇洒,“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欣慰文本探究】 赏析“回首向来萧洒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提示】“回首向来萧洒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三句复道心中事,含蕴深邃表面上似乎是说,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天晴后,回头看看“萧洒处”,刚才还是大雨,现在已经天晴了,大自然就是这样,月圆了就缺,缺了又圆,反复循环雨后便是天晴,天晴后便是下雨如此循环,难道不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吗?佛说“菩提本无树,明净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当你心静如湖水,全不在意外在事物的得失时,你便可以领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快乐了。

实际上,“风雨”比喻词人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萧洒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是用陶渊明的“归隐”之意,而“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说,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显然,这里的主要心态是旷达,主要意向是隐逸 “回首向来萧洒处”,既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处,也是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词人反思的结果是:“归去”这里表达了对陶渊明退隐躬耕生活的仰慕但是他追求的是内心的退隐;所归之处是能使他灵魂得以安宁的精神家园自然和仕途有晴有雨,有顺境有逆境词人始终泰然自若一蓑烟雨任平生”,潇洒镇静中带些抗争,也是一种执著;“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对此的升华正因如此,词人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也无风雨也无晴”中蕴涵作者心静如湖水,不在乎外在事物得失的心理状态。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