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巩乃斯的马【作者档案】周涛简介周涛,1946年3月15日出生,诗人、散文家祖籍山西,少年时随父迁徙新疆1969年毕业于新疆大学中文系,已出版诗集、散文集二十多种,深受读者喜爱1982年,他的诗歌《野马集》发表,以《野马集》为代表作的新边塞诗以苍劲沉郁的气色笼罩了20世纪80年代西部诗坛,周涛被誉为“新边塞诗的扛旗人”曾获全国诗集奖和全军八一奖,1998年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相关链接】作家周涛得名的原因周涛1946年3月15日生于山西潞城县马场村产时历昼夜不生,其母精疲力竭女军医每半小时注射一次药,毫无效应守护者束手无策,木然静待不知哪位好心肠者出主意去访接生婆,门外姗姗走进一老妪,从容上炕,在产妇的腹部由上而下赶按数次,突然一长大而健壮的婴儿呱呱坠席,头发乌黑,哭声洪亮,众皆惊异,神秘不解因产时历时长,陷入极端痛苦之中,令人惊心失魄,似沉入惊涛骇浪,故名涛周涛对巩乃斯草原的情怀1970年,作者之所以会来到巩乃斯草原,是因为要到这里的一个农场接受“再教育”来到巩乃斯,作者“第一次触摸到了冷酷、丑恶、冰凉的生活实体,不正常的政治气候像潮闷险恶的黑云一样压在头顶上,使人压抑到不能忍受的地步。
强度的体力劳动并不能打击我对生活的热爱,精神上的压抑却有可能摧毁我的信念军旅作家周涛三十多年前就把家安在了西部他把一生都托付给了西部他对西部的了解,使他已经超越激动而归于平静他把这种“平静”的意境,结合西部的粗犷以及自身为军人的刚直,深深地融入了他的散文里,使他的散文散发着灵气,处处洋溢着军人的阳刚之美,令人读后不由得热血沸腾,豪气顿生文本探究】1.《巩乃斯的马》赏析《巩乃斯的马》借助于对马的形象的描绘,表达了一种对不受羁绊的生命力与进取精神的向往与渴求文章以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了马的优美形象、崇高品性,揭示了马作为人类朋友的特殊品格:奔放有力而不凶暴,优美柔顺而不懦弱,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和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并揭示了马与人类的艺术和历史生活的密切关联,认为骑兵和马车虽被淘汰,马却不会被取代,它有它的价值,而历代名马的筋骨、血脉、气韵、精神,那种“龙马精神”也会永远传下去,不会消失作者是在“文革”期间政治气候极端险恶时,在巩乃斯大草原的农场里,体验到巩乃斯的马的品格的马给作者以勇气和幻想,从马的世界里,作者找到了奔驰的诗韵,感受到生活不朽的壮美通过对马的观照,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美好精神的向往、追求。
正文还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名马需要辽阔的草地才能驰骋,创作也要摆脱各种束缚限制,需要广阔自由的环境作品通过以下方法揭示马的特殊品格:(1)比较将马与牛、骆驼和毛驴等动物进行比较,从形象、品性和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揭示马与众不同的特点:它在广阔的草原上是“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虽然接受了文明的洗礼,却仍然保持了自由的生命力,是人类的朋友而非奴隶,兼得文明与自然之长:“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它优美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故而认为“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很显然,马的形象寄托了作者自己对不受羁绊的自由的生命境界的追求2)以浓墨重彩,描绘了三幅巩乃斯的马的壮阔图景:一幅是巩乃斯大草原雪夜驰马图,作者1970年在一个农场接受“再教育”时忍受不了精神上的压抑,在冬夜空旷的雪野上纵马狂奔:“随着马的奔驰、起伏、跳跃和喘息,我们的心情变得开朗、舒展,压抑消失,豪兴顿起……感受自由的亲切和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是何等的痛快舒畅啊!”马的狂奔与人的情感的宣泄合拍,生命的强力冲动抗拒着阴暗低沉的气候,在压抑的环境中使人重温到自由的快乐——了解了这层含义,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何如此钟情于马。
一幅是夕照旷野里的群马景观,突出描写了马群首领的美丽、强壮和尊严一幅是暴雨雷电下万马奔腾的壮阔图景,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这是描写巩乃斯的马的主体部分在这个场景中,作者进一步展示了这种生命力的冲动达到极致时的狂乱奋发的境界,生命的潮流在自然的鞭策下纵横驰骋,所有外界的羁绊它都不放在眼里这是作者在夏日暴雨下的巩乃斯草原上所见到的最壮阔的马群奔跑场面:“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肯安分的牲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地在这原野上汇聚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场面!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的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这淋漓尽致的力的奔流既是一种酣畅痛快的生命境界,也是一种恢宏壮阔的崇高的场面,使得叙事人“发愣、发痴、发呆”,在几分钟内见到的将“终生受用不尽”,因为在人生的瞬间他难得地面对了生命中真正的崇高壮烈。
3)展开联想,揭示马与人类的艺术和历史生活的密切联系:托尔斯泰的爱马和坚信“这匹马能思考并且是有感情的”,马常和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民族英雄一起被铸成铜像,成吉思汗的铁骑,中国好马的历史及其和民族历史的紧密相连,等等4)描写与议论、抒情并用:描写雪夜驰马感受后,说“马能给人以勇气,给人以幻想”描写群马景观后,议论马的首领不搞“指定”,不靠关系,不凭血缘关系接班,以保证马的品种不退化,而人却有时候忘记这重要之点描写暴雨雷电下万马奔腾的壮阔图景后,揭示马的品格:“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它优美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我说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描写与议论、抒情并用,使马的崇高品性得到生动形象、富有感情而又简练有力、合乎理性的表现2.《巩乃斯的马》艺术特色分析(1)情感浓烈饱满,无论是描写、抒情还是议论,都蕴含着作者的爱马之心、对马的情有独钟情感渗透在对马的优美外形的描写上,更渗透在对马的精神、品格的描写上,尤其是人马感应的描写,感情色彩极浓雪夜驰马,马的雄健奔放,使作者压抑消失,心情变得开朗、舒展,豪兴顿起,在颠簸的马背上感受自由的亲切和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高兴得大笑,笑得从马背上栽下来;马的温柔使作者在雪夜感受到暖意;那铜号般高亢、鹰啼般苍凉的声音,使作者热血陡涌、热泪盈眶,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之慨。
这些既是描写文字,也是浓烈的抒情文字,描写和抒情合而为一了有些议论也是这样,例如,关于马的品性的一段概括,“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这是议论,同时也是对马的最热烈的赞美,议论与抒情合而为一在抒情手法上,则运用了比喻、比拟、排比等手法,如写马“温柔的眼睛里仿佛充满了怜悯和抱怨,还有一点诧异”,写种公马“眼光里保持着父爱般的尊严”,写奔驰的马“像一队尖兵”,像临危不惧的大将;写巩乃斯的马“它们好像永远是这样散漫而又有所期待,这样原始而又有感知,这样不假雕饰而又优美,这样我行我素而又不会被世界所淘汰”,运用排比手法赞美它们2)意境阔大雄壮天苍苍野茫茫的巩乃斯大草原的背景,健壮优美的巩乃斯名马,无论是雪夜驰马,还是夏日牧场上马群游移,都具有阔大雄壮的特色,尤其是暴雨电闪雷鸣中万马奔腾,则是这一艺术特点的极致3)将思想的表现与感性的叙述、描写结合起来,形成特有的清澈而又深邃的风格在文中,“马”作为核心形象,引起了他对世界的思考,通过马联想到人生不朽的壮美和潜藏在其深层的忧郁,联想到流淌于民族精神中的英雄豪气与进取精神——现实与想象、情感与理性交织在一起,呈现出崇高深邃的气韵。
不过,这种理性颇强的写作能够形成崇高的风格,与其浸透了生命体验的感性的叙述、描写是分不开的文中描写的 “马”的场面,是具有典型的西部草原特色的广阔壮烈的场面,正是这种特有的西部风情,提升了作为个体的作者的生命境界,形成一种特定的西部气质,同时也显示出作为特定人文景观的西部气质是与特有的自然景观分不开的:这种广阔纯洁的自然景观是精神处于绝境的人的最后的支持,使个体达到一种崇高壮烈的生命境界对于周涛来说,马的优美而不羁的精神正是这种西部气质的象征,他偏重它自然的一面,尤其是自然作为人的精神的最后支撑这一点他写道,在那个与世隔绝、生活单调、充满潜伏危险的年代,他只有一个乐趣,看马:“不像书可以被焚,画可以被禁,知识可以被践踏,马总不至于被驱逐出境吧?”这样,他就从巩乃斯的马身上找到了“奔驰的诗韵,辽阔草原的油画,夕阳落照中兀立于荒原的群雕,大规模转场时铺散在山坡上的好文章”当然,也有淋漓尽致、酣畅痛快的生命境界人与自然处于一种互相激发的状态,终于将本来地方色彩颇浓的西部风情上升到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文境界4)结构严谨文章从“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种偏见”开始,将马和其他动物作比,接着描述了巩乃斯的马的三幅壮丽图景,然后展开联想,揭示和赞美了马的品性,最后以回到自己的“偏见”作结,照应开头,首尾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