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故园【作者档案】雅-伊瓦什凯维奇雅-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小说家、剧作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他的作品语言质朴、流畅,情节引人入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奖一等奖,1969年获得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授予的约里奥-居里金质奖章,1970年获得列宁奖金相关链接】肖 邦肖邦(1810—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词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
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文本探究】1.文中语句精解精析(1)他们去听肖邦的音乐,不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祖国文化的伟大,同时也为了证明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是无法窒息的因而这美好的音乐有时也是斗争的武器舒曼把它称为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不是没有根据的提示】说肖邦的音乐是“藏在花丛中的大炮”是因为美好的音乐不仅给人以精神上的莫大享受,而且能证明祖国文化的伟大,凝聚着民族精神,是斗争的武器2)德居斯太因侯爵对肖邦说过:“我听着您的音乐,总感到是在同您促膝谈心,甚至,似乎是跟一个比您本人更好的人在一起,至少是,我接触到了您身上那点最美好的东西提示】倾听肖邦的音乐,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肖邦卓越的音乐才能,还能体会到肖邦流亡与思乡时的痛苦与幸福,还能领略到肖邦音乐给波兰人民带来的精神力量。
肖邦的音乐是用一颗真诚伟大的心与听众交流,所以说倾听肖邦的音乐就是在与肖邦促膝谈心3)我怀念我的家、我的母亲、我的姐妹愿上帝保佑她们万事如意!我的艺术何在?我的一腔心血在什么地方白白耗尽了……我如今只能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提示】这是肖邦写给友人的信,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之情2.人、事、景、物巧妙交织《肖邦故园》这篇散文,以肖邦与故园的关系为线索,介绍了肖邦故园的历史和现状,进而探寻故园对肖邦的陶冶和影响,指出故园风物与肖邦音乐艺术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方沃土孕育下产生的伟大音乐艺术,又成了这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文章将相关的人、事、景、物与音乐巧妙地交织在一起,重在追述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故园、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也正是这种炽热的爱国主义激情,成为他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而他的音乐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波兰,进而影响了欧洲甚至世界上所有被压迫的民族拓展应用】分析文中景物与音乐的关系故乡的一草一木,祖国的一点一滴,都是肖邦音乐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春花、夏树、秋叶、冬雪,都在肖邦的音乐中熠熠生辉,透过肖邦的音乐,我们能感受到他对祖国那不可遏止的爱两者结合紧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散文中有多处景物描写,均生动形象但是仔细读来,这种描写完全是为阐释音乐形象服务的,不少地方就是把音乐艺术转化成了文学艺术例如第7段写故园一年四季的色彩变化,是为了表明第8段中的“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文章最后几段为了表现故园景色与肖邦音乐已融为一体,对一年四季的景物进行了细致描绘,用的主要手法是通感作者几乎对每一景物的视觉、嗅觉形象,都用听觉形象来比喻,例如:“如此娇嫩的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睡莲映照在明镜般水中的倒影,宛如歌中的叠句”“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而那银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宛如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独具一格的音乐的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等等这里,作者刻意用形象阐释景物和音乐艺术二者的融合,所以作者说:“于是,我们开始理解那个客死远方巴黎的人的深沉的郁闷:久别经年,他只能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