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深度鉴赏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他自称“大儒”,别人却称之为“儒家别宗”这是因为他的思想已与孔孟有所不同了,名义上虽仍属儒家学派,实质上却已明显地受到了其他各家的影响,所以称之为先秦诸子的集大成者似乎更合适些就人性而言,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却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在这里指的是人为的努力,即人后天的自我改造他在《性恶》篇中说人的恶的本性是天生的,而人身上表现出来的礼义道德之善却不是天生的,是由教育和学习逐步养成的,所以荀子特别看重人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劝学》列于《荀子》三十二篇之首,似乎也正反映了荀子对人后天学习的重视和强调的程度文章首段开门见山就揭示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这是荀子针对人们在学习上常常难以持之以恒的毛病,运用否定的句式比较委婉地提出的一个中心论点由于人的天性本恶,所以后天的学习便在人的一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一方面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另一方面由恶变善,提高品行人后天的学习,就好比是“车柔”,好比是“受绳”和“就砺”,人只有经过“车柔”,才能改变自己,使自己“中规”,成为一个完全合乎道德规范的人;人只有经过“受绳”和“就砺”,才能使自己“直”而“利”,从而成为一个正直而有才能的人。
人的本性虽恶,但通过学习却可以改变人的这种恶的习性,所以学习对人的行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能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荀子认为“须臾之所学”胜过“终日而思”,而若要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效果,则还须讲究方法和技巧,这方法就是“善假于物”,即要善于利用前人已掌握的知识和一切可利用的有利条件,要活读书不要死读书君子和常人其实并无本质的不同,其不同只在能不能或善不善“假于物”,也就是在学习方法的不同上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只是因为他“善假于物”,他的读书是活读书;常人之所以不能成为君子,也只是由于他不“善假于物”,他的读书是死读书所以,如果常人能像君子一样地“善假于物”,那么常人也同样可以成为君子因此常人大可不必自暴自弃,只要抛弃无益的苦思冥想而面向实际,只要善于学习和有效地利用外界的一切有利条件,是同样可以“博见”,可以“致千里”,可以“绝江河”,可以学有所成的学习一方面必须不断地积累,另一方面还必须用心专一假于物”是一种取巧的灵性,而积累则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努力灵性非人人皆有,努力却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有灵性而不努力,最后便可能一事无成;无灵性而肯努力,却同样可以取得成功, 此所谓“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也。
所以,常人哪怕是资质很愚笨的常人,也完全不必自卑,只要能不断地努力,不断地积累,同样可以“积善成德”,可以“神明自得”,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不怕慢,只怕站,成功就在“锲而不舍”的努力和积累之中这一段文字既是与首段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的呼应,更是对这个中心论点的进一步阐发和论证而不断的积累如果离开了专一的用心,也是难以持久的所以一个人只要用心专一,只要持之以恒,只要重视点滴的积累,就一定会有所成就这就是学习应有的正确态度本文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是善用博喻文章几乎全用比喻说理,极少抽象的说教,形象的比喻代替了抽象的说教,抽象的说教寄寓在形象的比喻之中短短的三段文字竟用了二十个比喻,如此集中而大量地运用比喻来说理,在先秦诸子的散文中也是非常罕见的而此文设喻的方式还非常灵活多样,在总体是成双成对设喻的情况下,还有单独设喻的,如“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和“不如登高之博见”;在基本是正面设喻的前提下还有反面设喻的,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等;用比喻说理时,有用几个比喻从不同侧面说理的,也有用正反对比性的比喻来说理的总之,这篇文章在比喻样式的运用上确实不同一般此外,文章还交替运用了排比和对偶的修辞手法,使文章于整齐之中又显出变化,且节奏感强烈。
排比多为同类之比喻,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雄辩的色彩;而比喻则多两两相对,也偶有鼎足对,如“积土成山”三句,以两宾衬一主的方式突显出主句,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