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8《成语故事》导学案设计

上传人:金诺****简谱 文档编号:274057616 上传时间:2022-04-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8《成语故事》导学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8《成语故事》导学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8《成语故事》导学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8《成语故事》导学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8《成语故事》导学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8《成语故事》导学案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8成语故事导学案设计课题成语故事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课文由三个成语故事组成,故事短小、精悍、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适合学生阅读。教学这篇课文,目的是使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成语故事所包含的深刻道理,并进行语言积累。作为导学案设计,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中理解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故事中人物的形象,理解故事所包含的意思。教学时,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运用情境创设法、质疑问难法、读写结合法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积极创设学习环境,变无声的文字为有形的画面、有声的情感,让学生在品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成语故事的深刻寓意,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学前准备1.查找相关文字和图片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2.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弄懂课文主要内容。(学生)3.搜集矛和盾的图片及相关资料。(师生)4.搜集成语故事,理解成语的寓意。(师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故设矛盾,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1.(课件出示)一则存在矛盾的广告,引导学生指出广告存在的问题,并导入新课。2.课件出示矛和盾的图片,全班交流。3.介绍韩非子,课件出示相关资料。1.学生交流汇报:招做饭阿姨,既然说是阿姨,就是告诉我们招的是女的,后面还说男女不限,前后矛盾。2.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汇报有关矛和盾的知识。3.学生默读、齐读韩非子的资料。1.选词填空。矛盾

3、攻击性武器是(),保护自己的武器是()。2.写几个含有“自”的成语。_、_、_、_。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5分钟)1.教师范读。2.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3.指导学生自学生字词。4.检查自学情况。(1)检查生字的字音,引导学生指出容易读错的字音。(2)检查生字的字形,引导学生指出容易写错的字形。(3)生词的理解情况。(4)检查学生对课文的了解情况。1.让学生听清生字的字音和如何断句。2.边读文边圈出遇到的生字,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3.同桌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识字方法。4.汇报交流。(1)“楚”“戳”都是翘舌音;“腮”“僧”是平舌音;“盾”“韵”是前鼻音。“僧

4、”的声母是s,而不是z。(2)“楚”下面是“乛”,不要写成“冖”;“壁”下面是“土”,不要写成“玉”。(3)用自己的话说说生词的意思。(4)本课一共讲了三个故事,分别是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3.把音节补充完整。_u_u_i楚戳锐 腮_ny_d_僧韵 盾4.辨析形近字。矛()卖()茅()买()锐()壁()说()璧()三、精读自相矛盾,感悟寓意(用时:15分钟)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引导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3.从“夸口”入手,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4.指导朗读。5.播放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内容。6.此情此景,你有什么话要对楚人说?7.引导学生体会故事的寓意。

5、1.边读边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写的是古人卖矛和盾,先夸盾坚不可摧,又夸矛锋利无比。旁边的人让他用自己的矛戳自己的盾,他哑口无言。)2.自由分组,互相交流自己没读懂的问题。3.小组交流:(1)“夸口”的意思和“夸口”的原因。(2)那人“张口结舌”的原因。4.学生朗读课文。5.学生观看课件,感受楚国人当时尴尬的场面。6.学生畅所欲言,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对楚人的劝告。7.小组讨论后全班汇报。(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5.用“夸口”和“张口结舌”各说一句话。夸口:_张口结舌:_6.写近义词。坚固锐利张口结舌7.学习了这个成语故事,你从中领悟到了什么?_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用

6、时: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2.布置作业:预习另外两个成语故事。1.学生在教师总结的基础上畅谈本节课的学习所得。2.通过读文,搜集资料等方式预习滥竽充数画龙点睛。8.把下的词语补充完整。张()结()画()点()自相()()惊叹()()教师批注第二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1.说说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和成语的寓意。2.用“自相矛盾”说一句话。3.导入新课。1.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和成语的寓意。2.学生用“自相矛盾”造句。二、精读滥竽充数,感悟寓意(用时:15分钟)1.指导学生读滥竽充数的故事。2.引导学生

7、讲讲“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3.引导探究。(1)南郭先生为什么能和别人拿到一样多的俸禄?(2)南郭先生后来为什么逃走了?(3)你从这个故事中读懂了什么?4.组织学生讨论寓意。你能说出“滥竽充数”包含的寓意吗?5.你想对南郭先生说点什么?6.指导朗读。1.学生边读边思考,初步了解故事内容。2.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汇报:“滥”就是过度,没有限制;“充”指冒充;“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数”就是数目。3.同桌合作学习后汇报。(1)齐宣王喜欢听合奏;南郭先生装腔作势。(2)齐湣王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只好逃走。(3)不懂装懂,迟早有一天会被人识

8、破。4.小组讨论后汇报: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5.学生畅所欲言。6.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9.按原文填空。每当演奏时,他就()腮帮,()竽眼儿,装出()的样子,()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10.写近义词。居然11.造句。不要而要_滥竽充数_三、精读画龙点睛,感悟寓意(用时:15分钟)1.指读画龙点睛,思考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点睛前后龙的不同形态,小组之间交流体会。3.引导想象:游客看到点睛后的龙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4.体会寓意:是画龙重要还是点睛重要?引导学生体会故事的寓意。5.指导朗读,练习背诵。1.边听边思

9、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2.默读画句,小组交流:点睛前: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不能游动;点睛后:在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中腾空飞去。从中体会到张僧繇点睛之笔的神奇。3.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4.比喻作文或讲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教师的指导,同桌练习背诵。12.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填空。点睛前,龙_、_,但就是不能_。点睛后,龙在_、_中腾空飞去。13.用“画龙点睛”说一句话。_四、总结全文,人物对比(用时:7分钟)1.说说三个故事中的人物各自有什么特点。2.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教训,明白了什么事理。3.作业:以“我不做”为题,写一篇读后感。1.学生归纳总结。楚国人:说话前后抵触。南郭先生:没有真本领,心存侥幸。张僧繇:画画技术精湛。2.汇报交流,相互点评。自相矛盾启示我们,说话不能前后抵触;滥竽充数告诫我们,要有真才实学,不能不学无术;画龙点睛让我懂得了做事要把握关键。3.课后学生写小练笔。14.写出下列成语的意思。自相矛盾:_滥竽充数:_画龙点睛:_教师批注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