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 唐诗三首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 第二教育网(共3页DOC)

上传人:ahu****ng2 文档编号:274042132 上传时间:2022-04-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 唐诗三首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 第二教育网(共3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 唐诗三首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 第二教育网(共3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 唐诗三首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 第二教育网(共3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 唐诗三首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 第二教育网(共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 唐诗三首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 第二教育网(共3页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资料推荐24唐诗三首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的内容。2感受唐诗的韵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过程与方法在诵读的基础上,借助相关工具书,学会鉴赏诗歌,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重点1朗读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忧国忧民的情怀。2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难点对重点词句的赏析理解,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多媒体课件 3课时石壕吏在成都杜甫草堂的诗史堂,我们可以见到郭沫若先生为诗人撰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2、郭沫若先生为何会对杜甫做出这样的评价呢?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 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杜甫就这番经历写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就是“三吏”其中的一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石壕吏,分析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再回过头来品鉴郭沫若先生所写的对联。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3、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2学生一起朗读。(1)注意文中重点字的正确读音。吏(l)逾(y) 邺(y) 戍(sh)咽(y) 妪(y) 泣(q)(2)注意朗读诗歌时的语气。读出悲伤的情感。3诗歌是按什么顺序来叙事的?时间顺序。4本诗具体讲了什么内容?开端:有吏夜捉人发展:听妇前致词高潮:请从吏夜归结局:独与老翁别。1第一段交代了什么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开端。时间是深夜,地点是石壕村,人物有老妇、老翁、捕吏,事件开端是“吏

4、夜捉人”。2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举动?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3全篇是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夜捉”。“夜”字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也说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捉”字暗示当时的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4“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对比鲜明,两个“何”字加强了感情色彩,一方如狼似虎,一方悲愤凄苦,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役、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这两句诗独立成段,意在强调吏呼之怒、妇啼之苦,并起到统领后文的作用。5老妇

5、有哪些苦呢?请结合原文具体说明。“三男邺城戍”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兵役苛酷;“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三男已死其二,可见战争惨烈;“出入无完裙”寡媳衣不蔽体,可知其家境贫困,也能看出战争破坏严重;“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老妇人年老体弱,却被迫服役,可见百姓受害之重。6老妇是没人问她,而自诉出来的话吗?为什么诗中不写差役的话?不是,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手法。7“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有何妙处?留白,语言精练。8“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如”字用得很含蓄,假如有人在哭,那么会是谁在哭呢?假如没人哭,作者为何有此感觉?从“独与老翁别”中可

6、以知道老妇已被捉走,老翁已经归家,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和家破人亡的老翁。还有家家户户被抓走遗留的可怜百姓。还有杜甫。 9.在这苦难的现场,杜甫做了些什么?他为什么不站出来阻止差役的行为?是怯懦还是其他原因?听。国事危急亟需添兵,然而丁壮殆尽,兵员枯竭,杜甫虽然不满官差捉人的恶劣态度,同情老妇的不幸遭遇,但他却只能默许差役的行为。10杜甫当时在场却没有彼抓,这是为什么?杜甫的母亲是唐代士族门第最高的清河崔氏,所以他生下来就有不纳租不服兵役的特权。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也说,“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这首诗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官吏的残暴无情,表达了作者对广大劳动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线索:诗人的行踪最新精品资料整理推荐,更新于二二二年四月五日2022年4月5日星期二11:45:4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