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开国大典》导学案设计

上传人:金诺****简谱 文档编号:273983693 上传时间:2022-04-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6《开国大典》导学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6《开国大典》导学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6《开国大典》导学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6《开国大典》导学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6《开国大典》导学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6《开国大典》导学案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6开国大典导学案设计课题开国大典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本课导学案设计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运用主动质疑、自主阅读的研究性策略进行学习。教学中以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为线索,引导学生画一画,抓住关键词,并把自己的感受做批注,目的是训练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通过品读句子,体会场面描写的妙处。本课力求简简单单地教语文,扎扎实实地抓住文字进行语言训练,使学生习得方法,提升语文素养,领略开国大典的举世瞩目和振奋人心,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课前准备1.查阅开国大典的相关资料,或者看一看开国大典

2、这部电影。(师生)2.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找出描写群众表现的句子。(学生)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谈话导入,进入情境(用时:5分钟)1.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片段,引问: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2.教师引导学生汇报预习情况。点拨交流资料的方法以及聆听资料的技巧。1.学生观看教师制作的课件,结合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开国大典的盛况,并初步谈感受。2.结合课前预习的资料,与学习伙伴进一步交流预习的感受。学习共享资料、质疑问难、答疑解惑的学习经验。教师在指导学生交流汇报开国大典有关资料时,可以适当点拨

3、运用数字列举法、事件概括法、发表感想法等多种技巧。同时,学生在聆听别人的资料时,注意搜集时间、人物、数字、事件等有效信息,帮助自己把握文章背景。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7分钟)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2.师生交流,学习生字、新词。(1)教师参与并指导学生小组活动。(2)组织学生集体交流汇报学习生字、新词情况。(3)点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1.学生自主完成“自学提示”。(1)学习生字,理解新词。(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练习读课文,自学生字,了解课文大意。(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

4、考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批注。(2)反馈自学生字词情况。(3)理解生词,并造句。3.学生默读课文,交流文章的主要内容。解决与课文有关的问题,简单问题当时解决,比较难的问题引导学生随着深入学习课文时再解决。1.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时,应重点落实“典”“协”“诞”“瞻”“拂”的读音及笔画。另外,可以应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理解本课新词,如:理解“庄严”时运用近义换词法,理解“排山倒海”时运用想象画面法,理解“开国大典”时运用资料剪辑法等。2.学生在交流内容时,利用“读中感悟,读中发现”的方法抓住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来概括具体事件,也就是运用段意连接法。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用时:15分钟)1

5、.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默读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的盛况的?请你试着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2.帮助学生结合课文题目找出文章的主要部分。教师:此时此刻,你就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几个难忘的镜头?为什么?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并试着理清课文的脉络,完成学生活动卡(一)。(1)学生自主学习,尝试理清课文脉络。(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小组成员展开交流。(3)完成学生活动卡(一)。2.学生讨论,明确:课文是按照大典前、大典中、大典后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3.小组合作。(1)自主完成学生活动卡(二)。(2)组内交流学生活动卡(二)。4.明确七个镜头,阐述自己选择这组镜头的

6、原因。大典前的会场;毛主席宣告;升国旗;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大典结束。1.学生在完成学生活动卡(一)时,应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各自说出自己的分段结果,并统一意见,如果有不同的看法可以质疑并请求老师的帮助。在填写段意时应以最简略的语言优先,最好是以小标题的形式呈现。2.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学生活动卡(二)时,可以更多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尊重学生个性理解,在学生选拍镜头后,完成活动卡,进行小组交流。集思广益,以求达到课文内容中七个镜头全有所体现的效果。活动卡的填写力争让语言具体化,便于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四、回顾内容,布置作业(用时:3分钟)1.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布置作业。1.学

7、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2.作业:(1)熟读课文,重点读关于群众表现的句子,并且按自己的理解做批注。(2)选择感触最深的句子进行背诵。学生在选择感触最深的句子背诵时,应注意内容的连贯性,能用简短语言概括所背文字的上下文内容。第二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回顾导入,引入新课(用时:6分钟)1.引导学生在回顾课文内容的同时,主动质疑,并说说课文中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部分。2.引问:通过学习,你最想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3.过渡: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开国大典去领略当时的盛况吧!1.学生回忆课文主要内容,并读自己最喜欢或印象最深的部分,或者背诵一两句精彩语句。2.学生主动质疑。3.学生分段朗读

8、课文,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学生在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简要说出上下文内容,并在朗读后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朗读体会。二、精读课文,理解内涵(用时:18分钟)1.指导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请学生释疑。(2)根据学生汇报的句子进行学法指导。读了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这些感受?指导朗读。2.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1)默读课文,想一想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2)教师小结并板书。(3)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说一说重点句子的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出示重点句子的课件。3.合作学习第四部分。(1)指名读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2

9、)“红流”“光明”指什么?1.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展开自主学习。(1)重点理解、释疑。(2)例: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为什么用“直奔”而不用“走向”?换上“走向”读一读,体会一下。说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2.学生自由读第二、三部分。(1)抓住描写群众表现的词语“一齐”体会当时的盛况。(2)学生合作交流,汇报。(3)小组内研读重点句子,派代表全班汇报。(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3.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1)圈画重点词语,品悟。(2)组内交流感受。“红流”表面意思是人们高举红旗,手拿红灯,组成的红色队伍。实则指祖国人民紧紧拥护党的领导,爱党敬党的决心如这滚滚红流。

10、“光明”不仅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新中国的成立使全国人民获得了光明。1.教师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理解课文内容时,着重理解其中的关键词,运用换词体会、朗读感悟的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且注意在课前将每一部分需要重点理解的句子用多媒体呈现,便于集体交流。2.针对本文最后出现的“红流”和“光明”两个词语,教师应提前预知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和领悟词语的表面意思和深层含义。教学时可以采用联系上下文法和展开想象法进行理解。三、回归整体,感悟写法(用时:10分钟)1.整体感知,体会文中运用的场面描写的方法。2.组织交流: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正面描写?哪些地方运用了侧面描写?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关于场面描写的词句。2.小组交流: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正面描写?哪些地方运用了侧面描写?场面描写是小学生习作常用的一种描写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点拨,使学生在领悟其表达效果的同时,学习运用,可以在此环节安排“场面描写小练笔”,教师可以给出特定的情境,再组织学生进行构思片段。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用时:6分钟)1.师生共同总结课文的主题。2.教师总结:难忘1949年10月1日,难忘那激动人心的时刻1.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2.激情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教师可以在朗读时用音乐渲染气氛,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