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碰撞_对美国_省略_法国_新浪潮_电影美学特征的分析_唐国珺 南方论刊·2022年第2期文化长廊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碰撞 唐国珺 (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江西南昌 330032) “好莱坞”是世界商业电影的代名词,相对于好莱坞的商业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就明显具有艺术气质经典好莱坞电影以高额的成本投入、新技术运用自成特色,引领世界电影的发展潮流而法国“新浪潮”电影则努力保持着自己的美学特征,竭力将法国电影特色化,不断地拓宽着法国“新浪潮”电影的表现空间本文将对美国好莱坞电影和法国电影“新浪潮”的美学特征进行比较分析 “好莱坞”;“新浪潮”;电影;商业;艺术 ——对美国“经典好莱坞”电影和法国“新浪潮”电影美学特征的分析 一、法国电影“新浪潮”概述 (一)法国电影“新浪潮”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在法国兴起的一场电影革新运动:法国电影新浪潮新浪潮”电影并非一种电影流派,也不是一次有明显纲领的电影运动,但它对法国电影的影响延续至今,甚至影响了全世界电影的发展它的突出贡献在于:引发了大众对个人风格与电影作品的注重,形成以导演为中心的观念;以树立个人风格为标杆,打破传统电影观念,为世界电影在理论上和创作实践上开创了一种创新风潮。
(二)“新浪潮”电影美学的总体特征 “新浪潮”电影导演群的身份极其复杂,有出自《电影手册》的电影评论家,也有知识分子出身的文化人,还有从事于电视、电影界的导演这些“新浪潮”导演的出身虽然大不相同,但其电影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1、突破传统电影叙事突破传统电影叙事是“新浪潮”导演所追求的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突破传统好莱坞模式、戏剧式的讲述手法影片没有经典剧作的完整结构,故事讲述的即兴性强,引进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散文式结构,开创了新的小说结构第二,镜语手法突破传统的电影制作方式跳接”、“跳轴”、单镜头场面调度、大量的旁白、声画不对位、手持摄影、即兴表演等手法大量涌现第三,打破传统电影影像和观众的关系,大量采用“间离”方式,从而减少感情,增加理智,往知性电影迈进 2、受存在主义影响,个人主义盛行新浪潮”导演大多受大多受当时法国流行的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新浪潮电影几乎没有宏大主题,主要任务也多数选择边缘任务、反英雄、独行侠,并且电影中的个人色彩浓厚 二、美国好莱坞电影概述 (一)美国好莱坞 美国经典好莱坞电影大约从1904年起,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08-1927年):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发展阶段好莱坞的大众化生产体系的制片厂逐渐形成,美国电影开始形成了完全倾向叙事形式的电影制作第二阶段(20年代末期):20年代末期是无声电影的尾声,色彩、声音等电影新技术对经典好莱坞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经典好莱坞电影发展出相当复杂的格式第三阶段(30-40年代):经典叙事的好莱坞电影达到高峰,并很快风靡全球,成为世界电影的主流势力 (二)经典好莱坞电影的美学特征 经典好莱坞基本遵循戏剧式电影美学原则,还保留着从戏剧脱胎而出的痕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戏剧化的叙事结构,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和流畅的镜头语言 1、经典好莱坞电影强调情节矛盾冲突要激烈情节发展的五个阶段完整自足,精心打造高潮戏,惯用以“最后一分钟”的方式安排大团圆结局这些事经典好莱坞系统的重要成分,在许多主流影片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卡萨布兰卡》、《一夜风流》、《魂断蓝桥》 2、经典好莱坞叙事的人物形象呈类型化倾向根据戏剧冲突原则,正面任务和反面任务判然有别,例如,西部片里代表正义的白人、牛仔和野蛮的印第安人;警匪片里的正义的警察和暴力的强盗;喜剧片里 倒霉的富人和突然发财的穷人。
好莱坞电影里的人物多为个性分明,性格单纯的人物 3、经典好莱坞叙事系统的核心是连续性剪辑和自然流畅的语镜影片大都采用单一的线性结构,以时空转换为顺序,以事件发展为线索,较少使用闪回,平行蒙太奇手法,而着重讲述单向发展的故事,自然流畅的连续性剪辑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简洁方便而又真实可信的银幕世界 三、《无因的反叛》和《四百下》:相同题材电影的不同美学特征 1955年美国导演尼古拉斯·雷拍摄了第一部好莱坞青少年问题电影《无因的反叛》该剧通过三个年轻人的叛逆出走和死亡悲剧,真切地描写出当时美国青年的思想混乱状态,使人们开始反思对年轻一代的理解和教育问题,由此成为反映二战后美国年轻人的杰作1959年,法国新浪潮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也拍摄了一部青少年问题电影——《四百下》,该部影片用镜头带领人们思考当代社会的教育问题,成为了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代表性作品本文试通过《无因的反叛》和《四百下》这两部相同题材的电影,分析对比美、法两国的电影美学特征 (一)影片题材来源对比 法国新浪潮电影受到萨特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强调要拍摄具有导演个人色彩的的影片,把电影改造成个人化的艺术。
所以,“新浪潮” 电影拥有导演的中心统与随意简单的拍摄方式相结合的艺术特征,其中一种表现方式是 “导演的自述”特吕弗的电影作品中的“导演的自述”的风格就相当明显,他拍摄的多部影片都是他的个人自传这部《四百下》就是特吕弗自传风格电影的代表,电影的原型就是特吕弗的个人经历,是特吕弗对人生经历的回顾 而电影《无因的反叛》的题材则是来源于一部同名的探求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心理学专著,是对五十年代美国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叛逆的一次电影化的探讨尼古拉斯·雷没有依照当时所有的少年犯罪都来自贫困家庭,所有的犯罪都是由贫穷造成的这样的错误社会思想来拍摄电影,而是拍摄了一个可能会发生在任何一个青春期孩子身上的故事 (二)影片制作层面对比 电视这一媒体在上个世纪在 50 年代的开始普及,这对世界电影业形成了巨大冲击对待电视,美国人与法国人采取的是不同的态度和方式,法国人所考虑的是在艺术美学上进行改革而美国人则更多考虑的是技术的革新,拍摄稿视觉效果的商业电影他们将宽银幕电影、立体电影、汽车影院等一系列新技术推向市场 面对市场对技术的要求,华纳公司决定用宽银幕制式来拍摄电影,已经拍了几天《无因的反叛》的黑白胶片被迫改为彩色胶片重拍。
相比之下,法国新浪潮电影反对品质电影中规中矩的电影作品,也厌恶品质电影的技术化和精良制作,更加强调电影的美学特征影片《四百下》中就可以看出法国新浪潮电影的散文式结构和文艺片风格 (三)影片叙事结构对比 经典好莱坞电影在结构故事和展开情节方面明显的以戏剧化作为基础:故事情节充满戏剧冲突;故事结构完整封闭;结局总是离不开“好莱坞式”的“大团圆”《无因的反叛》便是典型的好莱坞式叙事结构,并皈依了传统戏剧的“三一律”,故事发生在24小时之内,从一个黑夜开始到另一个黑夜结束因为一场意外,吉姆、朱蒂、柏拉图三个高中生离开了让他们失望的家,一场著名的青春逃亡就此开始 “新浪潮”电影的一个重要美学特点,就是突破了好莱坞式的讲述手法,影片没有经典剧作的完整结构《四百下》在叙事层面上打破了传统的戏剧结构模式,并非强调情节故事,着重于事件本身,尤以重点事件来烘托人物电影不追求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而是通过独立的、一幕幕的情节真实地表现了生活的自然流程 在影片结尾的处理上,《无因的反叛》延续了好莱坞电影完整性的叙事特征,以柏拉图的死有力控诉了人情的淡漠和体制的残酷无情,试图以吉姆父亲的坚强振作和吉姆与茱蒂的爱情收获来实现对和谐美满的复归,表现正面的爱的转变力量。
但比起《四百下》最后的长镜头以及定格在安托万海边回望的开放式结局前者就显得仓促而没有回味余地了典型的主流化团圆结局反而减弱了影片的思想力度,本可以引发人们深思的问题被故事的圆满结局而遮蔽淡化 (四)影片镜头语言对比 《无因的反叛》的导演尼古拉丝?雷认为,电影是一种传播媒介,清晰是头等重要的所以影片中主要人物出场都十分简捷并且人物关系也非常明确在镜头语言方面,尼古拉丝?雷导演也有非常个性化的特点,例如在拍摄三个主人公活动时摄影机的运动有许多是不完整的一般的移动镜头都有开端,中间段和结束尼古拉丝?雷却常常只用中间段,在一个镜头开始时,摄影机就已经在移动了而当下一个画面出现时,这一运动还未完成呢要么是,即使运动结束了,镜头也是停留在缺乏明显目标的某个地方整个段落常常建立于“不完整的”镜头上,以致于蒙太奇变成了一种打断方式结合影片的主题,这种拍摄方法却恰好表现了冲突与对峙,错位和剪辑风格正好反映出了孩子们所过的错位的风格 长镜头的大量使用是“新浪潮”电影的重要特色为了增强影片的真实性,特吕弗(下转第97页) 学出版社,2022年11月第1版. [4]林语堂:《苏东坡传》[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苏轼研究学会编:《论苏轼岭南诗及其他》[M],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 [6]李小松,陈泽弘编著:《历代入粤名人》[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 [7]明·曹志遇纂修,万历间刻本,《高州府志》.广东历代方志集成·高州府部,岭南美术出版社,2022年10月第1版. [8]清·蒋应泰纂修,黄云史重辑:[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刻本,《高州府志》.广东历代方志集成·高州府部,岭南美术出版社,2022年10月第1版. [9]清·王槩,于殿琰纂修:[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刻本,《高州府志》.广东历代方志集成·高州府部,岭南美术出版社,2022年10月第1版. [10]清·黄安涛、邓存咏修,潘眉纂:[清]道光七年(1827年)刻本,《高州府志》.广东历代方志集成·高州府部,岭南美术出版社,2022年10月第1版. [11]清·杨霁修,陈兰彬纂:[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刻本, 《高州府志》.广东历代方志集成·高州府部,岭南美术出版社,2022年10月第1版. [12]孔凡礼著:《苏轼年谱》[M],中华书局.2022年5月第1版. [13]金甫暻:《苏轼“和陶诗”研究》[J],博士论文,2022年11月5日完成. [14]陈雄编著:《冼夫人在海南》[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 [15]冯桂雄,吴刚著:《冼夫人家族与隋唐阳江》[M],南方日报出版社,2022年4月第1版. [16]郑显国著:《冼夫人全史》[M],中国文史出版社,2022年11月第1版. [17]柯镇昌:《论苏轼的和陶诗的创作缘由》[J],临沂大学学报,2022年2月,第33卷第1期. [18]陈亮:《从南流江出土的古钱币看古代广西玉林的经济社会发展》[J],广西金融研究,2022年增刊. [19]喻世华:《论苏轼与广西的情缘及意义》[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2月,33卷第1期. [20]林华胜:《开吟咏冼夫人文化先河——浅谈苏轼〈和陶拟古九首之五〉的艺术与意义》[J],新东方,2022年第1期. 作者简介:何火权,广东茂名人,全国公开发行的社科学术期刊《南方论刊》杂志副总编辑、编辑部主任,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茂名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研究方向:地方文化及文学评论 编辑/韩江 校对/安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