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名词解释-精选.pdf

上传人:1980****057 文档编号:273676441 上传时间:2022-04-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7.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学名词解释-精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免疫学名词解释-精选.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免疫学名词解释-精选.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免疫学名词解释-精选.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免疫学名词解释-精选.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免疫学名词解释-精选.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学名词解释-精选.pdf(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免疫学名词解释-精选.pdf 1.antigen(Ag):抗原,是指与TCR/BCR或抗体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 2.hapten: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而单独不能诱导抗 体产生的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3.super antigen(SAg):超抗原,是指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性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增殖, 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但又不同于丝裂原作用的抗原物质。该抗原能刺激T细胞库总数的1/201/5,且不受MHC限制,故成为超抗原。 4.antibody(Ab):抗体,是B细胞特异性识别Ag后,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所合成分泌的

2、 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5.immunoglobulin(Ig):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可分为分泌型和膜型。 6.hypervariable region(HVR):高变区,在Ig分子VL和VH内某些区域的氨基酸组成、排列 顺序与构型极易变化,这些区域为高变区。 7.variable region(V):可变区,在Ig多肽链氨基端(N端),L链1/2与H链1/4区域内,氨 基酸的种类、排列顺序与构型变化很大,故称为可变区。 8.monoclonal Ab(mAb或McAb):单克隆抗体,是由识别一个抗原决定簇的B淋巴细胞杂

3、交瘤分裂而成的单一克隆细胞所产生的高度均一、高度专一性的抗体。 9.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city(ADCC):ADCC效应,即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 的细胞毒作用,是指表达Fc受体的细胞通过识别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被的靶细胞的作用。NK细胞是介导ADCC效应的主要细胞。 10.opsonization:调理作用,是指IgG抗体(特别是IgG1和IgG3)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 巨噬细胞上的IgG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plement(C):补体,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包括30余种组分,是 一个具有精

4、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 12.Classical pathway:补体经典途径,是以抗原抗体复合物为主要刺激物,使补体固有成分 以C1、C4、C2、C3、C59顺序发生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并最终发 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 13.Alternative pathway:补体旁路途径,是指不经C1、C4、C2活化,而是在B因子、D因 子和P因子参与下,直接由C3b与激活物结合启动补体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并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 14.MBL pathway:补体MBL激活途径,在感染早期,体内分泌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 和C反应蛋白

5、。MBL与细菌表面的甘露糖残基结合形成MASP,MASP水解C4和C2启动后续的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 15.Membrane attack complex(MAC):即膜攻击复合物,由补体系统的C5b9组成。该复合 物牢固附于靶细胞表面,最终造成细胞溶解、死亡。 16.Cytokine(CK,CKs):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低分 子量可溶性蛋白质,为生物信息的分子,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 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等功能。 17.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集落刺激因子

6、,是由活化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血管 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产生的一组细胞因子。CSF可刺激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细胞增殖分化,并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细胞集落,主要包括粒细胞集落刺 激因子(G-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干细胞因子(SCF)等。 18.Interferon(IFN):干扰素,因其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能力而得名。根据来源和理化 性质的差异可分为IFN-、IFN-、IFN-三类。IFN-和IFN-主要由白细胞和成纤维 细胞以及病毒感染的组织细胞产生,统称为型干扰素,通常由病毒感染诱导产生;IFN-主要

7、由活化的T细胞和NK细胞产生,称为型干扰素,通常由抗原与有丝分裂原诱 导产生。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 19.Tumor necrosis factor(TNF):肿瘤坏死因子,是一类能引起肿瘤组织出血、坏死的细胞因 子,分TNF-和TNF-,前者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又称恶病质素;后者主要由 活化T细胞产生,又称淋巴毒素。TNF的主要作用包括:杀瘤、抑瘤和抗病毒作用; 免疫调节作用;促进和参与炎症反应;致热作用;引发恶病质。 20.Growth factor(GF):生长因子,是一类具有刺激相应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包括转 化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

8、 21.Leuk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白细胞分化抗原,是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 各个谱系分化的不同阶段及成熟细胞活化工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 22.Cell-adhesion molecules:细胞黏附分子,是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 和结合的一类分子的统称,大多属于糖蛋白,以受体-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在胚胎的发育和分化、正常组织的维持、炎症与免疫应答、上口修复、凝血及肿瘤的进展与转 移等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23.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指

9、编码主要组织相容 性抗原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这些基因彼此紧密连锁、位于同一染色体上,具有控 制同种移植排斥反应、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等复杂功能。 24.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是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由人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 的HLA基因编码,具有控制同种移植排斥反应、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等复杂功能。 25. B cell repertoire:B细胞抗原受体,是镶嵌在B细胞膜上的免疫球蛋白,可以特异性识别 和结合相应的抗原分子。BCR通常与Ig、Ig结合,以复合物形式存在于B细胞表面。 成熟B细胞可以同时表达mIgM和mIgD。 26.TCR:是T细胞特异性

10、识别和结合抗原肽-MHC分子的分子结构,通常与CD3分子呈复合 物形式存在于T细胞表面。大多数T细胞的TCR由和肽组成,少数T细胞的TCR由和肽链组成。 27.CTL:即杀伤性T细胞,表达CD8分子,识别抗原受体受MHC-类分子限制,主要功能 是特异性杀伤靶细胞(如肿瘤细胞或病毒感染细胞),发挥细胞免疫效应。 28.T细胞:表达TCR-CD3复合物的T细胞称为T细胞,主要分布于黏膜和上 皮组织中,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具有抗感染、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 29.native T cell:初始T细胞,未受抗原刺激且表达CD45RA的T细胞,其TCR结构表现为 高度的异质性。 30.antigen

11、-presenting cell(APC):是指具有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能将抗原信息提呈给 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 31.phagocytosis:吞噬作用,是指吞噬细胞吞噬较大的固体分子复合物的过程。 32.endocytosis:胞吞作用,是指细胞膜接触大分子或颗粒状物质后,将其包围形成小泡, 并将其吞入细胞内的转运过程。 33.exocytosis:胞吐作用,指细胞内一些由浆膜包裹的小体与细胞膜相融合,将其内容物突 出细胞外的过程。 34.antigen present:抗原提呈,是指抗原提呈细胞将抗原加工、降解为多肽片段,并与MHC 分子结合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转移至细胞表面

12、,再与TCR结合形成TCR-抗原肽-MHC分子三元体,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全过程。 35.co-stimulatory signal:协同刺激信号,免疫活性细胞活化需要双信号刺激。第一信号由 抗原提呈细胞表面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与淋巴细胞表面抗原识别受体结合、相互作 用后产生;第二信号即协同刺激信号,由抗原提呈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与淋巴细胞表 面协同刺激分子受体结合、相互作用后产生。 36.immunological tolerance:免疫耐受,指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某种抗原作用后产生的特异性 免疫无应答状态。对某种抗原产生耐受的个体,再次接受同一抗原刺激后,不能产生用 常规方法可检测到的特异

13、性体液和(或)细胞免疫应答,但对其他抗原仍具有正常的免 疫应答能力。 37.hypersensitivity:超敏反应,又称为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 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 疫应答。 38.rheumatoid factor(RF):类风湿因子,自身变性的IgG分子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 自身变性IgG的自身抗体称为类风湿因子。这类自身抗体以IgM为主,也可以是IgG或IgA类抗体。 39.autoimmunity:自身免疫,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产生自身抗体和(或) 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的现象。 4

14、0.Autoimmune disease(AID):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人体对自身细胞或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 答而导致的疾病状态。 41.Molecular mimicry:分子模拟,多种微生物与正常宿主细胞或细胞外成分有相类似的抗 原决定基。针对这些微生物抗原决定基的免疫应答可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这种作用称 为分子模拟。 42.Epitope spreading:表位扩展,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过程中,机体的免疫系统针对自 身抗原的自身应答性淋巴细胞克隆可相继识别自身抗原的隐蔽抗原决定基,这种现象称为决定基扩展或表位扩展。 43.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免疫缺陷病,是免疫系统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损害而使 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增殖和代谢异常,并导致免疫功能障碍所出现的临床综合征。 44.Primary(or congenital) immu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