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遣悲怀三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上传人:1980****057 文档编号:273675281 上传时间:2022-04-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5.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稹《遣悲怀三首》原文、译文及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元稹《遣悲怀三首》原文、译文及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元稹《遣悲怀三首》原文、译文及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元稹《遣悲怀三首》原文、译文及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元稹《遣悲怀三首》原文、译文及赏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元稹《遣悲怀三首》原文、译文及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稹《遣悲怀三首》原文、译文及赏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元稹遣悲怀三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元稹遣悲怀三首原文、译文及赏析遣悲怀三首 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同穴?冥何所 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谢公东晋宰相谢安,他最偏爱侄女谢道韫。 黔娄:战国时齐国的贫士。此自喻。言韦丛以名门闺秀屈身下嫁。百事乖:什么事都不顺遂

2、。 荩箧:竹或草编的箱子。 泥:软缠,央求。 藿:豆叶,嫩时可食。 奠:祭奠,设酒食而祭。 戏言:幵玩笑的话。身后意:关于死后的设想。 行看尽:眼看快要完了。 怜:怜爱,痛惜。 诚知:确实知道。 (11) 邓攸:西晋人,字伯道,官河西太守。晋书邓攸传载:永嘉末年战乱中,他舍子保侄,后终无子。 (12) 潘岳:西晋人,字安仁,妻死,作悼亡诗三首。这两句写人生的一切自有命定,暗伤自己无妻无子的命运。 (13) ?冥:深暗的样子。 你如同谢公最受偏爱的女儿,嫁给我这个贫士事事不顺利。 你见我没有衣衫就在箱子找,你拔下金钗因我相求而买酒。 你用野蔬充饥却说食物甘美,你用落叶作薪你用枯枝做炊。 如今我高

3、官厚禄你却离人间,为你寄点延请僧道超度士灵。 往昔曾经戏言我们身后的安排,如今都按你所说的展现在眼前。 你穿过的衣裳已经快施舍完了,你的针线盒我珍存着不忍打开。 因怀念你我对婢仆也格外恋爱,多次梦到你我便为你焚纸烧钱。 谁不知夫妻永诀人人都会伤怀,想起许多往事令人极度地伤悲。 闲坐无事为你悲伤为我感叹,人生短暂百年时间又多长呢!邓攸没有后代是命运的安 排,潘岳悼念亡妻只是徒然悲鸣。 即使能合葬也无法倾诉衷情,来世结缘是多么虚幻的企望。 只能睁着双眼整夜把你思念,报答你平生不得伸展的双眉。 这三首诗约作于公元811 年(元和六年),时元稹在监察御史分务东台任上;一说这组诗作于公元822 年(长庆

4、二年)。这是元稹为怀念去世的原配妻子而作的。元稹的原配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最小的女儿,于公元802 年(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和元稹结婚,当时她二十岁,元稹二十五岁。婚后生活比较贫困,但韦丛很贤惠,毫无怨言,夫妻感情很好。过了七年,即公元809 年(元和四年),元稹任监察御史时,韦丛就病死了,年仅二十七岁。元稹悲痛万分,陆续写了不少情真意切的悼亡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遣悲怀三首。 第一首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一、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

5、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 “泥”,软缠。“长藿”,长长的豆叶。中间这四句是说: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箱倒柜去搜寻;我身边没钱,死乞活赖地缠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平常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便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 这几句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贤妻的形象。这四个叙述句,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与怀念的深情。 末两句,仿佛诗人从出神的追忆状态中突然惊觉,发出无限抱憾之情:而今自己虽然享受厚俸,却再也不能与爱妻一道共享荣华富贵,只能用祭奠与延请僧道超度亡灵的办法来寄托自己的情思。“复

6、”,写出这类悼念活动的频繁这两句,出语虽然平和,内心深处却是极其凄苦的。 第二首与第一首结尾处的悲凄情调相衔接。主要写妻子死后的百事哀 诗人写了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人已仙逝,而遗物犹在。为了避免见物思人,便将妻子穿过的衣裳施舍出去;将妻子做过的针线活仍然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不忍打幵。诗人想用这种消极的办法封存起对往事的记忆,而这种做法本身恰好证明他无法摆脱对妻子的思念。还有,每当看到妻子身边的婢仆,也引起自己的哀思,因而对婢仆也平添一种哀怜的感情。 白天事事触景伤情,夜晚梦魂飞越冥界相寻。梦中送钱,似乎荒唐,却是一片感人的痴情。苦了一辈子的妻子去世了,如今生活在富贵中的丈夫不忘旧日恩

7、爱,除了营奠复营斋”以 外,已经不能为妻子做些什么了。于是积想成梦,出现送钱给妻子的梦境。末两句,从诚知此恨人人有”的泛说,落到贫贱夫妻 百事哀”的特指上。夫妻死别,固然是人所不免的,但对于同贫贱共患难的夫妻来说,一旦永诀,是更为悲哀的。末句从上一句泛说推进一层,着力写出自身丧偶不同于一般的悲痛感情。 第三首首句闲坐悲君亦自悲”,承上启下。以悲君”总括上两首,以自悲”引出下文。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的有限。人生百年,也没有多长时间。诗中引用了邓攸、潘岳两个典故。邓攸心地如此善良,却终身无子,这就是命运的安排。 潘岳悼亡诗写得再好,对于死者来说,也没有什么意义,等于白费笔墨。诗人以邓攸、潘岳自

8、喻,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却透露出无子、丧妻的深沉悲哀。接着从绝望中转出希望来,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但是,再冷静思量:这仅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更是难以指望的,因而更为绝望:死者已矣,过去的一切永远无法补偿了!诗情愈转愈悲,不能自已,最后逼出一个无可奈何的办法:惟将终夜长幵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诗人仿佛在对妻子表白自己的心迹:我将永远永远地想着你,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你的平生未展眉”。真是痴情缠绵,哀痛欲绝。 唐诗余编云:第一首生时,第二首亡后,第三首自悲,层次即章法末篇末句未展眉即回绕首篇之百事乖:天然关锁。”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勿以浅近忽

9、之。”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夫微之悼亡诗中其最为世所传诵者,莫若 三遣悲怀之七律三首。所以特为佳作者,直以韦氏之不好虚荣,微之之尚未富贵,贫贱夫妻,关系纯洁,因能措意遣词,悉为真实之故。夫唯真实,遂造诣独绝欤!” 潘德舆养一斋诗话云:“微之诗云潘岳悼亡犹费词 ,安仁悼亡诗诚不高洁,然未至如微之之隔陋也。自嫁黔娄百事乖 ,元九岂黔娄哉?也曾因梦送钱财 ,直可配村笛山枳耳。” 元稹(779 年831 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

10、“元白”。 元稹为人刚直不阿,情感真挚,白居易这样评价元稹“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并说他们之间的友谊是“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而元稹对白居易关心,更凝结成了千古名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除了流芳千年的“元白之谊”,元稹和妻子韦丛的半缘情深也为人乐道。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 年),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年芳20 的韦丛下嫁给24 岁的诗人元稹。此时的元稹仅仅是秘书省校书郎。韦夏卿出于什么原因同意这门亲事,已然无从考证了,但出身高门的韦丛并不势利贪婪,没有嫌弃元稹。相反,她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和元稹的生活虽不宽裕,却也温馨甜蜜。可是造化弄人,唐宪宗元和四年(809 年),韦丛因病去世,年仅27 岁。此时的31 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幸福的生活就要开始,爱妻却驾鹤西去,诗人无比悲痛,写下了一系列的悼亡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