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动物意象3

上传人:1980****057 文档编号:273562049 上传时间:2022-04-0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8.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动物意象3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动物意象3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动物意象3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动物意象3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动物意象3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动物意象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动物意象3(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动物意象3 第三章中国古典诗歌 中的动物意象 一、鸿雁意象 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肃肃其羽”“鸿雁于飞,集于中泽”“鸿雁于飞,哀鸣嗷嗷”宋玉九辨:“雁而南游” 刘彻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1鸿雁意象与思乡怀人 雁的乡怀之意愈明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人只能囿居一地,鸿雁却可以翱翔万里。鸿雁作为候鸟的基本习性,使极为重视定居守土的古人常常由雁联想到自身,又由自身反观于雁.刘细君歌:“吾家

2、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忧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魏晋后由于汉书苏武传中“雁足传书”故事的传播,促使鸿雁意象思乡怀人意蕴增强。鸿雁成了传书寄简的信使,雁书、雁帛、雁素也就成了书信的美丽代称。 王实甫西厢记:“休要一去鱼雁无消息”。 曹操却东西门行:“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曹丕杂诗二首其一:“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曹植杂诗:“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蔡琰胡笳十八拍:“雁南征兮欲寄边声,雁北征兮为得汉音。雁飞高兮邈难寻,空断肠兮思

3、忄音忄音。” 庾信咏雁则申明了身处北国留去两难的矛盾心理:“南思洞庭水,北想雁门关。稻梁俱可恋,飞去复飞还”秋夜望单飞雁:“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无奈人心复有忆,今暝将渠俱不眠。” 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诗人翘首北望归雁,思乡之情越发急切了。 杜牧秋浦途中:“潇潇山路穷秋雨,沥沥溪风两岸蒲.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韦应物闻雁诗:“故国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李白送张舍人之江东:“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天清一雁达,海阔孤帆迟。”

4、以雁喻友,写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意。 欧阳修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杨万里初入淮河:“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 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温庭筠商山

5、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羁旅孤苦的感伤 离乡背井,对于有着浓厚安土重迁观念的古人来说,实乃人生遭际中的一大不幸,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怀乡念旧之情最为强烈。雁的秋去春来,奔波不定,劳苦凄伤,成了古人羁旅情结的对应物。古人常常以雁自喻或寄雁寓情,抒写内心的伤感情绪和人生慨叹。孤雁意象,常被用来渲染强调人的悲凉身世与孤寂心情。这种孤,不仅限于游子怀乡念旧,更表达了因事因情而形若孤雁的凄楚悲凉。梁简文帝萧纲夜望单飞雁:“天霜河白夜星稀,一雁声嘶何处归。早知半路应相失,不如从来本独飞。”以夜色的凄凉来烘托孤雁的悲苦无望,

6、借对雁的悲悯同情来阐发对人生命运多乖的无可奈何的哀叹、伤心和失望。 赵嘏的长安秋望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功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杜甫孤雁云:“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离群孤雁念友思亲,不饮不食,不停地呼号、哀鸣,寻找伙伴,形单影只地在高空云层里独自飞翔,不留意寒塘野鸦的鸣噪嘈杂。这不正是诗人在动乱年月思念亲人,渴望骨肉团聚的心境的写照吗?诗中表达的情感真挚而有些凄凉。 崔涂孤雁:“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渚云低暗度

7、,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矢曾缴,孤飞自可疑。”看似对离群孤雁的深切同情与关注,实则是托孤雁以自比,表现自己流离失所,漂泊异乡,前途暗淡的生活。对雁的担忧,其实是对自己的失望。同病相怜,才会产生殷切关注的情感,诗的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一种孤独没落的情绪,失群孤雁表现诗人孤凄忧虑的羁旅之儒家的传统伦理一贯推重群体纽带的维系作用,离乡失群者也愈益在孤雁意象映衬下显得凄苦悲凉,缺乏心理承受力。于是文人离乡背井时便借对孤雁的怜悯来抒写自己身如孤雁的凄楚心境和遭遇。李益春夜闻笛“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也以雁的群飞归北的迫切,反衬自身欲归却不得如愿的羡慕与惆怅。钱起归雁则拟人化地写出了雁是因听到凄怨的音

8、乐声而感发乡情,毅然告别佳境回归北方:“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一个“不胜”见出内心的怀乡情结是多么强劲.敦煌曲子词乐世词也有“失群孤雁独连翩,半夜高飞在月边,霜多雨湿飞难进,暂借荒田一宿眠”,这之中分明融铸了背井离乡漂泊在外者的艰辛经历体验。 元赵善庆的水仙子客乡秋夜“握长宵何处销凝,寒灯一集。孤雁数声,断梦三更。”4、悲伤哀怨的相思 霭理士性心理学认为:“在动物中间,性欲也很有理想化的程度,特别是在鸟类当中;鸟类可以为了失偶的缘故,伤感到一个自我毁灭的境界,可知这其间所牵涉到的决不是一个单纯的本能,而是此种本能与其它生命要素的一个综合。”雁这种候鸟

9、终身配对,联系历史上不少关于雁雌雄相依乃至殉情的记载,可知雁意象的情爱文化主题,确实有着一定的现实基础。雁的情感与行为引起多愁善感的古人的关注与认同是可以理解的。扬州府志记载:“有娄生以矢曾弋为业,一日捕得双雁,闭之笼中,其雌盘空,叫声甚苦,久之自投而下,雄自笼伸月豆就之交接死。”“又江南一寺僧,网得一雁,笼置窗前,秋夜闻月中有孤雁声与笼雁相随鸣答,俄而,扑拉檐下,僧亟启视,则二雁交颈敝死笼旁矣。”这些传闻充分证实了雁用情之专一,忠贞不渝。雁飞行时发出响亮急促的鸣声,方言舒雁:“舒雁前鸣后和”。言“舒雁飞成行也,雌前呼,雄后应也。”遇敌时,“雄雁击溃敌人后,发出胜利的欢呼,与之配对的雌鸟亦鸣叫

10、以响应之。”宁波府志记载:“王义官骈云:龙舌朱家,畜一雌雄,家童执雁足,招雄鹅与之会,既已,雁遽狂跳,触地而死”。雁之忠守节操因此可见一斑。定兴县志记载:“万历初,北部有崔伯通好鸟,畜一雁逾岁,颇驯。乃有一雁群而下,交领哀鸣,如泣如诉,观者狎而不惊,饮食之不顾,相持两昼夜,竟俱毙。”又扬州府志记载:“有娄生以矰弋为业,一日捕得双雁,闭之笼中,其雌盘空,叫声甚苦,久之自投而下,雄自笼伸头就之交接死。”类似的传闻还很多,因而清人黄钧岸在金壶七墨中概括说:“禽类中雁最义,生有定偶,丧其一,终不复匹”。贺铸在夜捣衣中写到:“收锦字,一下鸳机,净 拂床砧夜捣衣马上少年今健否?过瓜时见雁南归”。瓜时已过,

11、惟见大雁南归,不见征夫北返,思妇还得捣衣寄远。此词妙在只说雁归,却将那人不归的正题留给读者去想,含毫不尽,味乃深长,此词比卢思道的相思意蕴更含蓄。宋代的许志仁寄衣曲:“江南十月雁初飞,边地才秋塞草衰。衣成妾手君宁见,寒到君边妾自知。”表现的是思妇因雁飞而引发对征夫刻骨铭心的思念。 这真有点“夫唱妇随”的态势,雁的这种自然生物属性,让人没有理由怀疑上述传闻的真实。大雁殉情让多愁善感的古人产生不尽的同情和感慨,于是他们以充满情感的笔触来记叙描绘,用诗赋来歌咏,从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期盼企望。相思与思乡具有内在的有机联系,两者糅合体现于雁意象中。诗经中的几首诗写雁尚粗疏简明,至汉书苏武传雁足传书典

12、故将思乡恋土情怀固定化。曹丕杂诗:“孤雁独南翔”、“绵绵思故乡”,梁武帝代苏属国妇吟咏“或听西北雁,似从寒海湄;果街万里书,中有离土辞;唯言长别矣,不复道相思”未脱思乡之痕,已萌相思之情。鸿雁思乡,自然是取其年年知返且能传递乡书之意,而相思之于雁看中的则是其信守不渝与忠贞节操。进入传统抒情文学中的雁意象,缘其终生配对而带有浓厚的相思情爱情结。晋陶渊明杂诗四首之三:“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以雁极言相思苦状。唐人沈洵的更著宴词:“莫打南来雁,从他向北飞。打时双打取,莫遣两分离。”与其孤独地沦为爱的失落者,莫若与心上人一起同赴黄泉,这是多么符合传统文人相思痴恋的情爱逻辑啊!

13、人世间的相思痴恋推及到雁,对雁的关注正是出于对伉俪恩爱的深切体察。女诗人鱼玄机闺怨:“别日南鸿才北去,今朝北雁又南飞。春来秋去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稀。”写雁以表现相思之深切炽烈。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直陈相思之愁怨,成为代代传袭,为人熟知的相思歌词。贯云石塞鸿秋代人作二首之一:“战西风几点宾鸿至,感起我南朝千古伤心事。展花笺欲写几句知心事,空教我停霜毫半响无才思。往常得兴时,一扫无瑕疵,今日个病恹恹,刚写下两个相思字。”凡此种种,皆可见出古代诗句曲赋中的雁意象都投射着文人炽烈的男女情爱,满含着男女相思的苦怨

14、。雁易惹人生叹,百感交集。因雁殉情,元遗山作摸鱼儿:“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由雁的痴情联想起人世间恩爱情侣的坚贞,饱含哀悯、惋惜与感叹。马致远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写元帝别昭君,以“寒雁南翔,呀呀的声嘹亮”来衬托心情的凄楚哀伤,更在明妃走后,元帝梦中惊醒后闻雁鸣而生悲痛惆怅之感。离群失伴的雁叫声凄唳嘹亮,孤鸿哀鸣总令人生悲感叹。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西风紧,北雁南飞”之景,是令人难忘的全曲之务头。及至清代洪升长生殿中的李隆基唱到:“无边落木响秋声,长空孤雁添悲哽。”在原本无雁意象出现的长恨歌、长恨歌传原有题材上添加雁的相思情

15、结。中国古代文学的诗词歌赋中具有相思意义的雁意象作品是不胜枚举的。雁的忠贞不渝、信守不二的生物本性是其相思情爱意蕴不断活跃于相关文学主题中的深层源动力。 五、道德伦常的载体 受传统道德观念及审美判断的影响,经由古人对雁的感知体认,作为生物个体的雁与传统伦理纲常有着物我相契的对应点。正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集解中说:“雁有四德:寒则自北而南,止于衡阳,热则自南而北,归于雁门,其信也;飞则有序而前鸣后和,其礼也;失偶不再配,其节也;夜则群宿而一奴巡警,昼则衔芦,以避矢曾缴,其智也。”礼记月令曰:“孟春之月鸿雁来,仲秋之月鸿雁去。”雁每年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传说雁南不逾衡阳,北至雁门(又叫雁门塞、雁塞,在山西代县西北,古以两山对峙,雁度其间而得名)。雁年年秋南春北,依时令而迁徙,这种生命运动的自然规律被人们认为是“信”的表现。如同知恩图报的人间君子一样。小说施公案第一百一十八回写鸿雁代人报案,说:“这乃信义之鸟,天差他前来鸣冤。”倦游录中关于宋代雁忆旧主的传闻,都是对雁之信义的印证。 雁飞时排成“一”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