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古为今用

上传人:1980****057 文档编号:273562041 上传时间:2022-04-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7.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古为今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古为今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古为今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古为今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古为今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古为今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古为今用(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古为今用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古为今用 摘要: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之一,其中的有关理念为后人学习、研究管理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理论源泉。本文分析了儒家、道家和兵家三种管理思想,并评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古为今用 Abstract: The management thoughts of ancient China are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relevant concepts provide inexhaustible sources fo

2、r later generations to study and research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the military commanders management thoughts, and comments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ancient management ideas. Keywords: ancient China; management thoughts, make the past serve the present 中国古

3、代管理思想主要是兵家、儒家、道家。兵家长于决策;兵家和道家都善于权变;儒家重视人性和人际关系,企图用道德修养与教化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如果从精神实质上衡量,儒家的管理思想类似现代西方的行为学派,兵家的决策思想类似现代的决策学派,道家的“与时迁移、因物变化”的思想类似西方的权变管理。兵家讲韬略,道家尚权变,儒家贵和谐,这些积极成分对管理现代化均有一定的借鉴作用,都富有治国安民的管理思想。 一、儒家的管理思想 儒家文化的特点是关心人生、社会问题,在伦理道德方面建立了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政治管理和人事管理思想。 其一,修己安人的管理目标 在儒家看来,治国首先是人的管理,而

4、人的管理又可分为“修己”的自我管理和“安人”的社会管理两大部分。首先,“修己”的自我管理,强调管理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个人修养与人格魅力,才能赢得部下的尊重与信任,管理过程才能有效地开展。提醒管理者一定要重视自身的品行修养,必须做到安人先正己。其次,“安人”的社会管理,是立足于自我修身的基础之上,其内容包括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本在于家,家之本在于身的道理。儒家学说把政治与伦理相结合,把国家、家庭和个人联系起来,构成了社会管理系统。从管理角度看,要把天下治理好,就得使国家安定;为使国家安定,就需要人人从自己做起。 其二,民为邦本的管理意向 孔子说:“惠则足以使人。”也就是说,

5、给民众以恩惠,就能很好地指使民众。强调以民生为本的管理思想不失为古今中外均被看好的管理智慧。儒家的管理思想从群体之“人”这个中心展开,关注民生、民心和民信是儒家管理思想的重要取向。另外,就如何发展生产、缩小贫富差别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进行探讨时,其基本思路也是如何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进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其三,贵和中庸的管理方法 在儒家文化中,“和”既是管理的目的,也是管理的方法。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主张在无关原则的小事上,要讲协调、重和睦,不要小题大做,闹不团结;凡事关原则性的大问题,则要坚持原则,不应苟同。怎样才能做到“和”呢?“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意思是说

6、,中庸作为促进人际和谐、实现良好道德的一种法则,是再好不过的了!孔子的本意是无论做人、处世还是办事都不能过分,要“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可见,孔子提倡中庸,是反对在处理问题时走极端、防止片面性。适中办事才是“正”道,才符合事物常理。这就是“执两端而用其中于民”的中庸之道。 二、道家的“柔道”管理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仅次于儒家思想,并对儒家和法家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道家的基本思想是强调顺应自然、以柔克刚,这就决定了其管理思想的“柔道”特色。 其一,无为而治的管理智慧 从“无为”的原则出发,老子提出了一整套的道家管理战略。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7、”道家认为,按照“无为”的原则办事和管理,天下就没有不能治好的事,管理就一定上轨道,取得预期的成效。正所谓“为无为,则无不治”。 其二,处理人事关系的基本方略 “处下不争”,这是老子倡导的在处理人际关系尤其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时的基本方略。在人与人、国与国的关系中,老子一贯主张“居后”、“处下”,认为这是处理人和人、国与国之间关系所普遍适用的原则。这就要求领导者、管理者在名利面前谦虚退让,淡泊名利,力求做到克己奉公、大公无私。老子虽然主张“处下不争”,但他并没有否认“争”的存在与目的性。这是道家的一种管理方略,“处下”是为了更好地居上,“不争”则是为了更好地争得。这也就是道家所强调的“不争而善胜

8、”的道理。 三、兵家的管理思想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有了人类就有了竞争,即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人与自然之间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就产生了谋略。兵家的管理思想就是在竞争中产生的。中国古代的兵家管理思想丰富、系统、精深、独特,深得中外管理思想者的赞许。兵家的管理思想以“谋略”或“运筹”为中心,强调“人谋”,要求“谋定而动”。 其一,目标管理思想 孙子兵法强调:“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顾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意思就是说真正善于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占领敌人的城池,毁灭敌人的国家,可以不必让军队长期作战而付出惨重的代价,但一定要向全

9、胜的目标努力。所以这样的人一定能够做到:在军队不受挫折的前提下使目标利益能够保全。孙武的“全胜而非战”的思想,是兵家目标管理思想的最高境界。 其二,战略管理思想 孙武认为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胜敌,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取胜,再次是使用武力战胜敌人,最下策是攻城。在这里,孙武强调了战略致胜的重要性。 其三,行政管理思想 为取得战争的胜利,兵家提出“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行政管理原则和方法。所谓“文”,就是“仁”,即反复对被管理者进行政治道义教育,包括怀柔和重赏,使之亲附;所谓“武”,就是“法”,即用法纪手段约束被管理者,包括强迫和严刑,使之畏服。管理者采用文武兼施、刑赏并重的原则治理军队,就能使“上下

10、同欲”。先文后武,文武结合,才能管理好军队。为了实施“文武”结合的原则,需采用如下具体做法:第一,要仁爱士兵。第二,要赏罚分明。第三,要严格管教士兵。 其四,信息管理思想 孙子兵法中包含着古代朴素的信息观,揭示了信息联系的规律。按照孙武的认识和设计,运用信息主要靠“算”和“知”。第一,算。孙武认为,要打有准备之仗,就必须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计算、思考和比较。第二,知。孙武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其五,人才管理思想 孙武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以择人而任势”。所谓“择人而任势”,就是要求军事指挥员重视选用人才,利用形势,以战胜

11、敌人。善于指挥打仗的将帅,他的主导思想应放在依靠、运用、把握和创造有利取胜的形势上,而不是去苛求手下的将士,这样他就能从全局态势的发展变化出发,选择适于担当重任的人才,从而取得决定全局胜利的主动权。正因为如此,所以要更加重视将帅的选拔和使用。孙武的具体主张是:第一,择人任势,以德择将。将帅要具备“智、信、仁、勇、严”五个条件。第二,用人不疑,信任部下。将帅有才能,主君就要放手让他施展才华。 四、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其一,将“正人必先正己”的思想引入现代管理 中国古代管理非常强调领导者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崇尚“道德敦化”和“正己正人”的管理方式。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最佳的管理行为都应是

12、以双向约束为基本要求的,不仅约束他人行为使之端正,同时也使自己的行为得以规范。先哲们认为,“正己”为“正人”的前提,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正”,岂能奢言正人。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本质是“人为、为人”。个人首先要注意自身的行为修养,“正人必先正己”,然后从“为人”的角度出发,来从事、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创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激励环境,使人们能够在激发状态下工作,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我国古代管理非常强调领导者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崇尚“以德服人”、“道德教化”和“正己正人”的管理方式。孟子倡导:“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中国自古就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立世之说,又历来抱持“士为知己者死”,

13、“一饭一德必偿”的重情立身信念。这些传统的道德观念已沉淀于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成为他们完美人格的标准。管理是个“修己安人”的过程,一切管理都应以“修己”作为起点,最终达到“安人”的目标。其实,“安人”的终极目标还是实现自己搞好管理之目的。 其二,将“以人为本”的思想引入现代管理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许多管理思想中一个论述最多、运用最广且较为成功的管理思想。“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国最早是由政治家管仲提出来的,其本意是只有解决好人的问题,才能达到“本理国固”的目的,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基本上就是沿此传承下来的。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很重视知人善任,任人唯贤。选材用人先要有知人之明,即

14、所谓“知人者哲”;“知人者智”。然后还要善于用人。一是要用其所长,不求全责备。即所谓“任人之长,不强所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此任人之大略也”;二是量才使用;三是要不拘一格用人才;四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此外,在择人的标准上还要强调德才兼备。恰如司马光所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些“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对于现代管理中的人员配备工作有很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其三,将“和为贵”的思想引入现代管理 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核心的内容。儒家认为,要想保持国家的兴盛和社会的稳定,就要妥善处理好社会各阶层、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就要保持和谐。“礼之用,和为贵。”要用爱护、尊重、宽容、诚信、高效

15、、实惠来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尽管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组织内存在一定规模的冲突、竞争,但“和为贵”的思想不仅能帮助组织成员明确目标、期望值和行为,而且能帮助组织对如何实现组织的目标进行良好的决策。老子提出的“处下不争”的思想,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为贵”的思想。在人与人、国与国的关系中,老子一贯主张“居后”、“处下”,认为这是处理人和人、国与国之间关系所普遍适用的原则。这就要求现代的管理者在名利面前谦虚退让,淡泊名利,力求做到克己奉公、大公无私。 其四,将“无为而治”的思想引入现代管理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中追求“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境界。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法”是取法、遵循的意思。不仅“道”要以自然为法 则,天、地、人都要取法“自然”。老子所说的“自然”,并非客观世界的大自然,也非具体存在的东西,而引申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所谓“道法自然”,是说“道”就是其本来的样子,“道”以它自己的状态为依据,以它内在的原凶决定其本身的存在和运动,而不必靠外在其他的原因。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要顺应它自身的情况去发展。“自然”就是“道”,就是规律,就是法则。简而言之,就是倡导一种“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想。对于现代管理中的管理者,也就是告诫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