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测绘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亦***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0.80KB
约10页
文档ID:273430455
测绘工程论文参考文献_第1页
1/10

测绘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测绘工程论文参考文献》的详细文章,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搜集的测绘工程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阅读查看   参考文献一:   [1]黄杏元,马劲松,汤勤.地理信息系统概论[M].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65-171.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1014-xx.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xx.   [3]陈泽民.中国矢量数据交换格式的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xx,29(5):451-455.   [4]吴文新,史文中.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算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xx,28-29.   [5]Kang-tsungChang著,陈建飞等译.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xx,43-44.   [6]唐原彬,张丰,刘仁义.一种维护线状地物基本单元属性逻辑一致性的平差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xx,36(7):853-856.   [7]黄杏元,汤勤.地理信息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30-133.   [8]陈先伟,郭仁忠,闫浩文.土地利用数据库综合中图斑拓扑关系的创建和一致性维护[J].武汉大学报信息科学版,xx,30(4):370-373.   [9]毋河海.关于GIS中缓冲区的建立问题[J].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J].1997,22(4):358-364.   [10]张国辉,胡闻达,李慧智.基于GDI+的缓冲区建立及边界描述方法[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xx,27(3):292-232.   [11]冯花平,连文娟,卢新明.求缓冲区算法[J].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xx,24(3):57-59.   [12]张欣,陈国雄,钟耳顺.优化栅格细化算法的线状地物提取[J].地球信息科学,xx,9(3):25-27.   [13]潘瑜春,钟耳顺,刘巧芹.土地资源数据库中线状地物面积扣除技术研究[J].资源科学,xx,24(6):12-17.   [14]唐原彬,张丰,刘仁义.一种维护线状地物基本单元属性逻辑一致性的平差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xx,36(7):853-856.   [15]尹为华,刘盛庆.ARCGIS在地类面积统计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xx:29.   [16]刘洪江,曹玉香.基于ArcGIS实现地类图斑净面积的计算[J].勘测,xx(10)114-116.   [17]边馥苓.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方法[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6.   [18]任娜,张道军.基于推理及语义的图斑扣除线状地物面积关键算法及其在土地调查建库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39(35):2xx-2xx.   [19]计长飞.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矢量化方法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xx,34(4):159-163.   [20]马欣,吴绍洪,康相武.线状地物的区域影响模型及其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地理科学进展,xx,26(1):87-94.   [21]刘丽娟.空间分析中缓冲区生成算法研究及应用[M].河南:河南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xx,起页码-止页码.   [22]陈学工,张文艺,张驰伟.一种GIS缓冲区矢量生成算法及实现[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xx,17(3):13-16.   [23]王家耀.空间信息系统原理[M].北京:科技出版社,xx.   [24]刘耀林.从空间分析到空间决策的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xx,32(11).   [25]朱霁平.基于GIS的城市火灾应急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和仿真模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xx.   [26]刘元刚.GIS缓冲区建立中的双线问题[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xx,30(6).   [27]王船海,陈泰生.GIS中矢量生成线目标缓冲区的实现[J].测绘科学,xx,33(5).   [28]董鹏,毛东军,李军等.一种有效的GIS缓冲区生成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xx,40(16):4-8.   [29]ZalikB.,ZadravecM.,ClapworthyGJ.Constructionofanon-symmetricgeometricbufferfromasetoflinesegments[J].Computers&geosciences,xx.   [30]周培德.计算几何(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xx.   [31]张稳,庄大方,胡文岩.国家基本资源与环境数据库集成中的面积汇总技术[J].遥感学报,2000,4(4):304-310.   [32]严星,林增杰.地籍管理(第二版修订本)[M].北京:民大学出版社,1995.43-72.   [33]张保刚,朱凌,朱光.GIS中矢量数据缓冲区操作的不确定性传播模型[J].测绘学报,1998,(3):259-266.   [34]王家耀.空间信息系统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xx.   [35]李德仁,王树良,李德毅.空间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xx.   [36]郭仁忠.空间分析(第二版)[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xx.   [37]邬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xx.   [38]方大春.基于GIS的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在城市设施规划中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xx.   [39]李金平,周庆礼.土地面积数据误差原因与处理[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xx,18(1):25-27.   [40]童小华,刘大杰,彭明华.地籍宗地面积处理的原理与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xx,26(2):105-111.   参考文献二:   [1]张杰.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项目设计[D].长春:吉林大学,xx.   [2]李芳芳.发达国家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启示[J].国土资源信息化.xx,4:45~48.   [3]顾朝林,段学军,于涛方等.论“数字城市”关键技术及其实现[J].城市规划,xx,26(1),16~20.   [4]国家测绘局.CH/T9003-xx.地理空间框架基本规定[S],xx.   [5]国家测绘局,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关于加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服务的指导意见.国测国字[xx]35号.   [6]谭啸.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基本思路的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xx,33(2),156~159   [7]李维森.全面推进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新华网,xx.   [8]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全面推进我省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工作的通知.粤国土资测绘[xx]138号.   [9]李丽琴.中国数字城市发展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xx.   [10]AlGore.TheDigitalEarth:Understandingourplainthe21stCentury.1998.   [11]李宗华.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xx.   [12]JohnG.Nellist,ElliotM.Gilbert.ModernTelemunicationsandtheInformationSuperhighway[M].Boston:ArtechHouse.1999   [13]郑国.国内外数字化城市管理案例[M].北京:民大学出版社,xx.   [14]郝力.中外数字城市的发展[J].国外城市规划,xx(3),2~4.   [15]KodaT,NakazawaS,IsidaT.TalkingDigitalCities:Connectinghetero-geneousdigitalcitiesviatheuniversalmobileinterfaceIn:vandenBesselaarP,KoizumiS(eds)DigitalCitiesIII.InformationTechnologiesforSocialCapital[J].Springer-Verlag,xx,3082:233~246.   [16]Hong,Jung-Hong.EssentialrequirementsfordevelopingcoregeospatialwebservicesforNSDI.32ndAsianConferenceonRemoteSensingxx.ACRSxx.   [17]易敏.面向服务架构(SOA)的空间信息服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xx.   [18]Vilches-Blázquez,LuisM.GeoLinkeddataandINSPIREthroughanapplicationcase.18thACMSIGSPATIAL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Advancesin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s.ACMSIGSPATIALGISxx.   [19]Forster,Horst.TheIxxdigitallibrariesinitiative:Europe'sculturalandscientificinformationattheclickofamouse[J].InformationServicesandUse,xx,27:155~159.   [20]刘俊洋.北京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理论与实践[D].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xx.   [21]江绵康.“数字城市”的理论与实践[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xx.   [22]汤朝景.云南德宏州桥头堡试验区数字城市建设规划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xx.   [23]李德仁,姚远,邵振峰.智慧城市的概念、支撑技术及应用[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xx,(04):313~323.   [24]郝力.新起点·新策略·新应用—数字城市的发展之路[J].中国计算机用户,xx,(25):29-36.   [25]马岩巍,杨磊.我国数字城市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xx(10),52.   [26]彭能舜.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公共服务平台的研建—以数字长沙公共服务平台为例[D].长沙,中南大学,xx.   [27]陈甲全,袁超,张国琴.国外数字城市建设应用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数字通信,xx,(02):32~35.   [28]李燕,张旭,金京培,裴海英.韩国数字城市建设现状分析[J].数字通信,xx,(02):18~22.   [29]麻清源.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M].北京:民大学出版社,xx.   [30]周均清,王乘,杨叔子.我国数字城市研究与建设现状[J].城市规划汇刊,xx,6:29~32.   [31]李佩武.论数字城市建设及其意义[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xx,3:69~72.   [32]李琦,刘纯波,承继成.数字城市若干理论问题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xx,19(1):31~33.   [33]李宗华.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D].武汉:武汉大学,xx   [34]徐晓林.数字城市:城市发展的新趋势[J].求是杂志,xx,22,57~59.   [35]李炜.数字城市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xx.   [36]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5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xx.   [37]黄传河.网络规划设计师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