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5伯牙绝弦(一)ppt课件

上传人:奇异 文档编号:273087736 上传时间:2022-04-0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8.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5伯牙绝弦(一)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5伯牙绝弦(一)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5伯牙绝弦(一)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5伯牙绝弦(一)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5伯牙绝弦(一)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5伯牙绝弦(一)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5伯牙绝弦(一)ppt课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伯牙绝弦教学目标1.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 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3.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4.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音乐的魅力。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和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同学们,今天你们能够坐在这里展示才华,我想你们班的素质一定非同凡响,老师先为你们做个小测试,看看你们当中的谁将来有可能成为文学家。我们知道中国的语言文字最有情味,从文字中,我们能读出颜色、声音、画面、情节

2、,甚至能读出味道来。我给你一个词,你能读出什么呢?请注意看“徐徐清风”(你展现的画面真迷人,让我们感到了清风的柔美。你将来肯定是一名出色的文学家,)“皎皎明月”(你的确让我们看到了白玉盘似的明月。)(你能通过想象,读出文字中的情节,你很有创作的天赋。)“袅袅炊烟”(继续努力,你有望成为文学家)(你和文学家有缘,透过你的语言,我们看到了农居生活的闲适,作吸气状,我还闻到了喷香的米饭味儿。)“鸟语花香”(你不但读出了一幅群鸟齐鸣、百花吐艳的画面,还带领我们走进了花的海洋,闻到了花的芬芳。你将来肯定能成为文学家,)“高山流水”(你很有文学家的潜质,你真棒,你读出了一幅高山流水图,静态的大山、动态的河

3、流相映成趣。)不过,当老师看到“高山流水”这个词时,我读出来的是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伯牙绝弦,因为高山流水觅知音就是讲的伯牙绝弦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把课文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第一次读感觉如何?生:这些词语读起来不顺口;生:难读识了,再把课文读2、 师:短短的五句话但不好读,不好懂,(我们先来看看生字,开火车读字组词。生字认一遍。)读不好没关系,跟老师一句一句读。可以看大屏幕上,老师是怎么停顿的,(师读生跟读,)同学们也画出停顿符号,自己再读读吧,3、 (指生读)谁能第一个读给大家听,(生读)真是

4、让我叹为观止,第一次读就这么正确通顺。(一生读停顿读得好)了不起,第一读正确不算,还读出古文的味道来。同学们,我们也来读读,除了读正确,我们也要读出古文的韵味来(生齐读)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预设: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那“伯牙绝弦”的意思就是?解决措施: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后由老师给出正确答案。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预设: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解决措施:以小组进行讨论,然后老师姐和同学们的回答做最后总结。预设答案:乃僻琴绝弦,终身不复鼓。2 生谈读懂的地方。(提醒学生不要重复别人的话,认

5、真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品质。)引导学生说说每句的意思。3 师: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很强,但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点是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你发现这个字了吗?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4次。)意思一样吗?预设: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喜欢,善于。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解决措施:同上。预设答案:啊!好啊!(一)细品文本。1、请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何以见得?2、生找有关句子,师出示句子,生理解。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3、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想像力真丰富。)我看到了一座高山。我看到了巍峨的山峰。(你真

6、会用词)我看到了雄伟的泰山(在你的描述下,我也看到了,谢谢你!)这么多的画面,古人仅用一个峨字就表现出来了。看来古人讲话真是简约而不简单呀。用你们的朗读表现泰山的巍峨吧!师引读这句。细心学生发现另外一个语气词了吗?(兮,请生读)为什么一个句子连用两个语气词?生:因为钟子期强烈感受到伯牙琴声中泰山的巍峨。是呀,如此动听的琴声,子期就这样赞叹。生读。同学们在字里行间中体会到了子期的善听?那么,这个句子你能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出示第二个句子: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师:你的江河读的特别突出,能说说原因吗?生:江河跟上面泰山一样,也是赞美。(生再读)师:听出了江河的浩荡之情。(抽

7、生)你那洋洋兮也读的特别好,能说说原因吗?生:江河都是很长呢。志在流水是伯牙心里想着,钟子期把他听出来了。(生再读)师:听的出你是在真心诚意地赞美伯牙,还有谁来赞美伯牙?指生读。那同学们想想伯牙只是在用琴声表现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吗?(指名答)想想诗人写诗为了什么?师:古人也常以琴言志,将自己的心声、志向融入琴声中。他表现高山就是诉说自己的志向有高山般远大,表现江河就是说自己拥有江河般的胸怀。伯牙是在用琴声表达自己浩浩然的鸿鹄之志和坦荡荡的君子情怀。明白了这些,你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吧。4、师: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同学们想一想,还会表现什么呢?生:猜想。(你想

8、像的真美呀!)现在你们就是子期,也来写上几句,赞赞伯牙吧!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好极了)5、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好皎洁的月色呀!)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善哉,依依兮若杨柳!(是那么的柔美)当伯牙鼓琴志在芳草-善哉,萋萋乎若芳草!小结: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是呀,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悲伤也罢,开怀也罢,真所谓,伯牙所念生: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板书:知音6、 师:其实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9、(生答)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吧: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

10、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引导学生说文言文。)知我者,子期也。师:是啊,知音相遇,是心灵的交融,让我们读课文的前4句,感受他们久逢知音的快乐与激动吧。学生齐读前四句。7、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这就是真正的知音。可是世事难料,第二年春天,当伯牙带着这份欢乐与激动再与子期相约时,得到的却是子期不幸染病而亡的噩耗。出示句子,指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11、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理解句子。你读懂了什么?8、预设: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解决措施:通过对这篇文言文的学习,是同学们对伯牙和子期之间的友谊有了较深的理解,再让同学们通过阅读交流并讨论的方式来解答一下这个问题,最后由老师做补充说明。预设答案: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出示句子: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五、课外拓展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曲动人的乐曲又弹给何人听?于是伯牙就扯断琴弦,把琴箱摔向祭台,吟诵着为子期写的挽歌(幻灯出示,伴着音乐师读)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师: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的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地伤痛和悲怆读最后一句。(指导学生读出悲痛、悲怆的气概。)六、背诵课文师:从同学们的眼神中,老师看出来,同学们已经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可全文却只有短短的77个字,这就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短短的77个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