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互联网时代信息主权

Baige****0346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32.98KB
约10页
文档ID:272641345
互联网时代信息主权_第1页
1/10

       互联网时代信息主权                     冉继军一、引言上个世纪末在全球兴起的互联网作为重要的技术手段,推动了全球化浪潮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地的人、物以及信息都通过互联网连成一个没有边际、互通互联的地球村信息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物质和能量,成为一国实力的重要参数传统的国际竞争强调的是政治主权、经济主权和文化主权,而在信息时代,我们应当意识到信息也是一种主权范畴,信息已成为一国政治经济文化资源的倍增器,信息的力量可见一斑信息主权概念的提出丰富了主权的含义,为国家主权提供了新的内涵,主权也从实体空间蔓延到了虚拟空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率先进行信息战的战法研究,试图以不战而屈人之兵,而在此背景下,各国也纷纷开始针对信息领域的主导权展开竞争,而互联网则是这一场竞争的主战场对于信息主权概念的界定,郭庆光认为信息主权是指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本国信息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二是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信息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传播体制的权利;三是对本国信息的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的权利”①方兴东从技术的角度理解信息主权,认为信息主权的基础是技术的控制权和产业的主导权。

没有这两方面的保障,就没有信息时代真正的国家安全,就会严重危及未来的国家主权②夏菁则提出“国家信息主权”的概念,指的是“国家对本国信息传播系统、传播内容进行自主管理,使其符合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的要求,并保护其免受干涉的权利③换句话说,信息主权可以理解为国家对于所管辖范围内特定信息的控制权传统的主权概念包含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维度,而信息主权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信息主权的影响也主要体现在信息传播对于政治、经济和文化主权造成的冲击首先,信息主权的危机会极大削弱一国的政治主权政治主权是经典意义上主权概念,指一个国家的独立权及在领土内的最高统治权,包括建立合法政府的自决权、对外事务的自主权、法律的制定与解释权等等,它是其他主权存在的基础④如果一个国家丧失了信息主权,那么受到直接冲击的就是政治主权的完整前苏联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新思维指导下,放弃了对媒体的控制权,实行“广泛的公开性”,“力求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有更多的公开性”, “人们既应知道好事,也应知道坏事”,要“使人更深刻地了解我们过去如何,现在发生了什么事”⑤由此,苏联丧失了对党报的控制权,西方媒体纷纷占据苏联的舆论阵地,苏维埃丧失了其信息主权,以至于最终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导致了政治主权的丧失。

经济主权是指国家处理国内外一切经济事务的最高统治权和决策权,是指国家在本国对内对外的一切经济事务上享有不受外部势力干涉的独立自决的权力专属于一国的经济数据对国民经济的健康有着极大的意义,属于国家经济主权的范畴如果这些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快速的散播,将会对该国的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害,侵害其经济主权文化主权则是一国有保存和发展本国民族文化的权力在信息主权难以保证的今天,很多强势文化携其网络技术优势,大规模向他国推销自己的文化,对他国的民族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第三世界国家由于其技术、文化以及语言的限制更多地受到美国的影响,这势必影响到这些国家的文化主权二、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主权困境在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下,信息很大程度上依赖其物理传输渠道进行,而物理传输硬件的归属权和传播信息的范围都属于可以控制的因素,因而国家可以通过对信息的物理传输渠道进行控制,或者对在物理传输渠道上流动的信息进行控制来保护自己的信息主权如短波广播,虽然电波可以跨越国家边界,但是电波发射的必要物质条件之一是电磁频谱,接受国就能通过电磁干扰的方式阻止有害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信息传播到国内在互联网模式下,一方面互联网信息传播突破了传播渠道及地理上的国界限制,信息的物理渠道的控制权和物理渠道上流通的信息的产权得以分离;另一方面,信息的生产、传播和消费实现了多中心化、网络化与实时化,互联网信息传输费用大幅度降低,信息传播的可控性受到侵蚀,国家对互联网传播的渠道和传播信息的控制能力减弱。

因此,传统的通过控制物理渠道来控制信息流通的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受到了巨大的挑战,而随着各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信息上网,降低信息传输成本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国家能否保护自己的信息主权也成为了一个需要认真探讨的话题此外,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也衍生出国家安全信息控制的难题,有关国家安全的信息可能通过公众信息泄密,并以加密的方式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因此,国家需要在保护公民和企业信息权的基础上,加强对危害国家安全的公众分享信息的控制权互联网与现实世界中主权国家的矛盾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互联网的虚拟性与国家主权的物理边界性、互联网的开放性与国家主权的封闭性、互联网的无法约束性与国家主权的最高性以及互联网的主动性与国家主权的被动性⑥由此,可以推演出互联网时代控制信息安全、维护信息主权的主要难题在于:首先,来自他国的信息颠覆及干涉企图威胁着国家的信息主权互联网时代的最大特点是其开放性,能够控制网络的硬件和软件的国家实际上控制了网络世界或者信息世界的要害根据2000年的全球信息产业数据,美国中央处理器的产量占92%,系统软件产量占86%,美国微软公司的“视窗( Windows)”系统占全球操作平台应用量的95%,世界性大型数据库近3000个,其中70%设在美国④。

IBM公司对全球超过5亿的万维网页进行了调查,提出了著名的“领结”理论,即75%的网页超级链接的起点都在欧美国家,尤其是在美国,而亚洲和中东地区的国家则处于非核心地位在现实的国际政治体系中,这种信息上的控制权对于我国信息安全产生着极大的威胁从19世纪开始,美国人就信奉“天定命运(marufestdestiny)”,对外扩张,散播民主自由的信念在全球化互联网时代,这种进攻性的文化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渗透性,向包括我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扩张美国在技术和产业领域都是行业规范的制订者,它利用自己的先入优势牢牢把握着信息领域的霸权地位在这种一国独霸的技术格局下,世界其他国家面临着维护自身信息主权的严峻形势可以说,美国牢牢控制了互联网世界,其在互联网世界的地位,远远超出了它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美国也正是通过互联网向其他国家传播着自己的思想文化、政治制度,从而增强自己的软实力@另外,2010年初,美国的谷歌公司以中国的网络审查作为借口,以退出作为把柄,要挟中国改变互联网政策,实现对中国内政的干涉虽然这一事件以谷歌暂时退出中国大陆市场告终,但是其最终结果尚不明朗这一事件本身却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即面对互联网世界的跨国公司强权时,我们如何在保护网民利益的基础上强化我国的信息主权。

其次,互联网传播的无界性极大地挑战了国家的监管能力,对于国家观念的保持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在传统的主权概念中,国家对处于其领土上的人、物和行为拥有最高的管辖权上述三类实体处于国家的实际物理边境范围之内,主权的贯彻较易实现,而互联网的最大特点是无边界、无约束,只要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和基本的上网条件,一位中国的网民可以和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巴西网民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言论这时,虽然国家享有对人、物的主权,但是基于地域的现实法律却无法规制网民在虚拟空间的跨国界行为,对网上行为的监控成本高昂,且难以实施2004年9月13日,俄罗斯外交部在一系列恐怖事件发生后紧急召见立陶宛驻俄大使,严正要求立陶宛当局关闭车臣恐怖分子在其境内设立的网站9月19日,虽然立陶宛政府临时取缔了这些网站,但它们很快又在芬兰出现,继续攻击俄罗斯政府⑨同时,建立在相同地域和相同体验的国家观念也会因为虚拟空间的发展而受到挑战在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下,个人是作为原子状的分散的受众,而且所传播的内容基本上是单向的、同步的,受众之间的互动较少,很难结成固定的社群第三,互联网信息传播有着巨大的离散性,其非中心化的管制体系决定了网上信息的交流超越了国家的监管,监管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对全球的互联网信息进行监控,语言的多样化使得这一点几乎无法实现,而且这种监控的企图也会受到其它主权国家的抵制,有时还可能引发国家纠纷1997年的海牙国际私法会议上,与会成员一致认同互联网的跨国性特征,并认为如果涉及互联网的同一事件在不同的国家进行审判,会因为适用的法律体系不同导致判决难以实施①在一国疆界之内,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网格状结构虚化了信息传播和接收的中心节点,且信息传播的多维性与网络社群的形成进一步妨碍了监控的实施目前,我国实行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包含网民(个人和各种机构)、网络服务提供者、互联网行业协会与基金会的四级监控模式但是,非政府的网络监管由于资金缺乏且各部门之间难以协调而无法顺利展开,仅靠政府的力量无法应对复杂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环境此外,网络传输的模式是异步传输,并且具有很强的交互性,作为受众的个体具有更多选择和接受信息的自由,爱好相同的网民还可以跨越国家界限结成不同的社群这样,网民对传统的社团和组织的依附逐渐减少,传统的权力体制被各类社群瓦解,权力由科层制向扁平式转化,国家对于公民的控制能力逐渐减弱,对网络空间信息主权的控制能力也逐渐削弱第四,互联网的实时性大大降低了主权国家对网络传播的监控能力。

在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下,受众群的反馈机制不够健全,更谈不上受众直接参与信息的传播在互联网传播模式下,信息可以光速传播,作为受众的组织和个人自主程度大大增强,他们不再被动地接受大众传媒的影响,BBS、博客、播客等个人化的网络工具成为网络民主的重要工具网络的虚拟空间结构隐藏了信息发布和传递者的真实身份,互联网上信息传播的可控性受到侵蚀,国家对互联网传播的渠道和传播信息的控制能力减弱因此,传统的通过控制物理渠道来控制信息流通的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受到了巨大的挑战,而随着各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信息上网,降低信息传输成本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国家能否保护自己的信息主权也成为了一个需要认真探讨的话题此外,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也衍生出国家安全信息控制的难题,有关国家安全的信息可能通过公众信息泄密,并以加密的方式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因此,国家需要在保护公民和企业信息权的基础上,加强对危害国家安全的公众分享信息的控制权互联网与现实世界中主权国家的矛盾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互联网的虚拟性与国家主权的物理边界性、互联网的开放性与国家主权的封闭性、互联网的无法约束性与国家主权的最高性以及互联网的主动性与国家主权的被动性⑥。

由此,可以推演出互联网时代控制信息安全、维护信息主权的主要难题在于:首先,来自他国的信息颠覆及干涉企图威胁着国家的信息主权互联网时代的最大特点是其开放性,能够控制网络的硬件和软件的国家实际上控制了网络世界或者信息世界的要害根据2000年的全球信息产业数据,美国中央处理器的产量占92%,系统软件产量占86%,美国微软公司的“视窗( Windows)”系统占全球操作平台应用量的95%,世界性大型数据库近3000个,其中70%设在美国④IBM公司对全球超过5亿的万维网页进行了调查,提出了著名的“领结”理论,即75%的网页超级链接的起点都在欧美国家,[来自www.lW5u.coM]尤其是在美国,而亚洲和中东地区的国家则处于非核心地位在现实的国际政治体系中,这种信息上的控制权对于我国信息安全产生着极大的威胁从19世纪开始,美国人就信奉“天定命运(marufestdestiny)”,对外扩张,散播民主自由的信念在全球化互联网时代,这种进攻性的文化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渗透性,向包括我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扩张美国在技术和产业领域都是行业规范的制订者,它利用自己的先入优势牢牢把握着信息领域的霸权地位在这种一国独霸的技术格局下,世界其他国家面临着维护自身信息主权的严峻形势。

可以说,美国牢牢控制了互联网世界,其在互联网世界的地位,远。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