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归乡模式小说的叙事新变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66.60KB
约5页
文档ID:272512367
论归乡模式小说的叙事新变_第1页
1/5

       论归乡模式小说的叙事新变                     内容摘要:“归乡模式”是现代文学史上乡村小说中一种比较常见的叙事模式,这类小说常常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记录主人公归乡的艰难旅程或乡村的人事变迁,刻画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然而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的变化,“归乡模式”小说在叙事策略、人物设置上表现出新的特色,如以魂灵的视角进行叙述等,一些小说还融合了现代派小说的荒诞感与神秘感等素质,表现出新的审美特征关键词:“归乡模式”小说 叙事 现代派色彩“‘离去一归来一再离去’的模式,也称为‘归乡’模式”,它是乡村小说中一种比较常见的叙事模式归乡模式”经鲁迅开创后,蹇先艾、萧红等现代作家在书写乡村经验时大多都采用过这种模式;上世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众多的“知青小说”在结构上也具有“归乡模式”的特点进入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城务工的农民、依附于城市的烟花女子等底层边缘人物纷纷成为“归乡模式”小说的表现对象同时,在叙事策略上,这一时期的“归乡模式”小说表现出与五四时期的归乡小说不同的审美风貌和艺术旨趣,本文着重探讨它在叙事上的突破与创新。

一、叙事策略的演变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在采用“归乡模式”时,大致分为两种类型:第一,注重讲述“离去一归来一离去”中归来旅途的艰难,这类情况比较常见,如李树的《回家去》(《北京文学》2003年第2期)、张笑天的《回家》(《作家》2007年第7期)、田林的《回家》(《莽原》2006年第6期)、梁晓声的《回家》(《北京文学》2010年第2期),等等;第二,将叙述的重心放在“归来”后,这类小说着重刻画归来后家乡的人事,比如徐则臣的《还乡记》(《当代》2007年第4期)、杜曙波的《博士儿子回家来》(发表于《朔方》2006年第7期)、陈应松的《夜深沉》(《人民文学》2010年第4期)、薛荣的《回家》(《江南》2010年第6期),等等第一类小说的主人公大多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在春节前返乡过年,多注重故事的精彩性,讲述归乡旅途的奇闻轶事,叙事比较中规中矩,本文也就不多论述这里以陈应松的《夜深沉》、王大进的《还乡记》(《山花》2007年第5期)、薛荣的《回家》为例,重点讨论第二类小说中在“归乡模式”下表现出来的新的叙事策略陈应松的中篇《夜深沉》讲述的是隗三户从广州回家要地的故事,他想尽办法,历经波折,终不能成,最后离开家乡惨死路途。

评论家张艳梅在谈到隗三户的归来与离去时说:“在隐喻的意义上,他寻找的不仅仅是土地和家园,更是精神的永恒避难所,在这个黑夜弥漫的时代,还有什么可以成为我们浪迹尘世的精神庇护?时代的功利,世界的混乱,自我的迷失,回归的方向在哪里?隗三户充满了身份焦虑,在那个繁华的大都市,血泪打拼,他有了自己的家,然而终究还是外乡人这篇小说在叙事上很讲究,以回家旅途发现偷牛者为始,又以离家时再次发现偷牛者并被杀害为止在这里,“离去一归来一再离去”也有些稍微的变化,再离去的是被乡土抛弃的灵魂同样,在徐岩的《夏天里回家》(《作家》2007年第5期)中,满菊喝完农药离开故乡,死在“再离去”的路上,也属此种情形它们打破了常规的“归乡模式”,主人公离去时人已死去,成为孤独的灵魂,它在叙事上改变了人的离去这一模式王大进的《还乡记》则更鲜明地改变了“归乡模式”的叙述策略,它是以人的灵魂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灵魂与肉身的分离,通过灵魂的视角来观照肉身的回乡之旅我”和同乡外出打工死在工地,哥哥将“我”装进麻袋,同老乡一起背尸还乡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回到家,却发现麻袋里是“一头宰杀了的半边猪头”,原来是哥哥一伙中途搭载过运猪头的卡车,弄错了装“我”尸体的麻袋。

结尾之处“我卷起了一阵狂风,迅速地离去了”,“我”的灵魂奔向肉身所在的集市,在结构上也符合“归乡模式”的叙述《还乡记》不论是叙述者的设置,还是叙述节奏,情节的跌宕起伏,较之传统的归乡小说,都是一种创新如果说《夜深沉》改变了“再离去”的传统写法,《还乡记》革新了“归乡模式”的叙述视角,那么薛荣的《回家》则是从人物设置的角度写出新意的薛荣的《回家》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姐姐带男朋友回家,母亲并不欢迎,因为姐姐已经带回了好几个男朋友,遭到了村民的讥笑晚上,母亲要姐姐的男朋友小胡子和“我”一起睡,“我”巧妙地编造父亲的死因,并利用父亲的遗像吓跑了小胡子姐姐的归乡中携带着外来因素小胡子,而“我”的行为抵御了这种外力对故乡的“入侵”,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观照姐姐和小胡子的行为,笔墨集中于设法驱走外来者——小胡子,它突破了传统“归乡模式”叙述中以游子的归乡弪历为重点的叙事模式此外,在众多采用“归乡模式”的小说中,也不乏跨文体的创作申赋渔的《回家》(《青春》2009年第2期)是一篇融合了小说情节和剧本镜头画面感的作品,小说的情节展开遵守了“离去一归来—再离去”的模式,它讲述的是一个名叫李红光的贫困生骑车回家的故事:李红光的母亲病重,他花两天多的时间骑自行车回家看望妈妈。

这篇小说的语言非常简练,“26日中午”,“100多公里了”,“27日下午3点”等等,这些句子仿佛是摄像机的镜头,将读者的心紧紧地系在李红光的身上这种融合电影剧本镜头于小说情节中的写法,成为“归乡模式”小说在文体上的一种创新二、现代派色彩的融入传统的“归乡模式”小说大多采用典型的现实主义来刻画人物的性格,例如鲁迅的《故乡》《在酒楼上》等,在文学画廊上留下了闰土、吕纬甫等经典的人物形象随着新的文艺思潮和文学观念的引进,一些“归乡模式”小说冲破了现实主义的枷锁,融入了某些现代派的色彩苏童的《五月回家》和张学东的《等一个人回家》,就体现出这种创作特色苏童的《五月回家》(《人民文学》2003年第5期)是一篇颇具现代意味的归乡小说母亲永珊带着儿子回梨城探亲,她的弟弟永青不在家,城市却沦为一片废墟无论是永珊在花坛边和打毛线的女人的聊天,还是要儿子拖着五斗橱行走,后来发现这五斗橱并非自家所有,她的这些行为具有某种荒诞色彩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梨城不过是一个破碎的家的符号,正如文中所写:“永珊没有料到七年以后回家的路,是通过一片废墟到另一片废墟《五月回家》深刻地传递出现代工业文明带给人们精神上的荒漠感,有家难回,它揭示出当代人们生活的艰难处境。

也许,小说中儿子收藏的那张全家福照片,才是对家园不在最后的凭吊至此,家已经被现代工业文明吞噬殆尽,成为永珊记忆里不真实的幻象离去一归来一再离去”的模式构成了《五月回家》的情节线索,“回家”是小说叙事的焦点,作者却写出了有家不能归的尴尬,最初目的与最终行动的悖离,拓展了小说的审美空间张学东的《等一个人回家》(《山花》2009年第15期)也是“归乡模式”下别具情致的小说,与《五月回家》相比,它更具有神秘色彩祖父的离家,与村里“死鬼韩老七经常半夜出没”有关,父亲派我们兄弟几个人外出寻找,我们竟然找到了韩老七坟墓所在的土丘《等一个人回家》着重刻画的是祖父离家带给家人的恐惧感,它的精神向度是内指的小说的每小节之间分别以十二地支中的“午、未、申、酉、戌、亥、子、丑”相连,结构上有所创新小说最后祖父回家后,73岁的祖父物化为一匹马,嘴里嘀咕着“老七呀你奠再祸害那些牲口喽,你来,我给你当牛作马,你快来骑我啊……老七”,人物恐惧的心理得到精确的呈现,也流露出作者对祖父固守封建迷信的蒙昧思想的批判不论是《五月回家》中的荒诞感,还是《等一个人回家》中的神秘色彩,以及它们在形式上的探索,都是对乡村经验的另类书写,与鲁迅等传统的乡土小说作家书写的乡村不尽相同。

这类归乡题材的小说中被植入一些现代派小说的某种因子,比如荒诞感、孤独感、神秘感等等,在美学趣味上表现出独特的倾向,它关注的是现代文明进程背景下家的变迁,更侧重予以现代派的手法展现当代人们精神家园的荒芜综上所述,“归乡模式”小说在叙事上发生着某些新变,不论是叙事者、叙事节奏、文体的创新,还是现代派小说荒诞感、神秘感的融入,一些作家都试图突破旧的叙事策略这些尝试虽只是众多变化中的冰山一角,但的确拓展了文本的审美空间和艺术旨趣,我们也期待更多的“归乡模式”小说能够在形式或内容方面上取得新的突破周聪,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因现当代文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