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护师考试 内科护理学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常见症状护理 胃炎病人的护理 消化性溃疡病人的护理 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的护理 肝硬化病人的护理 原发性肝癌病人的护理 肝性脑病病人的护理 急性胰腺炎病人的护理 结核性腹膜炎病人的护理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常见症状护理 一、恶心、呕吐的护理 1.临床表现 恶心是一种欲将胃内容物经口吐出的不适感觉幽门梗阻时呕吐严重而且呕吐量大,并含有隔夜食物及腐臭味急性肠炎病人常在恶心、呕吐同时伴有腹泻 2.护理措施 (1)观察生命体征:注意预防直立性低血压和因持续性呕吐致大量胃液丢失而发生代谢性碱中毒 (2)准确记录出入量 (3)病人呕吐时注意将病人头偏向一侧,以免误吸 二、腹胀的护理 1.病因 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肠炎,肠梗阻,肠麻痹,低钾血症等,肠内气体通过障碍均可导致胃肠道胀气此外,腹水或腹部肿瘤时也可出现腹胀 2.临床表现 腹部胀满、膨隆的不适感觉、嗳气、排气过多当腹胀严重时可有胀痛感,并伴有恶心、呕吐、畏食等症状。
3.护理措施 (1)减轻腹胀:严重腹胀时,可禁食并进行间歇性胃肠减压鼓励病人多活动 (2)饮食护理:需要注意鼓励病人少食多餐,多食用蔬菜、高纤维食品 (3)对于有腹水的病人应每日测量腹围和体重 (4)腹穿的护理:腹穿后穿刺部位应用无菌纱布覆盖,同时注意有无液体渗出;每次放腹水不宜过多,应<3000ml/次;大量放腹水后病人应卧床休息8~12小时 三、腹痛的护理 1.遵医嘱合理应用药物镇痛,当急性腹痛诊断未明时,最好予以禁食,必要时进行胃肠减压 2.根据情况可选择局部热敷、针灸等方法缓解疼痛,但急腹症时不能热敷 3.针对病人发生腹痛的病因,教给病人缓解或预防腹痛的方法如对于消化性溃疡病人,应讲解引发溃疡疼痛的诱因,使患者能够在饮食、嗜好、情绪、生活节奏等方面多加注意 四、腹泻的护理 1.注意观察有无脱水的体征 2.给予少渣、低脂、易消化、低纤维素的流食、半流食,避免生冷、刺激性食物嘱病人多饮水,以防频繁腹泻引起脱水 3.注意腹部保暖 4.对于排便频繁的病人,必要时,可提供床旁便器 五、呕血与黑便的护理 (一)病因 消化性溃疡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胃黏膜病变及胃癌出血等是常见疾病。
1.上消化道出血量为5ml左右,即可使粪便隐血试验呈阳性 2.出血量达50~70ml时可产生黑便 (二)临床表现 当出血量>500ml时,可出现头晕、心悸、出汗、四肢发凉,精神委靡、烦躁不安,甚至出现意识模糊等循环衰竭症状实验室检查会有血红蛋白下降 (三)护理措施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同时注意观察伴随症状和每次发生的诱因 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3.必要时建立静脉输液通道,遵医嘱给予补充液体和止血药 4.禁食,禁食期间要保持口腔清洁,防止感染对于留置胃管的病人,还注意保持胃管的通畅 六、黄疸的护理 (一)病因 血清总胆红素超过34.2μmol/L时,临床上即可查到黄疸引起黄疸的消化系统疾病常见于肝炎、肝硬化、肝癌引起的肝细胞性黄疸,胆道阻塞性疾病如炎症、水肿、结石、肿瘤、蛔虫等引起的阻塞性黄疸 (二)临床表现 巩膜、黏膜和皮肤黄染伴随肝功能的下降,病人可出现乏力、发热、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便秘或腹泻、消瘦 (三)护理措施 1.密切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2.保证病人充足的休息 3.根据病因,合理安排饮食 【例题】 消化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包括 A.呕血及黑便 B.腹痛 C.腹泻 D.黄疸、恶心、呕吐 E.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呕血及黑便、腹痛、腹泻、黄疸、恶心、呕吐是消化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老年人消化系统的主要变化包括 A.胃肠蠕动减慢,胃排空延慢 B.膀胱容量减少 C.儿茶酚胺含量减少 D.胸式呼吸减弱,腹式呼吸相对增强 E.甲状腺功能降低 『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胃肠蠕动减慢,胃排空延慢是老年人消化系统的主要变化 第二节 胃炎病人的护理 一、急性单纯性胃炎 (一)病因 1.细菌毒素或微生物感染 以沙门菌属、嗜盐菌为最常见,毒素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最多见 2.物理因素 如进食过冷、过热、粗糖食物以及暴饮暴食等 3.化学因素 如长期服用药物,饮用浓茶、烈性酒等 4.应激状态、精神神经功能障碍等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进食后数小时至24小时即可发病,表现为中上腹不适、腹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呕吐物为不消化食物若伴有肠炎可出现腹泻严重者可有发热、脱水、酸中毒,甚至引起休克 2.体征 上腹部或脐部有轻压痛,肠鸣音亢进 (三)辅助检查 粪便检查:若有胃肠炎,常规检查可有阳性发现 (四)治疗原则 1.注意去除病因,应卧床休息,可暂时禁食1~2顿或予以清淡流质食物,多饮水 2.对于腹痛剧烈病人可遵医嘱给予局部热敷或解痉剂 3.频繁呕吐或腹泻病人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应及时给予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伴肠炎者可加用抗生素治疗 一般预后良好 二、急性糜烂性胃炎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饮用烈性酒 2.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可破坏胃黏膜而发生糜烂、出血如非甾体抗炎药可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层,抑制胃黏膜生理性前列腺素的产生;某些抗肿瘤药物对胃肠道黏膜细胞产生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 3.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颅内病变、休克及重要器官衰竭等均可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而引起急性胃黏膜缺血、缺氧,黏膜屏障受损,临床表现为出血 (二)临床表现 常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多有呕血及黑便,常呈间歇性发作,可自止部分病人可有上腹部不适、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一部分病人症状很轻或无症状 (三)辅助检查 1.粪便检查 粪便隐血试验阳性 2.纤维胃镜检查 应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可见胃黏膜多发性糜烂、出血和水肿,表面可附有黏液和炎性渗出物 【例题】 紧急胃镜检查应在上消化道出血后 A.<24小时 B.24~48小时 C.48~72小时 D.>72小时 E.出血停止 『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纤维胃镜检查应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 (四)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并去除各种诱发因素。
2.服用抑酸剂,降低胃内酸度常用胶体铝-镁合剂也可服用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西咪替丁或法莫替丁等 3.保护胃黏膜可用硫糖铝、胶体铋等 三、急性腐蚀性胃炎 (一)病因 由于误食或有意吞服强酸、强碱或其他腐蚀剂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炎症 (二)临床表现 口腔、咽喉、胸骨后及上腹部剧痛,并伴有吞咽疼痛甚至吞咽困难 重者可出现休克、食管或胃穿孔,最终会导致食管、贲门或幽门的瘢痕性狭窄 (三)治疗原则 1.采取妥善措施,积极抢救,一般禁忌洗胃 2.禁食 3.有休克症状,首先抢救休克 4.给予有针对性的解毒药物吞服强酸病人应立即口服牛奶、蛋清或弱碱溶液如镁乳、氢氧化铝等吞服碱性毒物病人可用稀释的食醋或果汁 5.为防止感染可给予广谱抗生素 6.后期出现食管狭窄者可行食管扩张术 四、慢性胃炎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 目前认为慢性胃炎约90%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引起 2.自身免疫反应 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减少、丧失,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而发生恶性贫血 3.理化因素影响 4.其他 有人认为慢性胃炎与年龄有关,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老年性改变,可能与黏膜退行性变,使其营养不良、分泌功能下降、屏障功能减低有关。
(二)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病程迁延,多无明显症状部分病人有消化不良的表现,多数为上腹部隐痛或不适、反酸、上腹部饱胀、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少数病人有呕血与黑便 本病多无明显体征,有的病人可有上腹部轻压痛自身免疫性胃炎病人可有舌炎及贫血 (三)辅助检查 1.胃液分析 自身免疫性胃炎病人有胃酸缺乏 2.血清学检查血 自身免疫性胃炎病人血清促胃液素水平常明显升高,可有抗壁细胞抗体和抗内因子抗体 3.胃镜及活组织检查胃镜检查 是最可靠的确诊方法活组织检查可进行病理诊断 4.幽门螺杆菌检测 活组织病理检查时可同时检测,也可通过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 【例题】 下列哪项是慢性胃炎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A.胃液分析 B.血清学检查 C.胃镜及胃黏膜活组织检查 D.Hp检测 E.粪便检查 『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胃镜及胃黏膜活组织检查是慢性胃炎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四)治疗原则 1.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常应用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替硝唑等和(或)枸橼酸铋钾二联或三联治疗 2.根据病因给予相应处理,有胆汁反流者,可用考来烯胺或氢氧化铝凝胶吸附。
因服用药物引起的,应立即停服并用抑酸剂或硫糖铝等胃黏膜保护药,硫糖铝在餐前1小时与睡前服用效果最好如需同时使用抑酸药,抑酸药应在硫糖铝服前半小时或服后1小时给予 3.有恶性贫血病人,可注射维生素B12加以纠正 (五)急、慢性胃炎的护理措施 1.饮食护理 急性发作期病人可给予无渣、半流质的温热饮食,如病人有少量出血可给予牛奶、米汤等,以中和胃酸剧烈呕吐、呕血的病人应禁食,静脉补充营养 2.疼痛的护理 遵医嘱给予局部热敷、按摩、针灸或镇痛药物等缓解疼痛 3.急性胃炎病人应及时治疗,以免发展为慢性胃炎因慢性胃炎可有10%病人转为胃癌 【例题】 胃炎患者,有少量出血,恰当的饮食是 A.高热量高纤维饮食 B.无特别禁忌 C.牛奶,米汤等温凉流质饮食 D.易消化,营养丰富饮食 E.少渣,半流质饮食 『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胃炎病人有少量出血可给予牛奶、米汤等,以中和胃酸 胃炎总结 1.急性胃炎:纤维胃镜检查,在急性大出血24~48小时内进行 2.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及活组织检查 第三节 消化性溃疡病人的护理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基本原理是胃、十二指肠局部黏膜损害因素和黏膜保护因素之间失去平衡所致。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Hp感染为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发病原因 2.胃酸和胃蛋白酶:在损害因素中,胃蛋白酶的蛋白水解作用和胃酸都对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有侵袭作用,胃酸的作用占主导地位 3.粗糙和刺激性食物或饮料可引起黏膜的物理性和化学性损伤 4.非甾体抗炎药 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吲哚美辛等另外,肾上腺皮质激素也可与溃疡的形成和再活动有关 5.持久和过度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精神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