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形势下溧阳市埭头镇农业土地类型变化的调查与思考

Baige****0346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72.33KB
约6页
文档ID:272482082
新形势下溧阳市埭头镇农业土地类型变化的调查与思考_第1页
1/6

       新形势下溧阳市埭头镇农业土地类型变化的调查与思考                     武翰涛 王舟摘要:在十八大后,党和国家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使贫困地区村民集体脱贫,因此发展好农村经济是重中之重的任务我们调查了近些年来埭头镇的土地类型变化情况,尽管有一定的可喜之处,但同时也有一些问题我们探索问题的原因,并探讨未来进一步发展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案关键词:埭头镇;土地类型变化;集体经济埭头镇位于溧阳市东北郊,北依长荡湖,南枕芜太运河,239省道穿境而过全镇总面积43.7平方公里,集镇建成区达7.3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2.76万近年来埭头镇认真抓住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现在已形成万亩商品粮基地、大棚蔬菜生产基地及水产养殖基地,全年粮食总产达17921吨坚持多种经营模式,通过变革低产田,发展水产业,如今水产养殖已是埭头镇农业的一大特色,螃蟹养殖已初具规模1999年全镇水产口产量达1288吨因此,研究埭头镇的农业土地类型调整,具有非常良好的现实意义一、埭头镇村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一)耕地变鱼塘前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埭头镇的土地结构未经改革前,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种植、出售季节性蔬菜、以及其他经济作物等等。

其中,水稻一般在5、6月开始种植,10月份水稻成熟,农民开始收割,期间种植黄豆等旱地经济作物到11月初开始种植小麦以及油菜等耐寒性蔬菜,次年5月小麦成熟,农民开始收获这种传统的农民耕地模式,如果没有遭遇自然灾害,净收入是每亩400元,其收入是较低的在政府提倡土地结构改革后,农民积极响应,埭头镇原来有30100亩耕地,据统计如今改为鱼塘的有15000亩其中,后六村180多亩耕地有50多亩改为了鱼塘,也有些许耕地改为种植树木、建厂等低产田改为鱼塘后,农民从种植水稻、小麦、蔬菜等作物转型到了饲养螃蟹、虾等水产品上农民一般在12月份撒下蟹苗,经过8、9个月的饲养,到第二年10月份螃蟹可以收获农民销售到农村菜市场上,有些销售到附近的镇上以及县城里改为饲养螃蟹的鱼塘后,农民净收入是每亩700~800元,是原先收入的两倍改地后,一方面由于部分耕地改為建厂,排放的有害气体造成了空气质量的下降,同时,工业垃圾污染、噪音污染也牺牲了农村环境和农民集体利益,折射出典型的“环境不公”另一方面,耕地改为鱼塘后第一,养殖池塘常年不干塘,底部淤泥积累,使整个池塘环境的水质恶化第二,随着养殖的池塘水环境恶化,鱼病发生的频率较高,需要施药治病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而过多的施药会破坏水环境和养殖对象体内的微生物生态平衡,从而引发更大的危害第三,残饵过多增加了水体有机物质的污染量,更进一步造成鱼塘养殖污染二)村级集体经济资产状况,农业产权状况据调查,村级集体鱼塘发包业务收入50万其中经营性收入20万,其他收入30万改为鱼塘的耕地,土地所有权不变,仍属于集体经济,且使用权也属于原来的农民同时,镇政府每年还要补贴给耕地原来属于者每亩500元大大提高了农民的主动性三)耕地变鱼塘后的农民收入变化及收入来源变化后六村的耕地转型为鱼塘后,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水稻、饲养螃蟹、鱼虾等,农民的收入相较土地转型前每亩提高400元但是,不是所有农民赞成更改鱼塘,部分仍旧倾向于种植水稻同时,又因为农村年轻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且很多耕地改为鱼塘以及其他用途,导致村庄里的许多男性劳动力外出打工四)农民关于土地类型变化、集体经济的具体想法后六村原来的耕地都是农民自己人工种植,没有运用机械化设施进行耕作现在大多数耕地都流转给家庭农场或合作社规模种植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减少了劳动力投入,增加了产量此外,农民认为集体经济应当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以及提高种植效率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为了解放更多的劳动力,从而有更多的外出打工人员,扩展农民的收入来源以及增加农民的收入。

高效种植,运用机械化设施种植高产作物,既提高了种植效率,又解放了劳动力二、埭头镇村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原因(一)埭头镇政府农业投资良好,但经济体系不完善近年来,埭头镇政府加大农业投资,以农业为经济发展的根基,完善了渠道配套设施,标准化圩堤建设,泵站改造,农机机库建设力求提高农业生产力,完善农业扶持体系其一,为了防止雨季连续暴雨天气河水上涨溢出淹及耕地,极大破坏了农业成果,建设了标准化的圩堤其二,在农业用水方面,在耕地附近完善渠道及配套设施、修建泵站,达到抽水的目的,从而方便农民灌溉庄稼其三,在提高农业生产力方面,建设农机机库,加快农业机械化速度,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投入可观的资金支持但相矛盾的是,埭头镇的经济体系十分不完善埭头镇只有两家金融机构,即有江南区农村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且全镇只有四家银行在银行经股份制改制后,非农业业务急剧增长,与农业相关的主营业务却大幅度下降,农民、个体户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农村经济建设的融资渠道和手段依然单一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对于迫切需要支持的农村经济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二)埭头镇的教育体系较为落后一方面,农村教育相对于城市较为落后,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师的素质同样也比城市低,高水平的教师大多数也留在城市教书,因此农村对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有限。

另一方面,受限于农村的教育经费且政府对发展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教育设施比如实验器材、运动器材也不完善教育农村处于一种教育步伐跟不上城市的情况,长期下去,与城市教育的差距越拉越大,农村经济的发展潜力也将逐步消失三)埭头镇的劳动力流失严重在土地类型变化后,由于农业中许多劳动都转化为机械化生产了,解放了一定的劳动力,这就使得当地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同时导致了劳动力流出程度变大其中外出务工人员占70%,以及一部分农村的大学生等高素质人才,虽然靠机械化生产增加了产量,增加了农民的传统收入,但同时也引起这样一种现象:大量优质劳动力的转移,使得农村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孩童于是,人才流失导致农村的经济建设缺乏壮年劳动力,因此农村的经济建设速度一直处于缓慢甚至停滞的状况,农村生产力也发展得极其缓慢endprint(四)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当地政府对农民的保障制度比较有限虽然农民有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对农田上有耕地保护补贴115元/亩60周岁以上老年人享受140元/月80周岁以上在60周岁的基础上再加50元/月90周岁以上在80周岁的基础上再加100元/月但是福利并没有城市高,这也是大量劳动力流出的原因之一。

农民为了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更好的发展前景,更高的工作平台,不得不外出务工,去城市和别人竞争,这就导致了人才的流失,城乡之间的差距长此以往会越拉越大三、解决埭头镇村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一)政府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和完善经济体系大幅提高政府财政支出用于农村建设的拨付比例,完善和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业生产的补贴,帮助农民购买先进的农业机械,改良生产技术,提高农业产量,最终实现农民的收入增长,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农村水利设施、电力设施、公路硬化工程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条件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完善的体系结构加快改革不适应现实发展需要的农村金融体系,增强金融机构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扶持功能和作用同时,给予农村及农民信贷更多地政策优惠,增加农村经济建设融资渠道二)健全工业污染、养殖污染的防治技术关于治理乡村污染的制度性对策,我们认为,首先需要加强乡镇环境保护制度和基础体系建设,其次,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强对乡镇地区环境污染的监管,最后,加强环保法制宣传,提高乡镇地区的环保意识此乃治本之策对于工业污染,应当有这些应对决策第一,提高乡镇地区环保准入门槛,防止污染工业向乡镇地区转移。

第二,积极探索乡镇地区工业污染防治的新模式、新方法第三,加强乡镇地区工业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管理第四,提升技术水平,撬动乡镇地区工业行业的产业升级对于鱼塘养殖污染,我们认为应当有这些应对决策第一,彻底清塘和消毒,是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的前提第二,提高水产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降解养殖水体的自身污染的程度第三,采用生态养殖模式和自动投喂方式,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第四,改善水产品运输技术,提高水箱里的供氧量,降低水产品在运输途中的死亡率三)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能增强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认识事务的水平,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因此提高村民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是关键的一步政府要从农村教师、教育基础设施等抓起,从根本做起,提高农民及新生代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四)挖掘新的劳动力,解放生产力面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人才流失的状况,政府首先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最大程度留住农村劳动力和高素质人才政府可以通过提供一些优惠政策与奖励激励机制来邀请专业人才来农村工作通过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可以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为创造新的农村劳动力与人才提供了便利同時,在技术上采用现代的机械技术和生产技术装备农业,建立起现代化的农业科技体系。

当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既提高劳动生产率,又提高土地生产率,使农业真正走向现代化五)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农业资源谋发展因地制宜,培育稳定的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点依托资源优势,创新资本运营手段以村集体现有土地、资金、资产入股或合资、采取“合作社(公司或农场)+村集体+农户”合作兴办,共同发展立足于埭头镇万亩商品粮基地、大棚蔬菜生产基地及水产养殖基地,建设粮食自给工程和黄淮海土地整治工程,最大限度发挥农业作为埭头镇基础产业的生产力参考文献:[1]涂小云.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若干思考——基于南昌县的调查[J].中国发展观察,2013(02).[2]刘家伟.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05).[3]左停,齐顾波.农村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2.[4]刘新宇,刘革,王桂芹.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危害及防治对策[J].中国水产,2006(12).(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endprint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