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明《诗经:小明》 明明上天,照临下土 我征徂西,至于艽野 二月初吉,载离寒暑 心之忧矣,其毒大苦 念彼共人,涕零如雨 岂不怀归?畏此罪罟! 昔我往矣,日月方除 曷云其还?岁聿云莫 念我独兮,我事孔庶 心之忧矣,惮我不暇 念彼共人,眷眷怀顾! 岂不怀归?畏此谴怒 昔我往矣,日月方奥 曷云其还?政事愈蹙 岁聿云莫,采萧获菽 心之忧矣,自诒伊戚 念彼共人,兴言出宿 岂不怀归?畏此反覆 嗟尔君子,无恒安处 靖共尔位,正直是与 神之听之,式谷以女 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注释: 1、征:行,此指行役徂:往,前往 2、艽野:荒远的边地 3、二月:指周正二月,即夏正之十二月初吉:上旬的吉日 4、载:乃,则离:经历 5、毒:痛苦,磨难 6、共:通 恭 ,此指恭谨尽心 7、罪罟:指法网罟,网;罪,捕鱼竹网二字并列,犹云网罟 8、除:除旧,指旧岁辞去、新年将到 9、曷:何,何时云:语助词还:回去 10、聿云:二字均语助词莫:古 暮 字岁暮即年终 11、孔庶:很多 12、惮:通 瘅 ,劳苦不暇:不得闲暇 13、睠睠:即 眷眷 ,恋慕 14、奥: 燠 之假借,温暖 15、蹙:急促,紧迫。
16、萧:艾蒿菽:豆类 17、诒:通 贻 ,遗留伊:此,这戚:忧伤,痛苦 18、兴言:犹 薄言 ,语首助词一说 兴 ,意谓起来, 言 即焉出宿:不能安睡一说到外面去过夜 19、反覆:指不测之祸 20、恒:常安处:安居,安逸享乐 21、靖:敬共:通 恭 ,奉,履行位:职位,职责 22、与:亲近,友好一说通 举 ,行为,举止 23、式:乃,则榖:善,此指福 24、介:借为 匄 ,给予景福:犹言大福 译文: 高高在上那朗朗青天,照耀大地又俯察人间 我为公事奔走往西行,所到的地域荒凉僻远 周正二月某吉日起程,迄今历经酷暑与严寒 心里充满了忧伤悲哀深受折磨我痛苦不堪 想到那恭谨尽职的人,禁不住潸潸泪如涌泉 难道我不想回归家园?只怕将法令之网触犯 想当初我刚踏上征途,那时候正逢旧岁将除 什么日子才能够回去?眼看年将终归期仍无 顾念到自己形单影只,差事却多得数不胜数 心里充满了忧伤悲哀,我疲于奔命无暇自顾 想到那恭谨尽职的人,我无限眷念朝夜思慕 难道我不想回归家园?只怕上司的责罚恼怒 想当初我刚踏上征途,正值由寒转暖的气候 什么日子才能够回去?公务却越加繁忙急骤 眼看将年终时日无多,人们正忙着采蒿收豆。
心里充满了忧伤悲哀,我自讨苦吃自作自受 想到那恭谨尽职的人,我辗转难眠思念不休 难道我不想回归家园?只怕世事翻覆祸当头 长叹息你们这些君子,莫贪图安逸坐享福分 应恭谨从事忠于职守,交正直之士亲近贤人 神灵就会听到这一切,从而赐你们福祉鸿运 长叹息你们这些君子,莫贪图安逸碌碌无为 应恭谨从事忠于职守,与正直之士亲近伴随 神灵就会听到这一切,从而赐你们洪福祥瑞 赏析: 《经》中有些篇章索解不易,以致岐见纷错,此篇就是一例 《毛诗序》称此诗的主题为 大夫悔仕于乱世也 ,寻绎诗意,此诗当是一位长期奔波在外的官吏自诉情怀的作品他长年行役,久不得归,事务缠身,忧心忡忡,诗中披露出他的复杂心情,千载之下,使人犹闻其叹息怨嗟之声 全诗共分五章一、二、三章的前八句都是自述其行役之苦、心怀之忧对这八句的理解,各家基本上无甚异词接下来则是反覆咏唱 念彼共人 ,对 共人 的理解也就岐见纷呈了 共 即古 恭 字,所谓 恭人 即恭谨之人,具体何指,诸家见仁见智,各抒己说一种意见认为 共人 是指隐居不仕者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引丘氏曰: 共人 谓温恭之人,隐居不仕者也贤者久不得归,于是悔仕,进退既难,恐不免于祸,念彼不仕之友闲居自乐,欲似之而不得,故涕零如雨也。
戴溪《续吕氏家塾读诗记》云: 当时必有温共静退之人劝大夫以不仕者,不从其言,故悔恨至涕泣,睠按,即眷、睠怀顾,欲出宿而从之也 朱熹则释为: 共人,僚友之处者也 大夫以二月西征,至于岁莫而未得归,故呼天而诉之,复念其僚友之处者,且自言其畏罪而不敢归也 《诗集传》、朱熹的说法颇为含混所谓 僚友 ,既可理解为同僚中的朋友,也可看作是同僚与友人并提;而所谓 处 ,既可解作隐居不仕,也可释为居留在朝今人高亨则解共人为 恭敬的人,此指作者的妻 《诗经今注》、吴闿生则解为 念彼共人 者,念古之劳臣贤士,以自证而自慰也 《诗义会通》 此诗的难解之处在于后二章的诗意似与前三章断为两截,难以贯通后二章中 靖共尔位 的 共 亦当作 恭 解,那末这一句就是克尽职守之意如果将前面的 共人 理解为忠于职守的同僚,那末后面敦劝 靖共尔位 似属多余如果将 共人 理解为隐居不仕者,那末前面既已表示了悔仕乱世、向往归隐之意,后面又勉以恭谨尽职,自相矛盾;而且既然是退隐之士,就不可能有职可守历来的注解都试图解决这些矛盾,使之能自圆其说,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说法是:后二章为 自相劳苦之辞 《吕氏家塾读诗记》引欧阳修说云: 嗟尔君子,无恒安处 ,乃是大夫自相劳苦之辞,云:无苟偷安,使靖共尔位之职。
吕祖谦申此说曰: 上三章唱悔仕乱世,厌于劳役,欲安处休息而不可得,故每章有怀归之叹至是知不可去矣,则与其同列自相劳苦曰:嗟尔君子,无恒欲安处也苟静恭于位,惟正直之道是与,则神将佑之矣,何必去哉! 戴溪之说与吕氏同,谓 前三章念共人而悔仕,后二章勉君子以安位 , 始悔仕于乱世,终不忍去其君,可以为贤矣 《续吕氏家塾读诗记》、这样的解释也许颇合于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诗教,但将后二章看作既是自勉、又是互相劝慰之词,实在是很牵强的, 自勉 云云只能是解诗者的曲为之说,因为此处说话的对象 君子 明明是第二人称的 尔 其实此诗与《四月》、《北山》等诗表达了类似的情感,即感慨征戍久役、劳逸不均所谓 共人 应该是与诗人一样效命王室、忠于职守的人,因而想到他们,就会油然而生一种同病相怜、眷然怀恋之情, 涕零如雨 、 睠睠怀顾 就是这种情绪的体现 兴言出宿 则表现诗人在怨艾之后仍起身踏上征途 念彼共人 的复叠之词展示出诗人情感演变的轨迹:虽然忧伤孤独,疲于奔命,但对王事还是不敢懈怠,有 彼共人 作为榜样,他也只能席不暇暖,奔走四方有了这样的铺垫,下面转入对 君子 的劝勉也就顺理成章了揣摩诗意,这四、五两章当是诗人对在上者的劝戒。
君子 不是指一般人,而是那些身居高位的统治者 嗟尔君子,无恒安处 实在有着无穷的感喟,在这声声敦劝中不难体会到诗人的怨嗟 无恒安处 的言外无疑意味着这些 君子 的安居逸乐,它和诗人的奔波劳碌、不遑宁处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劝勉这些 君子 勤政尽职,正说明他们未能像 共人 那般一心为社稷黎民操劳 神之听之 的声声祝愿中不能说没有告诫的弦外之音在回响 这首诗采用赋体手法,不借助比兴,而是直诉胸臆,将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娓娓道来,真切感人诗中既多侧面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又展示了他心理变化的轨迹,纵横交织,反覆咏唱,细腻婉转可以说这首诗与《北山》诗同样表现了不满上层统治者的怨情,但它不像《北山》那样尖锐刻露、对比鲜明,它的措辞较为委婉 第 7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