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如何提高语言文字修养 ○唐 芝【摘 要】语言文字是编辑进行工作的工具编辑应结合工作实践从基本的字词入手,加强语言文字的修养书稿中字词的错误主要表现为错别字和用词不当,分别就这两类问题加以分析,总结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规律,找到提高语言文字修养的具体方法关键词】语言文字修养 错别字 用词不当 词不达意我国著名的编辑学家陈原说:“每一个合格的编辑,都应该是一个语言艺术家;如果一时驾驭不住语言文字,就应努力去学会驾驭这基础的工具,然后成为一个能把语言文字运用自如的巨匠字词是语言文字的基础,能驾驭字词,才能进一步向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这个目标努力编辑在审读书稿时可以有意识地多花些力气推敲字词,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在推敲和琢磨文字中有所发现,有所积累,逐步做到精通字词,这是编辑提高语言文字修养的直接和有效的途径在实践工作中,编辑遇到的书稿中字词的错误主要是错别字和用词不当下面分别就这两类问题加以分析,总结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规律,找到提高语言文字修养的具体方法一、发现和消灭错别字现在很多作者都在电脑上“写”字,所以写“错字”不多,主要是“别字”。
书稿中出现别字的原因大致有五种情况:一是读音相同或相近用拼音输入法录入的字很容易出现这类错误,如“食物”误为“事物”,“湮没”误为“淹没”二是字形相似用五笔输入法录入的字容易出现此类错误,如“概”误为“慨”,“折”误为“拆”,“未”误为“末”三是意义混淆大部分汉字作为构词成分,都是有意义的字义如果和它所在的词的意义不相契合就会出错,如“创伤”误写为“疮伤”创”是形声字,从刀仓声,原意是伤;“疮”也是形声字,从疒仓声,是皮肤上的溃疡病四是不明典故,如“墨守成规”误为“默守成规”,不知道“墨”指战国时的“墨翟”,“黄粱美梦”误为“黄梁美梦”,不知道“黄粱”指的是做饭的小米五是不了解国家对汉字的规范和整理,如“重叠”误为“重迭”,“天翻地覆”误为“天翻地复”,其实在1986年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中,“叠、覆”二字已经恢复使用吕叔湘先生说:“对一般人说,知道一个字本身的形、音、义关系当然也有点好处,可是关于这个字和那个字的行、音、义的异同和关系的知识,也许更有实用价值,可以帮助他少念别字、少写别字对编辑而言,通晓3500个常用字,这是一个编辑的起码条件通晓就是不仅要读准字音,写对字形,了解字义,还要知道字音、字形和字义之间的内部联系。
识别错别字,掌握吕叔湘先生提及的“关于这个字和那个字的形、音、义的异同和关系”是很好的方法,以此为主线,编辑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梳理和实践:1、区别构词成分的读音错别字多是一些形近或形异而读音相同、相近的字,但也涉及到一些形近而读音不同的字注意这一点,读准字音,有利于对错别字的识别如下面包含错别字的词:杀戳、入场卷、言简意骇如果能够掌握这些词语中形近字的读音及二者读音的差别,就能够迅速识别出错别字比如“戳”读“chuō”,“戮”读“lù”;“卷”读“juàn”,“券”读“quàn”;“骇”读“hài”,“赅”读“gāi”2、注意构词成分的对应关系许多词语的结构是并列关系,构词成分之间形成对应关系利用这种对应关系,可以有效识别错别字比如下面两个包含错别字的词语:一张一驰、摒气凝神这两个词语的构词成分都是并列关系所以“驰”与“张”对应,当用表示“松开”的“弛”摒”与“凝”对应,当用表示“抑制”的“屏” 3、代入构词成分的含义把平时积累掌握的构词成分本身的含义,代入构成的词语中验证,看是否适合词语的表意要求,有时就能够很明显地找出词语中的错别字比如下面包含错别字的词语:拌脚石、国藉其中“拌”是“搅和、争吵”的意思,而“绊”是“挡住或缠住,使跌倒或行走不便”的意思,应为“绊脚石”。
藉”是“垫、借”的意思,而“籍”有“书籍、籍贯”的意思,应为“国籍” 4、联想整个词语的含义从词语本身的含义出发,推断构成词语构词成分的字形,也能够有效地查出词语中是否有错别字如下面包含错别字的词语:甘败下风、不径而走其中“甘败下风”,意思是真心佩服,自认不如对方;“败”指失败,应为“拜”(拜服)不径而走”,意思是没有腿却能走,常指消息不待张扬就迅速传播开来;“径”指小路,应为“胫”(小腿)5、搞清楚词语的来源词语的形成往往凝结着浓郁的文化风俗,有些词语来源于古代典籍或寓言故事并附带生动有趣的故事,若能记住其出处或故事大意并结合词义辨别,就能够查出词语中是否有错别字如下面包含错别字的词语:再接再历、针贬时弊其中“再接再历”,来源于古代斗鸡游戏中的一个常见行为:为了使自己的斗鸡获胜,每次接斗时,都要在磨刀石上磨斗鸡的嘴喙,使它锋利;应为“砺”,现写作“厉”,不能误作“历”或“励”针贬时弊”,与古时中医治病的石针有关,应为“砭”,不能误作“贬”二、纠正用词不当的错误用词不当包括“词”不达意、搭配不当、表意不清等多种情况,本文主要论述“词”不达意产生的原因和怎样纠正这类错误书稿中“词”不达意的情况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作者对所表达的事物在认识上有误而用错了词。
如“湾鳄这种现存体型最大的两栖动物,可以在大海中游得很远而成为分布最广泛的鳄”,这句话错在作者没弄清楚动物的分类鳄鱼是爬行动物,不能根据它既能在陆地上爬行,也善于游泳,就把它归入两栖动物还有一类是句子中用了不恰当的词语,其意义与句子的语义相悖这类错误出现的几率比较高,其原因主要有:1、混淆了近义词或同义词如“那感人的故事至今还在这个小山村里留传着”,这一句中“留传”应改为“流传”留传”和“流传”是同义词,但“流传”是指传下来或传播开,“留传”的意思则是遗留下来传给后代辨析近义词,根据词义的差别比较容易作出判断辨析同义词,则需要从意义、色彩和用法三个方面把握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从意义上看,同义词的差别首先表现在意义的轻重不同例如“忽视”和“无视”都表示没把什么事放在眼里或心上,但“忽视”强调忽略、疏忽,语意较轻,“无视”则强调漠视、不认真负责地对待,语意较重其次是范围的大小不同例如“局势”和“形势”都表示事物发展的状况,但“局势”主要用在政治、军事等领域,范围略狭,而“形势”基本没有上述限制,范围较宽从色彩上看,同义词的差别主要表现在:①感情色彩不同例如“奴才”和“奴仆”,都指供主人驱使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但“奴才”有鄙夷的感情色彩,“奴仆”没有这种色彩。
②形象色彩不同例如“鄙弃”和“唾弃”,都表示看不起、厌恶,但“唾弃”有以吐唾沫表示鄙视的形象色彩,“鄙弃”则不具有这种形象色彩从用法上看,同义词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搭配对象的不同上例如“感觉”和“觉得”都表示感官对外界发生某种反应,但“感觉”后可加补语成分“到”,“觉得”不能有这样的用法2、误解了成语的含义如“他挪用了五万元公款,虽然有错,但毕竟罪不容诛”,这句话中“罪不容诛”被误解为按其罪行还不至杀头,其本义是杀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形容罪大恶极再如“我们齐心协力,这点事情还办不成?三人成虎嘛!”,这句话中“三人成虎”被误解为大家齐心协力做事力量大,其本义是三个人都说街上有老虎,别人便以为真有老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会使人信以为真成语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固定短语,大多源自我国古代的寓言、诗文和历史事件,加之有些成语中的字还含有古义如果不了解其源头或背景,望文生义,就很容易用错另外,编辑在处理自己没有把握的问题时都不可过分自信人的记忆是有限的,单凭记忆去改稿,十之八九是要出错的怀疑书稿中某个字用得不对,某个词不能达意,就赶紧去查书、查字典,并要养成习惯纠正词不达意的错误,实质上是选择一个恰当的词语表达作者的思想,除了要准确掌握事物的本质,有丰富的词汇积累,掌握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外,老舍先生在《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里有一段话很值得我们体会。
他说:比方写一个长辈看到自己的一个晚辈有出息,当了干部回来了,他拍着晚辈的肩膀说:“小伙子,搞得不错呀!”这地方我就用“搞”,若不相信,你试着用“做”用“干”,保准没有用“搞”字恰当,亲切假如是一个长辈夸奖他的子侄说:“这小伙子,做事认真在这里我就用“做”字,你总不能说:“这小伙子,搞事认真要是看见一个小伙子在那里劳动得非常卖力,我就写:“这小伙子认真地干这就用上了“干”字像这三个字:“搞”“做”“干”都是现存的,并不谁比谁更通俗,只看你把它搁在哪里最恰当、[来自www.lw5U.coM]最合适就是了老舍先生这段话很经典,他是想告诉我们不同的词表现不同的意境,使用什么字眼,要由表现的意境来决定我们更应注意到,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表达有密切的关系,借文字描述出的情境反映的一定是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所以归根结底,改正“词”不达意的错误,要依据上下文琢磨作者的所思所想,以此作为润色和修改的出发点,才是正路提高语言文字修养,编辑还应该努力实践三多:多品,编辑不应把注意力都放在审读的书稿上[来自wwW.lW],应经常接触其他优秀的、经典的作品,品味作者高超的用字、用词技巧;多思,要学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体验由文字联想到意境的奇妙过程;多练,练笔是一种有益的实践,能充分消化吸收自己从他人作品中汲取的营养。
□参考文献①吕叔湘:《语文杂记》[J].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②吕叔湘:《语文常谈》[J].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③陈原,《论“驾驭”文字的艺术》[J].《编辑学刊》,1992,(5)④高更生:《汉字研究》[J].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⑤周荐:《汉语词汇新讲》[J].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⑥老舍,《谈文学语言问题》[J].《百科知识》,1996(5)(作者单位:地质出版社)责编:周蕾 -全文完-。